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ooi on November 3, 2024 at 9:02am

文|讀書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我對你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見,仿佛過了三年。

青年男女很喜歡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殷切。這裡的「三秋」,很多人認為是「三年」。因為從字面上理解,「三秋」簡單地理解即為三個秋天,按一年一個秋季,也就是三年的意思。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還真不是。

「三秋」的出處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最早其實出自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這部書於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成書。這句話的「完整版」應該是這樣:

《詩經·王風·采葛》如此唱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什麼意思呢?葛,即葛藤,蔓生的植物,可以用來織布,做衣服;蕭是蒿的一種,即青蒿,也叫香蒿,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在古代被用來祭祀;艾,一種菊科類植物,沒有婀娜多姿的花朵,但有著淡雅的清香,往往被摘來用作宗廟等祭祀用品;此處的艾也有解釋為艾草,可以用來治療疾病。

詩中唱道,姑娘在山上采集葛,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個月那麼久;那個在姑娘在山上采艾蒿,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好像是隔了三個秋季一樣漫長;那個在山上采艾草的姑娘啊,一天沒有見到她了,就好像是隔了三年那麼漫長。

Comment by moooi on November 2, 2024 at 1:50pm

(續上)文中采用了遞進的方式來抒發了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僅僅只是一日不見,但在自己心中好像是過了「三月、三秋、三歲」那麼漫長,形象地表達出了人們在思念戀人時那種分秒都是漫長煎熬的心路歷程。

熱戀中的情侶,無時無刻不希望黏在一起,朝夕廝守,短暫的分離,也會讓他們感到時間如此漫長煎熬。對你如此思念急切,仿佛是歷經了漫長了四季,滄海桑田的輪回。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

讀《詩經·采葛》發現,原來古文可以那麼美,在歷經了幾千年的光影歲月,這段美麗的文字,以及美麗的愛情,如今讀起來依舊美得讓人陶醉,讓人感動不已。那個站在香草青叢中采葛的姑娘,被遠方的小伙時刻牽掛著,多麼美好的場景畫面,生動地刻畫了青年男女熱戀時的心境,這或許就是《詩經》在歷經了千年後,依舊被視為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詩經》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書」,大家熟知的「關關雉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出自於此。

圖片

《詩經》共計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即公元前11世紀(或更早)到公元前6世紀,約15個諸侯國和眾多地區大概五百多年的詩歌,其中大部分是民間的歌謠,共305篇,後人也將其稱為「詩三百」。在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朝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儒學關係密切的《詩書禮易春秋》的地位也跟著提高,詩被正式列入五經之一。

作為中國最早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出現在孔子、孟子時代的前後,它的重要性和威權可以說不亞於荷馬的兩大史詩對基督教徒和希臘作家等的影響,很多文人、思想家、政治家等都喜歡引用其中的一兩句來抒發情志。

「三秋」到底有多久?

美麗的詩文,美麗的句子,在感受這濃郁的思念之情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想問,「三秋」到底表達的是多久呢?

從文中可以看出,「三秋」並不應該指三年,因為從遞進的關係來看,從「三月」「三秋」再到「三歲」,「三歲」即三年,三者之間應該是層層遞進的,其中「三月」和「三歲」的時間很明顯,就是指三個月和三年。

所以,整體上看,中間「三秋」的具體時間,應該介於三個月和三年之間。否則,如果將三秋認為是三個月的話,那麼就與第一句話的「三月」重合了,如果表示為三年,那麼與最後的「三歲」也是重疊的,顯然不合適。

那麼,到底應該是多久呢?

說法有四:

第一種說法:「三秋」表示秋天的三個階段。

古人將秋季分成三個階段,具體為孟秋、伸秋、季秋。

在古代,一年就已被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分別佔有三個月,這三個月可以用「孟、仲、季」來表示。比如中秋也被稱為「仲秋」。

「三秋」分別為:農曆的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孟秋之月寒蟬鳴,仲秋之月鴻雁來,季秋之月霜始降」,說得便是如此。

春季,夏季、冬至也如此,比如「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在農業上,「三秋」指的是秋收、秋種、秋管。每年的這個時候,農民非常忙碌。

第二種說法:指九月。

有人認為,「三秋」指的是九月,因為九月代表秋天。但是,如此解釋的話,九月只是一個月,比三月還要短,並不符合詩意。

第三種說法:指整個秋季。

在古代,文人墨客們喜歡用三秋來表示秋季,比如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裡的三秋就是指秋天,秋天桂花飄香。

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曾寫道「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這裡的三秋就是指整個秋季,九月是秋季的一部分,「序屬三秋」。

不過,細想起來,如果「三秋」指整個秋季,那麼其行文就和前後的時間並不協調,因為前後都指具體的時間,中間指一個時間節點。

第四種說法:指九個月。

專家認為,三秋,應該是九個月,即三個季節的意思,剛好處在三月和三年的之中,讀書君認為這個解釋是比較合理到位的。從詩文的闡述來看,時間上應該是不斷遞進的過程,應該長於三個月,短於三年,解釋為九個月,更加切合本意。

當然,文學創作中的文字書寫,和許多因素有關,有些詞匯可能並不能完全按常理來理解,存在一定的誇大、比喻、借代等加工潤色的成分,甚至可能是創作者憑空想像,靈感一來隨便吟唱,不具有特別的分析意義。「三秋」到底指多久呢?或許只有創作者本人才能給出最官方的解釋。

從目前來看,很多人對三秋的理解是三年,從典故出處來看,個人覺得九個月是最合理的解釋。

中國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平時膾炙人口的一句詩句,一個典故,聽起來簡單,但其背後卻可能是我們不熟知的一段歷史或是深厚的文化講究。當得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或許我們會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文化帶給我們的魅力所在。讀經典,品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歷史,熟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Comment by moooi on October 15, 2024 at 3:49pm

愛墾APP:《挪威的森林》的情動研究~~日本學者對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女角直子的看法,往往圍繞著她在小說中的心理狀態、像徵意義以及她與主角渡邊的關係而展開討論。

心理脆弱與精神疾病:直子常被視為村上春樹作品中脆弱且敏感的角色,她的精神崩潰及對死亡的迷戀反映了內在的心理鬥争。許多學者指出,直子像徵著對過去的執著和無法與現實和解的心境。她的自殺和情感上的孤獨展現了當時日本社會中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忽視。她的精神脆弱與未婚夫木月的自殺有關,這種創傷讓她無法與他人的情感建立起健康的連接。

像徵性的死亡與孤獨一些學者認為直子在小說中代表了死亡與孤獨的像徵。她的內心世界充滿了過去的陰影和失落感,使她與周圍的人(尤其是渡邊)形成了某種隔離感。直子總是無法真正融入現實世界,而她最終的選擇(自殺)進一步表明她無法承受這份孤獨和精神上的痛苦。

與渡邊的關係:渡邊和直子的關係是小說中複雜且充滿張力的部分。許多學者認為,直子與渡邊的關係不僅是情感糾葛,還是一種對失去與記憶的追尋。直子是渡邊與過去的連接點,她的存在讓渡邊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與情感。渡邊試圖通過與直子的接觸來安撫她,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始終無法填補她內心的空洞。

村上春樹式的女性角色原型:一些日本學者批評直子的形象為「村上春樹式」女性角色的典型,她在故事中起著激發男主人公情感的作用,而自身卻未能真正發展為獨立的個體。這種女性角色通常帶有神秘、憂郁和脆弱的特質,最終通過死亡或消失來推動男主角的情感成長。這種描寫常被認為是具有性別化傾向的,強化了女性作為男性情感救贖的工具角色。

日本學者對直子的分析多角度且深刻,主要認為她是村上春樹筆下情感與心理複雜性的集中體現。她的悲劇性命運揭示了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如精神健康、孤獨感以及個人與集體歷史的衝突。

另有一些學者則將《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視為日本二戰後集體潛意識的像徵,尤其是與戰後創傷、挫敗感和失落感相關的「死亡陰影」。這種觀點認為,直子的角色像徵著日本戰後社會中的一股集體無意識,反映了對失去的記憶和無法恢復的創傷。

戰後失落與精神疏離:一些學者認為,直子以及她身上的悲劇性命運反映了戰後日本社會的精神疏離和創傷。二戰的失敗帶來了巨大的民族恥辱和集體創傷,這種情感在戰後一代的文學作品中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村上春樹的小說常被視為探索個人與歷史、記憶和失去之間關係的代表作品,而直子則體現了日本戰後創傷中無法與現實和解的內心糾葛。

死亡與記憶:直子的精神崩潰和死亡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痛苦記憶的承受不住,她與木月的自殺以及個人情感的崩塌可以類比為日本二戰後的失敗感。這些情感以「死亡陰影」的方式存在於個體的心理深處,隱喻了日本戰後如何面對死亡和毀滅的心理挑戰。

二戰後的「幽靈」:一些評論指出,直子的死亡不僅僅是個體創傷的表現,也是日本戰後對歷史與集體記憶的「幽靈」式纏繞。她無法回歸正常生活,像徵著那些在戰後無法恢復正常狀態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被戰爭破壞的家庭、生活與心靈。她的最終結局呼應了日本社會中那些無法走出創傷的人的命運。

在這些分析中,直子的形象被放在更廣泛的歷史背景中,與戰後日本的集體心理聯系在一起,反映了村上春樹筆下個體與歷史、創傷、死亡之間的複雜糾葛。

 

此外,有幾位學者通過創傷和記憶的視角分析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認為直子的心理掙扎與戰爭後的日本文化背景密切相關。M.S. Islam等學者指出,直子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她的自殺反映了個人承受的巨大情感和心理壓力,而這些壓力在二戰後的日本社會中尤為強烈。該分析展示了個人創傷與集體記憶之間的緊密聯系,尤其是在面對死亡和社會動蕩的背景下,直子與主人公渡邊都在這個文化氛圍中努力應對。

此外,岡田純美(Sumie Okada)等學者進一步分析指出,村上春樹的作品抓住了戰後日本一代人的疏離感和「集體主義」傾向,反映了社會壓力下個人身份被壓抑的現象。這些研究強調,小說中的記憶不僅是個人層面的,也是文化層面的,受過去事件的創傷影響,塑造了人物的心理狀態。

這些學術觀點表明,《挪威的森林》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失去與死亡的故事,它深刻反映了戰後日本文化創傷與個人的心理創傷交織的複雜性。

再来看日本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有某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對個人內心痛苦和社會動蕩的描繪上。兩位作家都通過文學作品探討了複雜的人際關係、孤獨和生存意義的主題,盡管他們的寫作風格和背景有所不同。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常聚焦於戰後日本的創傷及個體與社會的疏離感,這與《挪威的森林》中村上對上世紀60年代日本青年社會的困惑和焦慮的刻畫有某種共鳴。在《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邊通過人際關係和自我發現的旅程,不斷反思自己與周圍社會的疏離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對大江作品中深層次孤獨與道德困境的回應。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已有學者對比了大江健三郎與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學中的位置及其作品的哲學背景。例如,有研究指出,村上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文學的元素,特別是在《挪威的森林》中,他運用了西方存在主義的哲學視角來探討生命的意義,這與大江的關注點有一定的契合。(如學者: Lukas Skowroneck [Thesis Norwegian Wood ])

Comment by moooi on October 15, 2024 at 11:10am

愛墾APP:《挪威的森林》的召唤結構~~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存在一些值得召唤結構閱讀方式去探討的地方。這些地方提供了文創工作者改编、二度創作的可能性。例如,聚焦于外在環境(如療養院)與個人感情變化的探討,挖掘其間的情動時分。

書中女角直子的精神狀態不斷惡化,尤其在她離開療養院之後,最終走上了自殺的絕路。直子的心理脆弱源於她的過往創傷,以及對死亡、失落的深刻感知。在療養院期間,她的狀態似乎有所好轉,但她內在的痛苦並未完全治愈,最終導致她無法從悲傷和自我疏離中解脫。

以下是一些關鍵情節和段落,揭示了直子走向絕望的原因。

直子對亡者的懷念與困境

直子始終無法擺脫對木月(她的初戀男友,自殺身亡)的懷念,這成為她心靈痛苦的根源之一。直子對死亡的深刻感知以及對亡者的依戀,使她在情感上無法真正與生者建立正常的聯系。

 「他去世後,我的一部分也消失了。那時候我才意識到,他的死不僅僅是失去一個朋友那麼簡單,而是失去了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一直以來都無法真正擺脫這種失落感。」(《挪威的森林》第六章)

這一段表現了直子對木月之死的沉重情感。她對死亡的困惑和難以接受,使她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也無法完全投入與渡邊的關係。這種情感糾纏加深了她的心理創傷,最終使她難以承受。

療養院時期的暫時緩解

直子在療養院中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似乎有所好轉。她和渡邊通過書信保持聯系,這段時光給了她一些短暫的安慰。然而,這只是她心理問題的暫時緩解,並沒有真正解決她內在的痛苦。

 「我有時會覺得,在這裡待著很平靜,像是終於擺脫了外界的所有壓力,但同時也覺得自己越來越遠離正常的生活。好像我只能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繼續下去。」(《挪威的森林》第九章)

盡管直子在療養院中感到平靜,她的自我認同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她意識到自己與現實生活的疏離感越來越強,這種疏離使她難以重新融入社會和正常的人際關係。

療養院離開後的崩潰

直子離開療養院後,盡管渡邊依舊對她表示關心和愛意,但她的內心卻變得更加脆弱和孤立。她依然無法擺脫內心的創傷,也無力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系。渡邊對她的愛最終也未能拯救她。

 「當我離開療養院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加迷失了。我不再屬於這個世界,像個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對未來的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了。」(《挪威的森林》第十章)

離開療養院後,直子發現自己更加無法適應現實世界。她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完全喪失,這種深層次的無力感和孤獨感使她逐漸走向自毀的道路。

直子最終的自殺

最終,直子選擇了自殺,這像徵了她對內心創傷的徹底投降。盡管渡邊曾試圖通過陪伴和關心來幫助她,但直子始終未能從木月之死帶來的創傷中解脫。她的自殺是對世界、對自己無法治愈的傷口的最終回應。

 「她走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這條路。我感到無比的空虛,仿佛世界一下子變得沉寂無聲。我拼命想去理解,但始終無法明白她的真正想法。」(《挪威的森林》第十一章)

渡邊對直子的自殺感到震驚和無力。這一段展示了直子生命的終結,同時也展現了她在渡邊和其他人的眼中,始終是一個難以解讀、深陷痛苦的人。

直子最終走上絕路的原因與她內心深處的創傷、對死亡的執著、以及無法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密切相關。她對木月之死的懷念、對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她在療養院外的世界中的孤立感,使她無法擺脫痛苦。即便她在療養院期間有過暫時的平靜,但這些並不足以拯救她。她最終選擇自殺,是對她內心痛苦和困境的無聲回應,體現了她在這個世界上始終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Comment by moooi on August 19, 2024 at 8:57pm

[大藝術家的性格]

與一位大藝術家的和藹可親相比,貴族大老爺的和藹可親,再動人,也有演戲、做作的味道。聖盧千方百計討人喜歡,而埃爾斯蒂爾喜歡的是給予和獻身。他擁有的一切,思想、作品,以及他認為次之又次的其他東西,他都會興高采烈地送給一個理解他的人。但是他沒有自己忍受得了的交際圈子,他在孤獨中生活,還帶有野性的成分。對此,上流社會的人稱之為虛假作態、沒有教養;當權者稱之為思想有問題;鄰居稱之為神經病;家人稱之為自私和傲慢。

[傲慢無禮]

他屬於這一類貴族,對人蠻橫無理(即便是對貴族,除非是一流貴族)似乎是他們唯一的消遣。……他們青春年少,放蕩不羈,這助長了他們的傲慢無禮(即使是資產階級出身的青年,也一樣忘恩負義……)。但是,這種傲慢態度更為一種極端崇尚特權階級的時髦主義所激發。事實上,正如有些神經質的人步入中年後症狀會減輕一樣,這些極端崇尚時髦主義的年輕人成年後也會慢慢冷下來。一旦過了青年時代,就很少有人再傲慢無禮了。他們一直以為傲慢就是一切,可是他們突然發現(親王也不例外),除了傲慢,還有音樂、文學,甚至還可以當議員。人的價值等級一下改變了,從前他們甚至不屑一顧的人現在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傲慢的謙恭]

她待人親切有兩個原因。首先要歸功於這個王家公主所受的教育,這是基本原因。她母親不僅同歐洲所有的王族有姻親關係,而且,比任何一位攝政公主都富有。從她幼年起,她母親就向她灌輸新教所崇尚的訓誡,要她保持傲慢的謙恭。現在,女兒臉上的每一根線條,肩膀的曲線和手臂的動作,無不在重復母親的告誡:「你要記住,即使上帝讓你誕生在寶座的台階上,使你比別人高貴,比別人富有(感謝上帝!),你也不要因此而瞧不起那些地位比你卑微的窮人。相反,對弱者應該同情。你的祖先從647年起就是克萊弗親王和絮利埃親王;上帝大慈大悲,讓你擁有蘇伊士運河的幾乎全部股份……你說話時,千萬不要讓人感到你在炫耀你的特權,並非是你的特權不牢靠(世系的悠久歷史是誰也改變不了的,而且,人們需要石油),而是沒有必要告訴人家你的出身比誰都高貴,你的投資比誰都多,因為這是眾所周知的。你要樂於幫助窮人。你要向所有地位比你低微的人(感謝仁慈的上帝賜給了你比他們優越的地位)提供可能提供的一切,你不要有失身份,也就是說,可以給他們錢,甚至可以讓護士照料他們,但絕不要邀請他們參加你的晚會,這於他們並無好處,但會降低你的威信,降低你行善的效果。」

因此,即使在不能行善的時刻,帕爾馬公主也想通過無聲語言的外部特征表明,更確切地說,使人相信她不認為自己比周圍人更高貴。她對誰都像是一個有教養的上級對待部下,彬彬有禮,和藹可親,時刻都想著幫助別人。她把她的椅子動了動,好給我留出更多的地方,還幫我拿手套,為我做了高傲的資產階級女士們不屑於做的,女君王們樂於做的,或舊時代的僕人出於本能和職業習慣所做的事。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moooi on May 10, 2024 at 11:24pm


俞心焦詩選·最後的抒情

我就要離開你

就要轉移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去愛你

在那裡我會健康如初 淡泊 透明

我會參加勞動 對生活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

如果陽光很好 我會展露微笑

會對自己說 除了你 我什麼都沒有

除了美麗 我什麼都不知道

我還會說 一遍又一遍 我說

你是春天的心肝 天空的祈禱

海洋潮漲潮落畢生的追求

 

現在我就要喪失說話的任何技巧了

不惜一切代價

僅僅讚美你的一根頭髮

我就要用去一千種沉默的聲音

一萬隻寧靜的歌

現在我是一萬零一次看到

在三月的桃林前面

你滿頭飄飄揚揚的黑色的光芒

 

你是在愛情比金子更少 比曇花更短暫

比鐵樹開花更艱難的日子來到我的身旁的

你是冰天雪地裡僅有的一點火種

僅有的一點心意 一點愛情的標誌

你是藍天下的大雪 陽光中的暴風雨

火山深處的一汪清泉

是秀麗甲天下的神女峰

是下一代少女的方向

我的病根和詩歌的源頭

Comment by moooi on May 10, 2024 at 11:24pm

當土地要糧 天空要翅膀

百姓要當家作主 我 只要你

你是唐詩宋詞的獨生女

住在桃花和陽光的五好家庭 行雲流水的優秀寢室

你是真善美大學的校歌

校史上最珍愛的一頁

我還要再說 再說一遍

除了你的名字 沒有什麼漢字不是糟粕

除了我為你寫的詩

沒有什麼詩句能夠千古絕唱

 

正是你今天的芳齡 我的母親從水上回到桃林

她是為了讓她的孩子能夠愛上你才回到桃林

她要讓我在桃林生 在桃林死 在桃林愛上你

在我沒有出生之前 我的母親就先替她的孩子愛上你了

在你沒有出生之前 你 就已經存在

 

愛你的水上的外祖母 外祖父

愛你的雲朵裡的父親 爺爺 仗劍江湖的列祖列宗

為了讓我愛上你

她們在水上生 在雲朵裡死

他們一生斗爭 風雨無阻 卻從來沒有擁有過你

他們是有妻子們的單身漢 有丈夫的處女

只要擁有你 他們可以放棄愛情和命

可以不生下我

 

但 但是 但是啊 我不生誰生

那麼多人都死去了 只有我不怕活著

不怕苦難 不怕詩歌和光榮

我只是怕死 我是個死後仍然怕死的人

我要活著 做永生的人 做一個好人

我是天才 正冒險來到人間

 

現在我就要離開你 很遠很遠

我對你的愛將更深更遼闊

我就要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去愛你

在那裡道路通向我的血脈

在那裡我和天空平等相處

Comment by moooi on May 7, 2024 at 7:59am

姜濤詩選〈郊區作風〉

穿體面點兒,就能像個中介了

每個早上,打開洞穴,騎電動車衝出去

人生,需要廣大綠色的人脈

那隨便放狗咬人的、隨處開荒種菜的

人其實不壞,就想花點閒錢撒野

剩下的日子,熬著也是盼著

週末得空:上山吸氧,采摘熟爛瓜果

深夜不睡:寫寫打油詩維權

即使不能如願,北邊窗戶下

那些開往包頭的火車還是甜蜜的

甚至空了所有車廂,一整夜地

蹂躪著鐵軌——惹得枕邊人

也惆悵,忙不迭在被窩裡

為秀氣的身子,插一朵紅花。

2011

Comment by moooi on May 4, 2024 at 4:00pm


姜濤詩選〈包養之詩〉

我從遠方來,他是外地人

歌廳的相識總還浪漫

雖然他60歲了,60年的饕餮

不影響吃飯時像餓狼

其他時候像老虎

這兩房一廳,在熱鬧的郊外

掩人耳目不只為了偷歡

大家都是苦出身,他白手起家

不喜歡撫摩,只沉溺於實幹

——而夜晚總是短暫


在漫長的白天,我會去成人學校

補習會計與秘書學

到了春天,還計劃將父母接來

他們心知肚明登上飛機

吞下北京的風沙

滿足地接受一切,但等到

四人吃飯,滿桌魚蝦火紅

他們的臉色還是古怪。

——自強從來是本色


長恨的歌曲連唱不完

他蒙冤入獄,讓我淚水漣漣

但存折上小小的20萬

足夠讓家鄉的山河轟響一陣子了

秋涼乍起時,我又順便考取

本地走讀的師範學院

2009.6

Comment by moooi on May 3, 2024 at 10:58am

姜濤詩選·三姊妹

在人流中,她們打開手機的樣子

像打開初春的頭一片嫩葉

從倒掛枝頭的會議室到退休部長

蔭涼的臂彎,三姊妹口銜釣鉤

藏身有術,仿佛機關舌尖上

一個輕輕卷起的袖珍支部

 

黎明愉快的化妝,學著

破殼的雞雛,保持適當的抽像

晚間相約去「不夜城」

對男友施行寬容的加減法

或者只是莞而一笑,表露的同情

基本不會超過裙擺的尺度

 

她們乖巧,聰慧,因而蒙受了比白晝

更漫長的照耀,讓體制中的幻想

不分級別:少年人高高翹起的舢板

也沖上了到中年人體臭的暗礁

據稱,她們的腰身並不比傳說中的貴妃

更為苗條,但對男權的歷史

 

顯然缺乏興趣。她們偏愛的是小說

更喜歡袖口一樣伸出生活的格言

而作為一種技巧,枝繁葉茂的詩歌年鑑中

也有她們佯裝成散文的臉

可以說三姊妹的弱點在各方面

都恰到好處:如同游泳池渾濁的深度

滿足了初學者對大海的比擬性衝動

 

70年代出生,80年代當選校際之花

歲月忽忽,出落成美人已到了90年代

她們在風格中成功地實驗出時尚

所餘不多,一杯胸脯扁扁的隔夜茶

遞向學院牆根下尚待發育的新生代

人們可以公開表示贊同或反對

仿佛真地成為了「美」的股東

 

而被三姊妹所排斥的人,正以鯊魚的速度

絕望地撲向了自己深海中的辦公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