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9)

清代中葉以後,外患頻仍,最早面對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雖然距普通百姓沒有那麽近,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打上烙印。陳蘊蓮嫁武進左晨,「中歲隨夫婿官津門」[17](P394),在天津,正逢鴉片戰爭之役,集中多有記載。

陳蘊蓮向有大志,在《題程夫人從軍圖》中,她這樣說:「男兒生世間,功業封王侯。女兒處閨閣,有志不得酬。讀書空是破萬卷,焉能簪筆登瀛洲。胸懷韜略復何用,焉能帷幄參軍謀。」[17](P415)

對於社會對女性所做的限制深致不滿,但這並不妨礙她關心家國之事。鴉片戰爭爆發時,雖然身在天津,相距遙遠,但她一直密切關注。如定海之戰,終於以失敗告終,她寫有《聞定海復陷》一詩,緊接著又有《聞寧波警》《聞京口警》等作品。似乎是為了證實她的憂患意識,鴉片戰爭的烽火也從南方燒到北方,觸及她的生活。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不久大沽失陷。5月26日,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在這種情況下,陳蘊蓮從天津避往保陽(即保定),這客遊中的客遊,使得她別有感觸,寫有《旅夜抒懷》三絕句(題註:「津門示警,避居保陽」),分別題為《看劍》、《縫衣》和《夜寒》,如下:

 

漂泊誰憐淚暗彈,出何草草返何難。

夜深膽怯挑燈坐,但把吳鉤子細看。

天涯萍梗欲何依,歸夢都因久客稀。

玉質自知勤護惜,將眠縫裹舊時衣。

美人原不隔雲端,咫尺誰知一面難。

舊日明珠今草芥,有誰憐惜此時寒。[17](P450)

 

第一首繼承了她一貫的豪情,雖然生逢亂世,漂泊流離,身為女性,無從作為,但仍然壯心不泯,有所期待。第二首和第三首寫客居生活的艱辛,以具體的細節,點出戰爭對普通人的影響。

如果說,從涉及的疆域看,鴉片戰爭從規模上,還只限於一些局部地區的話,則稍後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席卷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四年,深刻影響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婦女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死於戰亂者(不少是自殺而死)已是不少,更多的人則到處逃難,流離失所。杭州鄭蘭孫嫁同鄉徐鴻謨,隨其至揚州赴任,正遭遇戰事,俞樾的《鄭孺人傳》對其這一段經歷有所描寫:「鹹豐三年,賊陷江寧,順流而下,將薄揚州。時徐君奉檄乞援於淮,孺人曰:『事急矣,吾姑高年,不宜久居危城。』而又懼中途遇抄掠,乃盡棄其囊篋,惟奉純皇帝賜文穆詩卷,及其家乘與先代遺像,從孫太孺人,挈子女以出,奔如臯。……」[47](P1017)

太平軍曾三次攻陷揚州,分別是咸豐三年(1853)、咸豐六年(1856)和咸豐八年(1858),鄭蘭孫也至少有過三次逃往如臯的經歷。她的集子里不少作品都要通過這個背景來看。如《癸醜二月,揚城告警,予倉皇奉姑慈出避,感而賦此》二首之一:「金釵鈿盒盡拋殘,遁跡幽居魄也寒。疾病每求醫藥苦,辛勞欲乞米鹽難。囚容蓬首形成鬼,夜黑朝饑夢怎安。任爾霜風欺瘦骨,寸心一點自懷丹。」[47](P1048)

寫這趟避兵之行,不僅米鹽困難,而且缺醫少藥;不僅形容憔悴,而且心理緊張。在《予避兵困苦,惟覓野菜煮食,閨友楊夫人憐之,裹糧相饋,作此以謝》中,她更集中筆力,寫出了由於生活窘迫,缺少糧食,幸得閨友相助,以及相關的心理活動:「恥雲面北學偷生,視死如歸未足驚。夙習詩書知大義,誓全白璧保清名。吞氈敢仿孤臣誌,嚙草還深伏櫪情。難得蘭盟閨閣友,裹糧相饋出真誠。」[47](P1049)這首詩並沒有具體描述由於缺糧而帶來的艱困,而是以志節自勵,以古代的賢士為榜樣,寫出了漂流在外的一種情愫。

(作者簡介:張宏生(1957- ),男,江蘇徐州人,文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人文所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史和詞學 [香港 999077]。2022 年 01 期《中國韻文學刊》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