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22 Blog Posts (201)

奥修·俱胝的手指(3)

當你不能理解別人時,當你甚至不能夠傾聽他時,當你的頭腦不斷地在裏面爭論著,鬥爭著,你怎樣能達到真理?你是爆力的和進攻性的,這種進攻將是無益的。

這是兩件不同的事:當你贏得一顆心時,他並沒有被打敗——他是高興的,他是在你的勝利中感受勝利,他在共享,這不是你的勝利——是真理獲勝,而你們倆都會慶祝。但是當你擊敗一個人,他一直沒有贏過,他繼續是敵人,在內心深處他在繼續等待著他能維護自己的那一刻。

蘇格拉底常常說:"我是一個助產士,我幫助人自然出生。"一位大師就是一名助產士,他不是去強迫,因為強迫的出生不可能是真正的出生,它更像死亡而很少像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1:45am — No Comments

李永萍·鄉村振興與文旅新場景(5)

讓藝術人才駐村不要大師

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臺北做的城中村改造升級案例—寶藏巖,大陸很多城市邊緣有城中村,原來的房子沒有辦法以舊換新,但是原住民仍然要住在里面,這樣如何進行轉型升級呢。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在原來的歷史建築物和當地的原住民中引入藝術家群體。那麽大家請看這些房子,當時都是違章建築,整個做成一個村落被保護以後,大概原來的住民留下三分之一,村落的三分之一變成國際藝術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各種藝術家都過來了。當地的原住民和藝術家互動之後得到了創意的提升,所以接下來把他們的特色料理和農家菜做了很多的改造升級,同時他們是這個村子里面的導覽員,這個做法和剛剛講的明月村很類似,有很多的課程,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作者進行了很多的口述歷史,在里面進行了很多的展演。然後我們很多的手作坊開了工作室和課程,變成了年輕人的夏令營和學習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6am — No Comments

傅修延·聽覺敘事初探(11)

「聽聲類聲」與「聽聲類形」之間,其實並不存在一條特別明確的界限,敘事中「類聲」與「類形」的區別有時並不明顯,或者說作者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筆下是「聲」還是「形」。《水滸傳》第1回洪太尉強行讓人掘開禁閉妖魔的洞穴,此時穴內發出一陣天崩地裂之聲:

只見穴內刮喇喇一聲響亮。那響非同小可,恰似:天摧地塌,嶽撼山崩。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泰華山頭,巨靈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奮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飛錘擊碎了始皇輦。一風撼折千竿竹,十萬軍中半夜雷。

 …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5am — No Comments

大解的詩·此世

深陷此生以後遠在未來的人啊

令我羨慕你們才是真正的隱士

躲在敗局之外遲遲不肯現身

在你們到場以前我有太多的顧慮

不敢說歷史是個廢墟

身體是牢籠內有紅塵之憂外有萬世之空

我不敢說人類已經疲憊了

來過的人都已離去…

Continue

Added by triste chateau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4am — No Comments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10)

在圖中, 「結點標識了原始時期的事件和歷史,連接線則標識了相鄰種群之間的關係。」筆者以為:如果有誰能寫出這樣一部具有空間性結構的歷史作品的話,那一定非常接近歷史的真實———盡管像海登·懷特這樣的後現代史學理論家認為歷史的真實永不可及,但寫出這樣作品的歷史學家一定比司馬遷、吉本和蘭克還要偉大。

既然迷宮式結構的歷史敘事作品難以寫出來,史學家便只好對其結構稍作簡化,從而把歷史寫成特征明顯的「地圖」式的作品。應該說,這樣的歷史文本在理論上是有可能寫出來的。但放眼中外史學史,這方面的作品卻難以尋覓。就筆者見聞所及,只發現中國北魏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是這樣一部史學作品。為什麽說它是一部「地圖」式的歷史著作呢?按照菲利普·J·埃辛頓的說法:…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 庫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2am — No Comments

程蘇東·「天籟」與「作者」:兩種文本生成觀念的形成(8)

類似說法也見於三家《詩》,且範圍更為廣泛。作為《毛詩》「四始」之首的《關雎》在三家《詩》中被視為刺詩,《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為「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薛君韓詩章句》則認為「今時大人內傾於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67)詩人在王道乖戾之際並非直接傾吐怨怒,而是通過對理想中淑女之德的頌美譏刺現實。又如《召南·甘棠》顯寓頌美之意,但《韓詩外傳》卻視其為「詩人」頌古刺今之作:「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稅賦繁數,百姓困乏,耕桑失時。於是詩人見召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68)世道衰敗不但激發了詩人的創作熱情,而且要求他調動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藝術手法來實現其隱微意義的表達,這顯然不是一般人具備的能力,上博簡《季庚子問於孔子》遂稱「夫《詩》也者,以志君子之志」,(69)「言志」的主體被限定為君子,至司馬遷終於提出「《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70)《詩》作者不僅被限定為「賢聖」,其創作情境也被塑造為困厄衰微的「發憤」之時。…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1am — No Comments

劉宗義·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進路:2011~2015年 (3)

近年來,臺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並形成了健全的發展模式,有學者將海峽兩岸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出了比較研究。孫兆慧分析了京臺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和對策,指出應該進一步引導北京和臺灣地區互相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兩地的人才交流和培養。[3]鄭碧霞和劉雅南從區域競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指出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視人才培養,效果顯著。而大陸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由於惡性競爭導致了過度投資、人才匱乏等問題,因此各地方政府應該注重產業特色和錯位發展,完善管理體制,變革人才培養模式。[4]…

Continue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0am — No Comments

敬文東·味、中和與詩(10)

《呂氏春秋》還有言:「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也。」(153)高誘既耐人尋味,又不失時機地訓「美」為「成」。看起來,有誠存乎人身,有誠內含於味覺化漢語,就能茂盛萬物,並有資格曰之為「美」。所謂萬物生長,就是萬物自身之美、自身之味(合稱「美味」)在暗中生長;因此,萬物盡皆既有意又有味(合稱「意味」)之物。



但更加重要的是:美、味、物三位一體,同時成長;在最終成物之前,三者總是處於動態之平衡當中。「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味覺化漢語詩歌有充足的能力,納諸多已成之物(比如梅)於自身,讓它們在詩中再次生長,再次得味,再次得美——當然,那是詩學之美,那是美學之味。…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39am — No Comments

高寶麗·關注腳下這片土地 張景雲精耕地方文史(上)

馬來西亞現代主義作家張景雲在2021年12月出版了《炎方叢脞》,張景雲被稱為“馬華評論第一劍”,在國內華文知識界享有極高的評價;《炎方叢脞》一書是以張景雲的獨特視野及角度,分析縱橫東南亞所發生的歷史故事。 

對,這裡頭說的都是歷史故事,張景雲希望讀者在細讀這一本書的時候,心情不要太嚴肅,放輕鬆,就當作聽故事一般,細聽張景雲變身江湖講古佬,闡述他所認識的東南亞歷史與故事。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9)

清代中葉以後,外患頻仍,最早面對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雖然距普通百姓沒有那麽近,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打上烙印。陳蘊蓮嫁武進左晨,「中歲隨夫婿官津門」[17](P394),在天津,正逢鴉片戰爭之役,集中多有記載。



陳蘊蓮向有大志,在《題程夫人從軍圖》中,她這樣說:「男兒生世間,功業封王侯。女兒處閨閣,有志不得酬。讀書空是破萬卷,焉能簪筆登瀛洲。胸懷韜略復何用,焉能帷幄參軍謀。」…

Continue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劉婧 周毅《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7)

二、非虛構式的景觀陳列

文學的本質是審美的,文學的空間是廣闊的。虛構作為一種寫作方式,常被文學家所使用,長期以來也被公認是實現文學審美特性的一種基本方式。然而近年來,「非虛構」卻成為一個熱詞。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西方新聞界。1966年,卡波特的小說《冷血》出版,進而開辟了西方非虛構文學的寫作道路。



在中國,對於「非虛構」尚未形成太多共識,有人認為「非虛構」顛覆了文學的「虛構」特性,不能算作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有人卻認為「非虛構」與「虛構」並不「截然對立,而是相互補充」(晏紅:《文學的真實性與真實的文學性——關於文學的虛構與非虛構》《當代文壇》,2019年第6期,第103頁。)。其實「非虛構」更多是一種推崇以「事實」「親歷」為背景並秉承「誠實」「真實」原則的寫作立場和在執行這種立場時所展開的紀實性創作。…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September 27, 2022 at 10:35am — No Comments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9)

在很多原始民族和古代社會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著神聖空間這樣一個基點而組織起來並獲得秩序的。對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Cuauhtinchan)人來說,高廷昌地區的一個洞穴就是他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聖地」,「作為高廷昌和其他中美洲民族的發源地,這個洞穴成了民族與歷史起源的象征。



與這一地點相聯系的是這些部族的早期生活,或者說是他們的前歷史時期。」而且, 「對於來自高廷昌地區的人們來說,洞穴同時也是其他許多其他地點聯結的核心,這些地點通過洞穴而聯系在一起。」對於特里布里恩群島上的部分居民來說,一個神奇的洞穴具有同樣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 庫 on September 27, 2022 at 10:33am — No Comments

程蘇東·「天籟」與「作者」:兩種文本生成觀念的形成(7)

「人」在被動的自然狀態下生成的文本經過聖人編纂與賦義後,又被用以教化「人」,可見「人」雖然是文本的生成者,對其價值卻缺乏自覺的認知,只有經過聖人這一特定讀者的闡釋,文本的教化價值才得以發掘,其中原本有違道義的成分也才能得以滌蕩。「人」、文本與「聖人」之間由此建立起環流式的互動關係,這正是簡文所謂「道」「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的內涵所在。《荀子·儒效》亦言:「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61)風詩的形成同樣被離析為兩個階段,首先是閭里邦人的自然創作,其中難免含有「逐」的因素;其次是聖人節文後形成的「不逐」之典,《史記·孔子世家》由此引申出夫子「刪詩說」。(62)總之,「天籟說」機制下形成的文本高度依賴於闡釋者的賦義,文本的經典化同時也是闡釋者聖賢化的過程。

 …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September 27, 2022 at 10:31am — No Comments

勞里·航柯 ·民俗過程(11)

民俗的第二次生命

13.民俗的「第二次生命」意味著民俗在檔案深處或者其他隱藏的地方復興。材料一旦從民俗過程中剝離並擱置下來,就會受到影響。民俗恢復到源頭,回到它所起源的社區里的情況,是很少發生的。然而,如果有這樣的話,通常也是與口頭交流過程相反的一種形式,如根據口頭傳統以外的規範進行編輯的一本書、一段聲音記錄、一部影片。…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8:00pm — No Comments

趙毅衡:論底本:敘述如何分層(9)

從卡勒對《俄狄浦斯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困惑,依然是個敘述選擇問題:對「一群」還是「一個」的選擇,本來在述本形成時就應當消失,但是上面舉的例子說明:敘述中也可以保留選擇操作痕跡,而述本中的人物最後選擇「一個」而不是「一群」,恰恰就是因為「俄狄浦斯情結」出現於選擇中。卡勒認為此述本在主題壓力下自行推進,這個壓力就是用選擇構成情節的壓力。

因此,底本的本質就是保存著「多選擇可能」,這種可能性經常顯露在述本中:就像歷史著作,會並列對比幾種史料的說法,最後說某種史料更應當采信;菜單列出各種可選擇的元素;烹飪教科書更是寫出選擇操作的方法。本應隱藏的聚合選擇在組合層面上顯現,是符號文本中經常出現的情況。

 …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9)

裴松之注《三國誌》,鳩集傳記,增廣異聞,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此猶孔子作《春秋》,以魯史記為藍本;司馬遷纂修《史記》,以金匱石室之書、天下遺文古事為底本。待《史記》書成,與所本之傳記佚聞相較,自然互有異同、詳略、重輕、曲直、晦明、損益。吾人對讀參照、折中取舍,而文心可以求索,史義呼之欲出,史觀昭然若揭。就歷史編纂學而言,從文獻取舍到成一家言之間,書法將隨或筆或削,或因或革,而生發或異或同、或詳或略、或重或輕、或晦或明、或曲或直、或損或益之殊異。而假筆削去取以見褒貶、勸懲,實胎源於《春秋》書法。…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6:13pm — No Comments

大解的詩·過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口天空透藍

逐漸擡升的高原使遠山變得低矮

那些積雪的山峰是涼風出逃之地

 

在火車行駛途中

那些白色的山脈逐漸從苔原地貌的後面緩緩升起

其威嚴和聖潔讓人敬畏

 …

Continue

Added by triste chateau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6:11pm — No Comments

劉宗義·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進路:2011~2015年 (2)

(五)學科類型分佈——374篇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學科統計後發現,近五年來關於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較為全面。其中,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所占篇數最多,為147篇,這一學科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辨析、發展模式、發展現狀等。



管理學方面的研究位居第二,有57篇,主要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問題;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的研究也較多,分別為40篇和31篇,前者主要研究媒體和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關係,後者將具體的藝術領域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對象;23篇文章與政治學的研究有關,這類文章偏向於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進行相關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趙毅衡:論底本:敘述如何分層(8)

六、情節在選擇中產生

如此理解底本/述本後,我們就可以用此作為出發點,回答反分層論者提出的一些難題。

第一個問題是卡勒提出的:情節在哪里產生?情節承載著敘述的意義,它究竟是底本原有的品質,還是述本變形改組的品質?…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9:47am — No Comments

劉婧 周毅《張中信大巴山文學地理書寫研究》(6)

第四章重點闡述張中信的大巴山書寫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不管是作品中流露出的「鄉村—城市」的雙重體驗,還是對於大巴山文化的深沈審視與評判,都表現了一位鄉土作家的敏銳與良知。作品中所體現的作家對於母地文化的自審意識是深切而真摯的。正是因為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愛得深沈,才會以足夠的深度進行審視。從張中信的大巴山書寫所體現出的地理思維和地理觀念中我們也能意識到,大巴山不只是民族的,作家寄寓其中的審美體驗與生命感悟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接軌。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張中信非虛構式地理景觀的呈現

「地理景觀」和「地理空間」是文學地理學的重要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9:45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