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9)

裴松之注《三國誌》,鳩集傳記,增廣異聞,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此猶孔子作《春秋》,以魯史記為藍本;司馬遷纂修《史記》,以金匱石室之書、天下遺文古事為底本。待《史記》書成,與所本之傳記佚聞相較,自然互有異同、詳略、重輕、曲直、晦明、損益。吾人對讀參照、折中取舍,而文心可以求索,史義呼之欲出,史觀昭然若揭。就歷史編纂學而言,從文獻取舍到成一家言之間,書法將隨或筆或削,或因或革,而生發或異或同、或詳或略、或重或輕、或晦或明、或曲或直、或損或益之殊異。而假筆削去取以見褒貶、勸懲,實胎源於《春秋》書法。

裴松之《三國誌注》,廣征博引當時圖書文獻,作為筆削取舍、因革損益之資材。陳壽時代較早,範曄與裴松之時代相近。範著《後漢書》,裴著《三國誌注》時,《三國誌》所征引之圖書應尚在。趙翼《廿二史劄記》稱:「壽及松之、蔚宗等,當時已皆閱過。其不取者,必自有說。今轉欲據此偶然流傳之一二本,以駁壽之書,多見其不知量也。」(68)裴松之編著《三國誌注》時,可見之文獻在五十種以上。今考索《三國誌注》所引書,或取而筆之於書,或削而不取。於是趙翼斷定「其不取者,必自有說」,誠然!孔子取資《魯史春秋》,而成一萬六千五百餘言之《春秋》,其中自有筆削去取。筆而書之者,固符合「丘竊取之」之義;削而不取者,亦「必自有說」。或筆或削,以至於詳略、重輕、異同、忽謹之依違,亦皆有其所以然之故。要而言之,在「義昭乎筆削」之原則下,或盡心於比事見義,或致力於屬辭顯義而已。

陳壽著《三國誌》、裴松之編著《三國誌注》,於《春秋》或筆或削之書法,蓋駕輕就熟,能運用裕如。同理可證,《三國誌演義》镕鑄《三國誌》,又有所修改,顛覆、轉化、創新。彼此之間,猶傳之於經之關係。換言之,《三國誌演義》镕鑄《三國誌注》,演義《三國誌》,何異《左氏傳》以歷史敘事解釋孔子《春秋》經?其中之有無、虛實、詳略、重輕、異同,要皆歸本於筆削損益。可見,彼此之間,自是同源共本,心氣一元。謂小說祖始史傳,以此。

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一書,就《裴注》與《三國誌》對讀參照;或持《裴注》與習鑿齒《漢晉春秋》《襄陽記》並觀,或與範曄《後漢書》比勘對讀(69)。若持《春秋》筆削昭義觀照之,以比事屬辭《春秋》教詮釋之,則陳壽《三國誌》或裴松之《三國誌注》之史外傳心(70),借事明義(71),可以曲曲傳出。此以「比事屬辭」之《春秋》教,解讀史書,詮釋《三國》史學者。猶宋吳縝《新唐書糾謬·序》云:「事實、褒貶及得失,必咨文采以行之,夫然後成史。」(72)事實,乃比事之功;文采,即屬辭之能。排比史事,連屬文辭,而褒貶得失,自見於言外,而史識、史義、史觀,甚至於歷史哲學,多得以考見。

裴松之著《三國誌注》,對於歷史文獻之去取從違,與陳壽《三國誌》頗多疏離,大有人棄我取,人筆我削之趨勢。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即斷言:「(近世)蓋見《注》所載尚有諸書,不知壽已盡取而為書矣!《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也。」(73)面對三國史料文獻,陳壽《三國誌》與裴松之《三國誌注》,各有取舍從違,編纂成書,遂見有筆有削,有取有舍。清章學誠稱:「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74)由於義昭筆削,所以《三國誌》《三國誌注》筆削取舍不同。史觀之所以南轅北轍,職此之故。此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談論三國學,必然牽涉到史觀;不同史觀,起於原初歷史編纂時之筆削取舍不同。在「義以為經」之前提下,或以蜀漢為正統,或以曹魏為正統,皆可作如是觀。陳壽著《三國誌》,「運筆之際,仍時時流出維護故國家邦之私」;「這片故國鄉懷,始終隱藏在作史時所刪減舊籍的曲折筆鋒之間」(75)。所謂「維護故國家邦之私」「刪減舊籍」,即是《春秋》或筆或削,或詳或略之書法,體現出微辭隱義之曲筆諱書。見證《三國誌》發用《春秋》書法,以造就一代史傳。同理可推,對於史料文獻之取舍依違,《三國誌注》《三國誌演義》不同,乃至於有無、異同、詳略、重輕、虛實各有別,所以衍生出史觀殊科,史學文學屬性歧異之現象。要而言之,皆是「筆削昭義」演化所致。

(68)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裴松之三國誌注》,第82頁。

(69)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21-75、241-286頁。

(70)孔子作《春秋》「乃史外傳心之要典」,語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卷首《進表》,《四部叢刊》續編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頁。

(71)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22頁。

(72)吳縝《新唐書糾謬·序》:「事實、褒貶及得失,必咨文采以行之,夫然後成史。」(《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第4-5頁)

(73)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二八《三國誌·總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5頁。

(74)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內篇五《答客問上》,第470頁。參張高評:《屬辭比事與〈春秋〉之微辭隱義——以章學誠之〈春秋〉學為討論核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7輯,2015年,第152-180頁。

(75)參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11-150頁。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