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三,文化研究的現狀也與學科無關。沒有清晰的對象範圍,沒有一貫的線索,沒有統一的理論和方法。文化研究中的每一個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研究問題。略舉如下:
英國文化的奠基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認為:“文化分析就是闡明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特殊文化隱或外顯的意義和價值。 ……發現從總體上更好地理解社會和文化一般發展的某些一般規律或‘趨向’”[54]
伯明翰當代文化中心的第二任主任理查德·約翰生(Richard Johnson)交代:“對我來說,文化研究是關於意識世界主體性的意識形態的,或者是我們借以生存的主體形態,甚或用一句危險的壓縮或還原的話說,是社會關係的主觀方面。”[55]
…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31,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Pitchaya Sirivunnabood, PhD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Economis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Herlyn Gail A. Alegre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Associat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The creative economy has the potential to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crease digital adoption among crea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fuel the export of cultural goods and creative…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31, 2022 at 4:26pm — No Comments
2.敘事特征
由於敘事的建構往往遵循一定的規律,並暗含一定的情節,所以,Somers and Gibson還劃分了四個敘事特征[4]82。在此基礎上Baker重點介紹了Somers & Gibson和Bruner敘事理論中重疊的四類核心敘事特征[1]50-77,即相關性、時空性、 因果情節設置和選擇性采用。
(1) 相關性(relationality/hermeneutic composability):敘事就是要將零散的敘事要素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故事的組合完全取決於敘事者如何看待敘事要素之間的關聯。Bruner 稱之為「闡釋的可構築性」(hermeneutic…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31,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公共闡釋上述六個特征,如果跟上面羅蒂等人的三種闡釋思路作一比較的話,我們發現它可以溝通艾柯闡釋應有適當界限的觀點,也可以呼應羅蒂將闡釋視為一個完整的、不可分裂的過程的說法,但是它肯定大不同於事實上是針鋒相對於卡勒的過度闡釋論。闡釋究竟是屬於私人性質,還是公共性質,還是私人話語和公共話語兼而有之?當然最好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是即便兼而有之,遊刃有余是一種境界,左支右絀又是一種境界。
但是公共闡釋說到底也是一個權力問題。在與英國社會學家約翰·湯普森(John…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31,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對話人類學的終極考驗,是作為共同研究者的訪談對象,對研究結果發表看法的時候,他的贊同或否定都會影響研究結果。因此,研究者和訪談對象共同署名發表論文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科學向「門外漢」做出讓步。訪談對象作為外部研究者有充分的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使他們與研究者的觀點大相徑庭也沒關係,不過他不能以一個科學研究人員的名義這麽做。外部研究者提供的信息和觀點可能被直接引用,或者也可能使用訪談或對話記錄。
重要的是,研究者要將自己置身於所研究的文化當中,要不帶偏見地看待訪談對象個體的傳統體系。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充當的是對現象進行科學分析的工具以及民俗的發聲器,不能多也不能少。從某個角度來說,研究者是至關重要的,但他存在的首要目的通常不是為了描述自己的世界,而是描述訪談對象,生活在那個民俗文化當中的合作者的世界。這也就意味著,研究者和他所承載的學術文化只是開展研究的工具,而不是等待開展的研究本身。…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31, 2022 at 3:00pm — No Comments
二、關於「闡釋期望」與「闡釋動機」
在充分論證了闡釋對象的確定性之後,《再論強制闡釋》一文用很大篇幅討論了「闡釋期望」「闡釋動機」與「強制闡釋」的關係,借助於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研究闡釋學問題。作者認為,「強制闡釋」現象的廣泛存在並不僅僅是觀念問題,而是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基礎:「當代心理學在諸多大規模實驗的基礎上,對期望及期望的認知作用給予試驗和研究,得出一些可以被重復和證明的重要結論。其核心要義是,因為我們只願意看到我們期望和想看到的東西,其結果必然是,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用來確認我們期望確認的東西。」…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31, 2022 at 3:00pm — No Comments
為了避免術語混亂,不少人主張回到俄文,例如電影學家波德維爾就直接用俄語拉丁化拼寫[11]。波德威爾的中譯者跟著譯成「法布拉/休熱特」[12]。這對一般讀者記住外文發音的能力要求太高,本文建議譯為「底本/述本」[13],無非求個意義清晰而不會與常用非術語混淆[14]。本文先行清理術語,並非無事生非或是刻意求新,到本文作結時會說清楚目的。本文所引用的各家論者,原本用的術語各不相同卻互相錯疊,為避免處處解釋造成行文拖沓糾纏不休,筆者不揣冒昧,全部改為底本/述本。…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August 31, 2022 at 3:00pm — No Comments
研究者對於這一觀點局限性的認識十分緩慢,不論是佃農階層還是城市工人階層研究,在材料方面還有不少難以彌補的空白。只因他們的世界觀不夠「有趣」,許多文化術語就這樣無法以其本來面目記錄。像工人階級傳統這樣的文化要素,最多不過是被當作一種「馬後炮」式的思考,僅是為某一特定階層形象已有的固化觀念提供史學和現象學的素材而已。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過去的研究者對於民間詩歌所保有的浪漫主義的研究興趣是幼稚的。恰恰相反,對民間詩歌的研究有其充分的社會價值,即便這些價值並不十分明確。從這一角度來說,縱使正式講話也應該以嚴肅態度進行研究,作為局外人的威廉·威爾森(William A.Wilson)就是這樣在芬蘭進行研究的,人們沒有理由被宣傳的批判分析嚇倒。…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31, 2022 at 2:49pm — No Comments
所以,你必須提供符合中產階級的審美和服務標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又會馬上遇到兩個問題。服務誰來提供?你的運營人才怎麽來?歸根結蒂都是人的問題。
臺灣地區的方式是讓原住民成為服務的提供者。
當地的原住民,農民小電商的教育轉型,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原住民在當地,然後透過教育提升的方式讓他們成為最好的服務提供者。否則的話,你把原住民都趕走了,你再招進來一批新人,而且這些人是領薪水的,只是在當地給你服務,這種人很不容易留下來,而且最後在運營上會產生很大的難題。
文創的關鍵詞,在這里其實這是一個很基礎的觀念,但是大陸恰恰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把各個界限都分得太清楚了。…
Continue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August 31,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闡釋對象的確定性究竟意指什麽?在我理解,按照張江的邏輯,絕不是指意義的唯一性。假如一個文本只有一個確定的意義,那麽,在一位闡釋者準確地揭示這一意義之後,一切闡釋就都不再需要了。這種見解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科學思維,或者認識論框架內的主客體認知模式的產物。如果我們追問一塊石頭的構成元素是什麽,那麽答案只有一個,它一旦被發現就不需要再追問了。如果我們追問《紅樓夢》的意義究竟是什麽,那麽答案就不可能只有一個,關鍵看你從什麽角度和層面上來看它。只要有新的審視角度就會有新的意義現身。…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31, 2022 at 10:23am — No Comments
聽覺敘事的研究意義,不只體現於視聽文化激蕩之際聞雞起舞,更為重要的是響應文學內部,因聽覺缺位而郁積的理論訴求。眾所周知,當一種感官被過度強化,其他感官便會受到影響。
在當前這個「眼睛」全面壓倒「耳朵」的時代,人們的聽覺已在一定意義上為視覺所取代。文學敘事是一種講故事行為(莫言說作家是「講故事的人」),然而,自從故事傳播的主渠道由聲音變為文字之後,講故事的「講」漸漸失去了它所對應的聽覺性質。
「聽」人講故事實際上變成了「看」人用視覺符號編程的故事畫面,這種聾子式的「看」猶如將有聲電影轉化成只「繪色」不「繪聲」的默片,文學應有的聽覺之美受到無情的過濾與遮蔽。按理來說,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應當早就被人察覺,然而,人的感知平衡會因環境影響而改變,就像魚對水的存在渾然不覺一樣。…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31, 2022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第一文化研究始終沒有認真地把“文化”概念化,並盡量避免給文化下定義。無論是在英國還是要在全球,霍爾的權威性是無庸置疑的。他的兩篇文章《種族、文化與交流: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化研究:兩種範式》,都沒有對文化研究的核心對象進行界定。這就是說,文化研究從一開始就認可了多元論傾向和多樣性形式,它允許各種設想與過程的靈活性,允許分析上的自由以應對文化生活不斷變化的複雜性。
這種缺乏界定研究之核心對象的意願,一方面意在提倡一種寬鬆和開放的知識態度,既不保證在各種特定語境內所追問之問題的重要性,也不保證如何回答那些問題;另一方面也蘊含了它方法論上和程序上的不連貫性,它沒賦予任何方法以特權,也不排除任何方法。…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31, 2022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台海局勢越來越緊張,兩岸中華文化要充分發揮其既有軟實力,目前有一定的阻力。
在這特殊歷史時期,新加坡看見了她在國際文化生態裡的定位。
李顯龍在2022年度國慶羣眾大會上的講話,顯示了新加坡政府在延續前一代領導人的文化戰略。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在…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30, 2022 at 11:30pm — 1 Comment
民俗這一概念正在經歷又一次嬗變。縱觀學術史,這是很常見的現象,每個時代都有其關於核心概念(如果它們真的是戰略核心概念的話)的特定解讀,以及據此引入、開發的新的分析工具,尤其對於人文學科而言,這些概念上的變化通常是緩慢的:舊概念早已不具備學術生命力,卻仍在發揮作用,這是由於新概念想要得到普及應用尚需時日。正因如此,我們可能需要不時地停下來,檢視當今民俗與大約半個世紀前的民俗在概念上的區別,畢竟目前大多數研究者所內化和使用的概念還來自那個時代;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謹記,這些老舊觀念通常根植於更早之前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換句話說,每個時代的研究工具有著來自過去不同年代的烙印。我們欠缺對這些學術概念的代際差異及其關聯與整合的討論,這也使得研究者的內在學習發展成了一種試驗過程,盡管可以嘗試對同類理論或學說進行對比,但研究者對於研究材料的把握還是充滿著隨機性。…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30, 2022 at 12:01pm — No Comments
這味覺化漢語的偉大受造物,使張棗在因晚期肺癌而周身疼痛的彌留之際,居然寫出或說出了如此離奇而有祝福意味與和解意味的句子:
別怕。學會藏到自己的死亡里去。
高興一點,會好起來的(63)。…
Continue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ugust 29, 2022 at 11:21pm — No Comments
唯有在這個紀律嚴明的前提下,張棗才有可能在其想象中,摘取那枚得時之鮮桃;而在他筆下,也才可能有向外溢出的濃烈詩味——
這是我鍾情的第十個月
我的光陰嫁給了一個影子
我咬一口自己摘來的鮮桃
讓你清潔的牙齒也嚐一口,甜潤得
讓你全身膨脹如感激……
(張棗:《何人斯》)…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ugust 29, 2022 at 11:21pm — No Comments
藝術家與相關學者或是冀望以批判協商、能動黏合的前沿理念讓作品發生革命性突破,使作為「自律實體」的藝術生產與「社會事實」達成本質上的辯證統一;或是將中國鄉村視為未受現代化汙染的精神烏托邦,懷揣對文化身份確立和重新書寫的追求;或是受權威機構和城市過度集中的藝術資源的擠壓,到鄉村去尋找一個施展才華的新場域……2000-2020年二十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的鄉村轉向實踐,在形式上逐漸形成了主體多元化、媒介復雜化、內容事件化、實踐形態項目化等特點,並基本形成了藝術運動之規模。
二、中國藝術鄉建的本土化問題與方法論困境
…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August 29, 2022 at 11:18pm — No Comments
這種指責與如下的發現相衝突,維柯成功地記錄了民族之間相互影響各種文明及其產物相互交流的事實。比如說,拼寫的書寫形式由迦勒底人傳給了腓尼基人,又由腓尼基人傳給了埃及人;無論如何,維柯的規律不是經驗的而是哲學的,並且涉及了人類心靈自發的創造活動。然而,準確地說,正在討論的問題是規律的經驗方面而不是它的哲學方面。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回答好像和我們已經暗示的一模一樣,維柯不可能也不應該把其他的情況考慮進去——重新再提剛才的事例——當一個研究人生中不同階段的人在模糊的想像和類似的青春期現象中描述第一次性渴望的表現方式時,他不會考慮經驗豐富的人為缺乏經驗的人傳授愛的知識,因為,他打算解決的不是關於模仿的社會規律而是有機體發展的心理學規律。如果有人說,即使沒有模仿和老練,性渴望依然會出現並且要求得到滿足,那麽這種說法無疑是僅僅斷言了一個由卜伽丘收進《十日談》里的、東方傳奇之中的無可爭辯的真理;但是,與此同時,它也為著名的、更有爭議的維柯的警句提供了最完整的近似物。…
ContinueAdded by Uta no kabe on August 29, 2022 at 11:17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