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新的東西總是以“異端”或“他者”的面目出現,陌生的事物最終被體制化和熟悉化,進而喪失了原有的功能。一言以蔽之:“命名,尤其是命名那些無法命名之物的權力,是一種不可小看的權力。”“命名一個事物,也就意味著賦予了這一事物存在的權力。”(布爾迪厄語)
策略之三是所謂普泛化。無論是排斥還是命名,最終的合法化根據都必須訴諸社會和文化。但我們知道,在存在著明顯社會分層的條件下,文化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趣味要求著不同的亞文化。…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October 24, 2020 at 9:50pm — No Comments
事實上,在“巴特比或句式”中,【196】美國烏托邦可能是——或可能已經是——偉大的友愛希望的另一種圖景的呈現:與無產階級的世界相對的同志的社會;另一種偉大的希望,雖然同樣遭遇了充公(confisquée)的命運,可能性卻還是這麽豐富。
這一烏托邦與蘇聯的烏托邦截然相反——那一烏托邦在外部被父系的形象吞噬殆盡。美國革命不僅與英國父親決裂,同時還阻止了其權能,實現了一個沒有父子的社會,一個走在同一條路上的兄弟組成的小型國家——沒有開始和終結。
這一革命建立了一個少數派的國家,其小說擁有卡夫卡這一布拉格的德裔猶太人釋放的少數派語言的或語言中的少數派的權能。[25]…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4,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這種情形沒有持續多久。當他唱出「今日」這個詞時,低沉沙啞的嗓子意外地變得渾厚而柔和,其美妙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更加不可思議的變化發生了,他的音色變得圓潤清亮,如同管風琴般音階豐富,一種不同尋常的感覺扼住了我。他施了什麼魔法?他發現了什麼秘密──
這個愁容滿面的流浪者?啊!這世界上再沒有誰能像這樣歌唱了吧?他的歌聲悠揚,漸漸低沉──
房屋、草地,所有眼前可見的東西都在我面前顫抖漂浮。我本能地,畏懼這個人。我幾乎有些恨他了,因為他的歌聲裡似乎有一種能夠控制我的力量。這讓我既憤怒又羞愧,臉都紅了。
…
Continue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October 24, 2020 at 9:14pm — No Comments
告別了如火如荼的 “ 革命時代 “ 之後, 學術的獨立性和自足性,一度成為某種理想的學術理念, 成為批判極左理論的有效武器。然而, 當學術漸趨獨立自足, 並在新的學院體制下成為學人的文化資本之後, 知識在相當程度上便開始遠離社會實踐, 轉而成為裝點門面和炫耀才學的擺設, 成為獲得社會資源的象征資本。
今天, 高度體制化的大學教育系統, 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機制, 不可通約的學科體系, 趨向功利的研究取向, 正在使學術趨於經院化和商品化。為學術 (知識) 而學術的取向, 也就從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理念,轉變為帶有消極性的托辭。
那種曾經很是強烈的社會現實關懷,在知識探求中逐漸淡化了, 參與並干預現實的知識功能被淡忘了。當學者滿足於在書齋里和課堂上的玄學分析時, 一種曾經很重要的學人之社會角色也隨之消失了。於是, 尋找一種能夠直接參與並干預現實的知識路徑便成為當下中國人文學者的急迫要求。…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4,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人,更應成為文化美學關注的中心。人是萬物的尺度,萬事萬物之所以有美醜,乃是因為它們對人來說具有肯定還是否定的客觀價值。人類之所以要創造文化,乃是因為自然不能完全滿足人。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不僅只是為了生存,還要求發展,更要完善。所以,人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文化,不斷在創造中自我完善,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和周圍環境(既有自然環境,又有人文環境)達到動態平衡。當然,人的自由本性的發展,人的理想人格的建立,人和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在1857—1858年寫的《經濟學手稿》中,曾這樣論述人如何從現有環境中獲得自由的歷史過程:先是“人的依賴關系”的時代,個體不能獨立,只能依賴於人才能生存。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的時代,個體從人的依賴關系獨立出來,卻又墮入依賴於物的關系之中。三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頁)…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4,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本文著重討論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的崛起反映了 “ 後革命時代 ” 知識政治的某種內在要求, 關於它的論爭體現出人文學術知識內部,以及學者共同體內的某種張力。
文化研究的沛興導致了學術場域里象征資本的重新分配。作為西學東漸的一種範式, 文化研究不斷地提出本土化的要求, 本土化的關鍵,在於如何提出本土性的中國問題, 以及在運用西方理論解釋這些問題時產生的差異感, 進而促成知識範式的本土轉換與創新。
在當代中國, 文化研究面臨著知識的學院體制化和商品化雙重壓力, 恪守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現實關懷是保持其鮮明傾向性的關鍵所在。
劉康教授的文章《從區域研究到文化研究: 人文社科學術範式轉換》提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概括起來, 有如下兩個方面:…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4,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更進一步,由於視覺文化研究超越了具體的學科和大學體制的限制,進入日常生活的層面,成為一種“後學科的努力”;作為一種策略,它更關注靈活的解釋結構,關注個體和群體對視覺事件的反應和理解(註:Shohat, E. & R .Stam," Narrativiz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 Visual Cultural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8,pp.3~4.)。
在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中,激進的後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三個基本問題——性、種族和階級——都貫穿在視覺事件的分析中,形成了對歐洲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視覺暴力的抗拒和顛覆。比如,在視覺文化中如何由“良好的眼光”轉向“批判的眼光”,便是一個重要問題。…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4,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昨天晚上沒來由地飄下了幾片雪花,彷彿是從星星上飄下來的,它們落在地上,被電燈一照,也像星星一般爍亮。到早晨,那雪花變得非常嬌柔,輕輕一吹,便不見了。但是要看兔子的新足印,也足夠了。我們一去,便轟起了兔子。
今天來到莫斯科,一眼發現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樣輕,麻雀落在上面,一會兒又飛起的時候,它的翅膀上便飄下一大堆星星來。而馬路上不見了那些星星以後,便露出一塊黑斑,老遠可以看見。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October 24, 2020 at 6:02pm — No Comments
孔子是魯國人,在《春秋》所記的兩百四十年中,魯國先後有五個君主被殺,一個被趕跑,這在當時是很不成體統的大事,但孔子刪改過的《春秋經》,竟然全部隱去,一字不提。為什麽孔子要這樣做,因為他不能不照顧魯國君臣的意見和面子,不能不筆下留情。
另一方面史官又有“貴信史”的職業意識,不但不能事事皆隱,有時候還要有獨立精神,秉筆直書,“按實而書”,以求揭露事實真相;在“直筆”不可能的情況下,也要用“曲筆”委婉地透露出事實的真相來,與當權的君臣拉開一定的距離。概而言之,中國古代史官的敘述視角處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
…
ContinueAdded by LiDi Za on October 24, 2020 at 6:02pm — No Comments
當然也有不同聲音。就在香港同一學校都是朋友的美學教授劉昌元博士就不以為然。在最近一次美學的國際研討會上,他宣讀一篇長長的美學論文,還是探討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他對我說:美學自身的基本問題,不能由文化研究所替代。他還將繼續作美學沈思,不想轉移。他對美學的執著,令人敬佩。
我卻覺得,美學、文藝學的這兩種發展趨勢,相反卻又相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應可互補,關鍵是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促成新的整合。…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4,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October 24, 2020 at 5:53pm — No Comments
敘事主體即講故事的人,主體身份是決定故事“文化身份”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建構文化主體性的關鍵性要素。然而,在大眾傳播語境中,敘事主體與文化主體性是一個複雜的結構體系。
敘事主體攜帶著自己的出身背景、教育經歷、生活閱歷,加之所處的社會群體、不同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整體社會關係的影響,在參與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和錯位。
正如黑格爾所說:“作為主體,人固然是從這外在的客觀存在分離開來而獨立存在,但是縱然在這種自己與自己的主體的統一中,人還是要和外在世界發生關係。人要有現實客觀存在,就必須有一個周圍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沒有一座神廟來安頓一樣。就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們現在必須理一理理想結合到外在現實上和貫串到外在現實里的複雜的線索。”[3]312…
Added by 邊鄉 岸 on October 24, 2020 at 5:46pm — No Comments
關注視覺性一方面說明現實世界視覺性,或視覺化的支配結構業已形成,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文化思考的推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視覺文化研究成為80年代以來的一種景觀,因為我們身處“景觀的社會”(德波)。
視覺文化研究——範式與策略
也許我們有必要問:為何視覺文化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較之於哲學,視覺文化研究提供了什麽新思路?…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4,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Dhuup on October 24,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引子
以符號學為視角, 分析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內在矛盾, 運用“精神無價, 符號有價”的原理,探討文化產業的特征、規律, 以及激活符號精神價值是文化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來源; 探討作為文化產業學理基礎的“廣義符號經濟”和“精神符號學”,在文化產業理論中的適用性, 進而預測了精神符號在文化產業理論領域四個方面的開拓。
一、符號學:文化產業的學理基礎
文化經濟並不是文化與經濟的簡單相加, 文化產業自有其內在的機理和邏輯。掌握文化產業獨特的內在密碼, 是做強做大文化產業的必要條件。在此, 我們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4,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範式在今天是一個使用頻繁的術語,庫恩對這個概念的界定有助於我們對它的理解。在庫恩看來,科學知識的發展總是在特定學科門類之下展開的,特定學科是由一群特定的學者所構成的,這就是所謂的科學家共同體。
庫恩發現,科學研究有賴於一個科學家共同體,共同體的運作又有賴於共同體,所共有和共享的學科規範,他稱之為“範式”(paradigm):“一個範式就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而反過來,一個科學共同體由共有一個範式的人組成。”(15)
它包括四個層面:第一是符號概括;第二是範式的形而上學部分;第三是價值;最後是各組範例。…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4,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此外,微政治與“螺旋上升式的沈默”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依據德國學者諾伊-諾依曼的發現,在社交媒體中,公共輿論或壓倒性的看法一旦形成,就會不斷地擠壓不同意見,這是因為一旦某種看法或輿論佔據支配地位並形成廣泛影響之後,人們便會從眾性地跟隨主導意見而不願發表異議,因為發表異議面臨著被孤立或不被尊重的危險。這個理論揭示了一個規律,其見解得到傳播並被人們所接受的人,往往會在公眾中表現得非常自信,而且會持續地發表見解。這就會對那些了解這一情境的其他人造成影響,迫使他們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和隨大流的做法。
這一現象的結果是,起初發表見解並形成影響的人,會不斷言說強化自己的見解,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則被迫保持沈默。後者的沈默強化了前者的強勢,前者的持續言說又反過來強化了後者的沈默。這就構成了所謂“螺旋上升式的沈默”。(14)…
Added by 沒答案也好 on October 23,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文學 庫 on October 23,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設計藝術類的高職教育應注重寬基礎,包括藝術的、技術的兩個方面,同時應該認識到,設計藝術教育又帶有鮮明的時尚性,它需要個斷地補充教授內容,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融入其中,並與時代文化的、藝術的、社會的知識同步發展。而且在中國雖然重視科研的投入,重視對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進技術轉化為個產力的過程中卻是薄弱的,中國科技進步對生產力的貢獻率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卻高達70%-80%左右。這不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師轉變觀念,對於學生的教育也應鼓勵社會參與,其目的不僅在於使學生的設計極早開發轉化,而在於教育與社會的真正接軌,以減少、縮短中間環節,從而使學生畢業後能盡快進入角色,這也是對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視的內容。…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3,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Dhuup on October 23,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