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9 Blog Posts (187)

奧修《靜心:狂喜的藝術》序

奧修是印度人,曾研習過哲學,當過許多年哲學教授。他生在東方的文化氛圍里,又熟諳西方文化,他肉體生命極其有限,只活了50多歲,可他的精神生命卻是無限延長的。他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就是他的600多本著作。

奧修的書都是說出來的,他語調平緩,滔滔不絕,把人類漫長的歷史,通過極其通俗的語言講述出來。因此,只要是活著的人,都能聽懂。尤其是他把很多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簡單的故事加以闡述,娓娓道來,富有韻律,使聽者心動。在奧修的書卷里,我感受到的是,他力主向生命本真回歸。生命其實是簡單的、透明的。因此,簡單是真,簡單是美。

這是一本很特殊的書。 它沒有開頭,沒有結尾,沒有目錄,沒有章節。任何一頁都是開頭,都是結尾——隨時可以拿起,隨時可以放下。…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March 4, 2019 at 9:51pm — No Comments

楊子:文明互鑒 美美與共(下)

有效推進“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的籌備工作



中國美術館近年來著力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美術博物館的交流與對話,已經與波蘭華沙國家民俗博物館、波蘭羅茲美術館、立陶宛國家美術館、立陶宛國家畫廊、希臘國家當代美術館、俄羅斯國立博物館與展覽中心(羅西佐)取得合作,積極開展互辦展覽、學術研討、公共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館際交流,極大地促進了雙邊文化交流的蓬勃發展。

2017年是中白和中烏建交25周年,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於12月11日至18日帶隊出訪兩國,與其國家美術館議定深入交流與合作的框架,並在此基礎上把握時機,有效推動“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的籌備工作,使其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March 4, 2019 at 9:07pm — No Comments

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曆》關於作者

米·普里什文1873年1月23日生於俄羅斯奧廖爾省葉列茨縣。他的父親出身商人家庭,但一生充滿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一事無成,後因賭博傾家蕩產,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則是一個堅強、能幹的女性,丈夫去世後,她守寡40年,為贖回自家的莊園、養活子女並為他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而含辛茹苦,終日操勞。普里什文的夫人後來在談到雙親對普里什文的影響時這樣寫道:“如果說,未來的作家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對幻想的熱衷,那麼,他從母親那里繼承的則是對工作的責任感。”…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March 3, 2019 at 1:17am — No Comments

張說·虯髯客傳

隋煬帝巡幸揚州,命司空楊素留守都城長安。楊素位尊而驕橫,又認爲時局混亂,天下掌握大權、有重望的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因而生活奢侈驕貴,禮節排場也超出了一個臣子所應有的範圍。每逢公卿大臣言事,賓客拜謁,楊素都伸開兩隻腳,雙膝弓起,坐在床榻上接見,態度傲慢無禮。又令美女簇擁而出,侍婢排列兩旁,排場享用超越本分──仿效皇帝。到了隋朝末年這種情景更加嚴重,不再知道自己擔負的責任,不再有拯救艱危局勢的用心。

一天,衛國公李靖以平民的身分去謁見楊素,獻上奇策。楊素又是以輕慢無禮的態度接見。李靖上前作揖,說:「天下正亂,英雄競相崛起。您身爲王室重臣,必須把網羅豪傑的事放在心上,不該如此傲慢地接見賓客。」楊素臉上露出敬佩的神色,站起來向李靖道歉;然後和他交談,談得非常高興,接受李靖獻納的策書後才從正堂退出。…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March 3, 2019 at 1:16am — No Comments

〔日本〕星新一:筒

好粗的一個竹筒子漂上了海岸邊。竹皮還是青青的,大概是因為長久漂流海上的緣故,上頭吸附著不少貝殼。撿拾到的人以為這是稀罕東西,便把它交到村長那里去。這地方是漁村,住的人也不少。又因靠近好漁場,也就是說附近的海獲魚量極好,所以從事制造儲存性海鮮食品的人家亦自不少。魚乾、魷魚乾、鹽漬魚、鰹魚乾、沙丁魚。竹筒子到底做什麽用,誰也不知道。往里頭一瞧,可以瞧見那一頭。村長拿起它,擺在嘴上,說了話。

“什麽玩意啊,這是。”

從那一頭傳出來的,竟是另一種言語。

“弗里拉,巴基尼。”…

Continue

Added by Easy Tree on March 3, 2019 at 1:15am — No Comments

葛 瑞·永在愛中成長

有一次離家在外度週末,正準備上床時,有人敲我旅館的房門。

她靜靜地走進房間,凝視著我,一語不發就解開裙子的拉鏈,任其脫落地上。我張口結舌地愣在那里。

「我要你。」她低語。我腦中一片空白,不知該說什麼。我的身體開始雀躍欲動,內心卻感到驚惶:畢竟,我是一個幸福的已婚者,摯愛著我的妻子……

雖然我篤信一夫一妻制,一時之間卻發現自己猶豫起來。我心里充滿了各種合理化的辯辭,比方說,為什麼做壞事的感覺會如此甜美?為什麼我不能在家時做個親愛的老公,同時在外頭也擁有一點兒其他的樂趣?

最後,經過一番爭辯和情感上的掙扎,我終於請她離開了。…

Continue

Added by Scarborough 黃岩 on March 3, 2019 at 1:15am — No Comments

北島《失敗之書》紐約一日

早上五點,我被直升飛機吵醒。它飛得很低,擦窗而過。我想起電影《獵鹿人》(The Deer Hunter)的片頭,噩夢中直升飛機的螺旋槳轉換成頭頂的風扇。駕駛員怎麽能在早上五點保持清醒,穿過摩天大樓中變形的黎明?直升飛機剛消失,警車又響起。先是一輛,緊接著第二、第三輛,好像獨奏在召喚樂隊。這音樂往往配在動作片的結尾處,警車呼嘯,字幕升起。一聲嘆息,我起身,是狗飛飛,趴在我腳下。在二十七層的鋼筋混凝土空間,一隻狗的嘆息意味著什麽?

我拉開窗簾。早安,紐約。…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rch 3, 2019 at 12:10am — No Comments

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怪誕小說(下)

托德羅夫的三分法可以有效地激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盡管他用的術語“lemerveilleux,I‘etrange,lefantastigue”(奇異、怪誕、荒誕)譯成英語時意思都差不多。在英語里,fantastic(荒誕的)一詞通常是同“真實的”明確對立的,用“怪誕小說”來概括像《螺絲在擰緊》這樣的小說似乎更恰當。當然,我們也可以對它挑出毛病。托德羅夫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有些介乎兩者之間的作品必須歸類為“荒誕—怪誕小說”或者“荒誕—奇異小說”。埃德加·愛倫·坡的《威廉·威爾遜》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盡管托德羅夫把它看作是講述一個良心不安的人的寓言或道德故事,因而用他的術語說是屬於“怪誕小說”,但它仍然包含著那種在他看來是荒誕小說所不可少的模棱兩可的因素。…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rch 3, 2019 at 12:08am — No Comments

馬幼垣《三寶太監西洋記》與《西洋番國志》(17)

蘇木一詞出自馬來語supang;參考資料有Marsden, Sumatra, p. 95; Yule and Burnell, pp. 794-795; Hirth and Rockhill, p. 217; CMM-Veg, p. 78; Burkill, Economic Products, I, pp. 394-397; Pelliot, Notes of Marco Polo, I, pp. 103-104; Wheatley, 「Commodities,」 p. 108; Schafer, Samarkand, p. 211; 小川書,頁32;劉昌芝,〈鄭和引進的動植物〉,頁14;趙存義等,《本草名考》,頁266-267;馬子密等,《歷代本草藥性匯解》,頁564-565;程超寰、杜漢陽,《本草藥名匯考》,頁303-304;劉傑,《中國八卦本草》,頁720-722。  Jackfruit之名出自馬來語nangka;參考資料有Marsden, Sumatra, pp. 98-99; Hirth and…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2, 2019 at 11:59pm — No Comments

顏清湟·一百年來馬來西亞 華社所走過的道路(1)

1.變革的動力與方向

這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經歷巨大的變革:從緩變到突變,從小變到巨變。這一百年來跨越兩個重大世紀,即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馬華社會從一個殖民地的移民社會蛻變為一個獨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保守和內向的移民社會蛻變為一個現代化速變的地球村。這種變革是進步和驚人的。我們可以從歷史角度來考察這變革的動力和方向。馬來西亞華社變革的主要動力來自兩方面: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馬華社會的分化與整合,方言群內部的衝突與競爭;華語與英語群的分化與競爭;政治團體的衝突與組合,以及經濟和社會力量的衝突。外在因素顯得更為復雜,這包括種族的利益衝突,馬來西亞及東南亞政治變動的沖擊,中國政治的沖擊,經濟環球化的沖擊,以及高科技發展和資訊革命的沖擊。…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48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6)

處於衝突中的人通常明白他們在動物學上的相似點,而且對敵人的智能表示敬重,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深信本身同敵人有基本上的差異。有關人類本性的理論可不少,其中最有道理的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理論,強調思想感情的重要性【46】。世界各地的人類都表現出同樣的思想感情。無論他們具有何種文化傳統,他們的思想感情似乎都是一樣的,由此看來,人類不僅是理性的生靈,同時也被思想感情維系在一起。相似的思想感情的檢測,對於縮小群體距離是大有幫助的。

砂勞越正好處在類似的環境中。其所面對的最緊迫挑戰,莫過於在多元文化的社會里如何檢測相似的思想感情。整個砂勞越州及其人民的前途,即系於對相似的思想感情的確認和肯定。

顧萊(Cooley) 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26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5)

總結



砂勞越的人口是異質性的。他們是依照階層、宗教和種族來劃分彼此。在本文中,我們所關心的是,華族社群的命運以及他們在砂勞越被接納的程度。首先華人與英國人的關係己演變成共存性質。當兩種民族在砂勞越一起生活和工作時,彼此之間總有某種變化的歷程出現。筆者打算在這里簡要地敘述個人認為是砂勞越歷史上所出現的一些重要變化歷程。對於這些歷程,我們可以在本文前幾節中看出一斑。…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22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4)

當膠樹被引進砂勞越時,拉惹對稻米種植的情況極表關注。他發出警告說,如果墾殖民多種膠樹,少種稻米,將會使當地人口越來越依賴入口的白米。這一來,砂勞越的前景恐怕會變得很暗淡。

到了1915年,政府對華人的猜疑宣告緩和下來。雖然過去的不幸事件仍遺留在白人的記憶里,但是,華人對砂勞越發展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在1915年1月2日出版的《砂勞越憲報》上,我們注意到以下這一段文字。



“華人的數目一直在增加:政府必須小心確保華人不致於過分侵犯達雅克人的權益,以免招致後者的妒忌。其實,兩族之間互相妒忌的機會多的是”。…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19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3)

黃乃裳馬上啟程前往古晉,然後由古晉的華人甲必丹王長水介紹他給白人拉惹認識。接著黃乃裳與拉惹查爾斯‧布魯克締結了一份包括三十一項條款的協約,把福州人送到砂勞越第三省的詩巫(Sibu) 周圍地區去墾殖。拉惹也貸給黃乃裳兩萬元(一說三萬元) 的款項,作為運載福州人到砂勞越的費用。這筆貸款規定在五年內償還。他同意從墾殖民每年生產的農作物中,抽取三分之二的數量,以償還貸款,一直到償清為止。

接著,拉惹在詩巫地區進行勘察,最後決定以新珠山(Sungei Merah) 作為第一個墾殖區的地點。詩巫縣長旋為墾殖民搭建了六座茅屋。有關這批新移民和他們的生活情況,請參閱林文聰所撰《砂勞越新福州墾殖區十年記》(The First Decade of New Foochow Colony in Sarawak) 一文,刊於《砂勞越教師》(Sarawak Teacher) 卷二,第一輯,1966年。…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18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2)

1876年1月3日──

“凡是真心誠意要到砂勞越種植甘蜜與胡椒的頭家和他們手下的苦力,政府將免費提供從新加坡到古晉的船票。”

“政府且委任各條港的港主,為治理各港華人之甲必丹,著令彼等負責維持轄區華人的良好秩序,並賦予彼等處理小案件的充分權力。至於嚴重案件則由古晉法庭或現場的政府代理人裁決,並決定何種案件應由港主全權處理。政府亦準備給予各港港主,承包鴉片、烈酒、賭館、當店的專利權”。



在《砂勞越憲報》上,有一位名叫埃弗雷特(A. H. Everett) 的先生發出下列警告。



1877年12月8日──…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15pm — No Comments

JAMES R. HIPKINS:婆羅洲華人史(11)

我們可以從以上所引述的《砂勞越憲報》片段,以及隨後所列舉的實例,清楚看出這一點。一方面是,白人拉惹的政府以特殊的觀點,看待現實生活;另一方面是,達雅克人、馬來人和華人,也各以本身的獨特見解,看待生活。我們不能說這三種民族對生活具有共同的看法。不幸在早年時期,歐洲人的觀點,居然牢固地成為政府的正式看法。隨著越來越多達雅克人和馬來人加入政府部門 服務,他們受到白人的影響,對華人也以“約翰中國佬”看待。總之,他們對華人的猜疑、不信任和輕視,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假使有誰認為華人的恐懼毫無根據,是愚不可及的事。可悲的是,種族之間的爭執,就像雪球滾下山一樣,越滾越大。同時,某些事件一旦發生,即如米燒成飯,無法挽回。

這時期,“約翰中國佬”在砂勞越已成為一種社會類型(Social…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 2019 at 9:13pm — No Comments

也斯《街巷人物》〈吉澳的雲〉草蜢

躺在樹蔭下等船。眼睛看著海洋、遠遠的山嶺,還有山上時濃時淡的雲霧,只是一直不見有一艘船出現在平靜的海面上,向這邊駛來。

我們不知今天有沒有船,我們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有船,只是躺在樹蔭下,吹著海風,偶然看一眼海面。

在樹腳的石塊上,坐著一個黑衣的老婦人。我們向她搭訕,「阿婆,你也等船嗎?」

「係囉,」她說,但她也不知道,會不會有船。她只是有空就坐在這裏等,就像我們一樣。

這裏,到底仍然是個較偏僻的小島,除了假期的遊客,就沒有甚麼人來往。這島上,也沒有甚麼人住了。…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March 2, 2019 at 8:56pm — No Comments

也斯《街巷人物》〈吉澳的雲〉船上

船靠碼頭,幾個村民走上來,他們都穿著黑色的雨衣,其中有一個還撐著傘,說:「好大的雨!」碼頭上候船的只有一個老婦人和我。她挑著菜上船,我也立即跟著跳上船去。回頭只見整個碼頭露在雨中,雨豆大地撒下來,一點一點敲在石級上。船輕輕戰抖,又再開行。我走進三等船艙,把背囊放在椅上。剛才在雨中走路,現在渾身濕透了。船旁的海風吹來,有點冷。我把濕了的襯衫脫下,掛在那裏讓海風吹乾,後來想想這不是辦法,便走過去機器房那兒,把衫貼著溫熱的鐵板,連身體也貼上去,借一點溫暖。但它只是微溫的,過一會,連微溫也消失了。我索性把襯衫隔著鐵欄遞進去,把它晾在機器的鐵管上,隔著包裹的錫色粗麻布,它們是熨熱的。我立即嗅到一陣濕布熨熱的味道,像是童年時在旁邊看母親熨衣服時嗅到的氣味一樣。我想到那些冒升的白煙,那些濕溽中的溫熱的感覺。我跪在那兒把衣服烘乾,靠近熱氣,身上也沒那麼冷了。…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March 2, 2019 at 8:56pm — No Comments

周建人·生物變化叙事(下)

這種臆想不是沒有根據的,例如普通的植物都呈綠顏色。這種性質在植物裡可以說是十分普遍而且固定。但是我們又常常看見,如果植物的苗不遇見陽光,生在暗處,它不呈綠色,卻呈白色,如不見日光芽出來的豆板、豆芽及捲心的山東白菜等都是常見的例子。

如果有陽光照射著,它們便會變成綠顏色。但是如果泥土裡沒有鐵質,雖有陽光,還是不會呈綠色。照此看,植物綠色的出現,條件是很複雜的,植物有了能呈綠色的物質還不夠,還須要陽光與鐵質才能呈現出來。從這種實驗裡可以得到兩種意見:生物的性質不管是習得的或不是,都須有一定外界的條件才能使它現出來,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如陽光及鐵質等),生物雖具有這種性質,也只是潛藏著,不能外面現出來。…

Continue

Added by KyrGyz on March 2, 2019 at 8:18pm — No Comments

夏吉林·聶家岩:未來故鄉的經典比喻或神話(7)

七、聶家岩,必將成為未來故鄉的經典比喻和神話

聶家岩詩篇的內容,當然永遠不只是前面所述這些意義。橫向展開的內容是故鄉的三個維度:人物、風物及心靈史。當作者人到中年重新回顧童年的生活場景,回憶那些遇見的人,把玩兒的物件和遭遇的事件,像向教授這樣的敏銳詩人,不可能用退休老幹部的筆法,再去簡單描寫那個已經面目全非的故鄉。如何在故鄉的重新解析裏,找到鄉村人類學的文化本質意義,才是一個優秀詩人在這個時代所應該肩負的責任。

前文有問,一部優秀的詩集,第一層是記載事實,第二層是表達愛與哀愁,第三層是反躬自省,第四層和第五層又幹什麽呢?大多數認真的詩人,都做得到回憶、抒情和反省,大多數詩人也只能止步於此。…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2, 2019 at 8:02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