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論底本:敘述如何分層(8)

六、情節在選擇中產生

如此理解底本/述本後,我們就可以用此作為出發點,回答反分層論者提出的一些難題。

第一個問題是卡勒提出的:情節在哪里產生?情節承載著敘述的意義,它究竟是底本原有的品質,還是述本變形改組的品質?

查特曼認為底本是內容,述本是形式,這樣情節就出現於底本。但是「每一種安排都會產生一個不同的情節,而很多不同的情節可能源自同一個故事」[52]。波德威爾研究經典好萊塢電影,認為情節整齊的述本「使底本的世界成為一個有內在一致性的構成物」[53]。他們的意思是:雖然述本只是對情節進行裁剪,一旦裁剪得過於整齊(例如經典好萊塢敘述的大團圓結局)影響了對底本的構築,使我們覺得底本也具有如此讓人愉悅的「一致性」。他們兩人都認為情節可以既出現在底本,也出現於述本中,只是安排方式不同。

這個問題之困難,從本文列舉過的雙層名稱的中譯中,「情節」一詞的位置,就可以看出:譚君強用「素材/情節」[54],喬國強用「素材/素材組合」[55],他們把底本看成是「素材」庫,而把情節看成是述本的品質。

申丹的意見不同,她認為情節出現在閱讀對底本的構築中:情節「是對故事本身的建構,而不是在話語層次上對故事事件的重新安排」[56]。或者說,情節發生在讀者對底本的「建構」中。在這一點上,筆者認為申丹看法有理,只是她認為情節出現於從述本重構底本的過程(即接收)中,而筆者認為出現於從底本構成述本的過程(即敘述行為)中,這是從兩個不同方向理解同一過程。

一旦我們把敘述行為理解為「為形成文本組合而在聚合軸上的選擇操作」,情節就出現在形成作品的選擇中:選擇出情節。此種情節產生方式,有時候會顯現於述本層面,也就是聚合軸選擇過程變成了組合文本說的故事,寫小說過程被寫成小說,聚合操作比喻性地放到了組合中。此種暴露敘述痕跡的敘述,往往被稱為「元小說」,一般認為這是先鋒小說的特點,實際上,局部的「暴露選擇」相當常見,不足以把作品變成「元小說」。魯迅《阿Q正傳》花了不少功夫說為什麽選擇「正傳」二字;加繆《鼠疫》快結束時出現一句:「現在是里厄大夫承認自己就是敘述者的時候了。」[57]這些本是是從底本選擇到述本的選擇操作,一般不在述本里說的。《列子》中鄰人盜斧的故事,清楚地顯示了在敘述形成述本的過程中,對底本「元素材料庫」進行選擇而產生兩個不同述本,三千年前中國就有「敘述改轍」。

可以看到,選擇過程即是情節的關鍵:電影《羅拉快跑》,羅拉兩次救男友未成,就跑了第三次,一定要把男朋友救下為止。電影的主題意義可以是「女性為愛情敢作敢為」,或是「人生可以再來一次」,這些主題意義就是在三棄二而選一才出現的。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著名「極短篇」《打錯了》:一個人正常出門,遇到車禍死亡;他走出門前接到一個打錯號的電話,晚了一秒鐘,車禍擦身而過。這兩個述本並列,每個述本各有一個底本,合成一個文本,才引出了「命運作弄」這個意義。

[52] Seymour 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p. 43.

[53] 波德威爾:《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原則與常規》,載《世界電影》1998年第2期。

[54]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述學》,第7頁。

[55] 傑拉德·普林斯:《敘述學詞典》,喬國強、李孝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頁。

[56]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34頁。

[57] Albert Camus,The Plague,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1, p. 268

(原載“爱思想平台”)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