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圖校友
  • Female
  • Air Manis,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柏圖校友's Friends

  • Sindumin
  • Host Workshop
  • VR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Copil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Suyuu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馬厩 儺淄
  • Passion for Form
  • TV Plus
  • Cheung Po Tsai Cave

Gifts Received

Gift

柏圖校友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柏圖校友's Page

Latest Activity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6)

相形之下,控制,是新千年的後福特主義社會原產的。 因此,說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指向生產方式,因為控制就處在今天價值被提取和流通的方式的根源。在這個意義上說,控制,是政治經濟的同義詞。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控制作用於身體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必須特別關注控制作用於「非物質」領域——知識勞動、思想、信息和軟件、網絡、技術記憶、意識形態、心靈(是的,所有這些東西都不容辯駁地是物質的。意識形態也是實踐,等等)——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控制定義為非物質的可能性的條件。類似地,控制也是思想的可能性的條件。這不是說,我們都是某種極權主義的末日般的心靈控制的受害者。相反,我們可以認為,控制是非物質的可能性的地平線,同樣,德勒茲也曾指出,感覺是一切命題的可能性的地平線。控制是非物質的純粹概念的事件。控制不是某種形式或類型的信息,它表明,形式已經達到信息狀態這件事情本身。 因此,為從「存在者」的哲學向「做者」的哲學轉變,把控制理解為一切活動的地平線,當作類的做(generic doing)的地平線,是必要的。也許,這也是斯蒂格勒所說的關愛。…See More
17 hours ago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5)

腳註中的挑逗也很強烈:「弗朗索瓦·拉呂埃爾正在從事當代哲學最有趣的事業之一」,他們欣賞地指出,「他提出一個獨一全體(One-All),把它限定為『非哲學的』和奇怪地,『科學的』,而他的『哲學的決定』便植根於此。這個獨一全體看起來接近於斯賓諾莎的唯一實體。」[原注:在這里,德勒茲和加塔里對拉呂埃爾對科學這個術語的處理略有懷疑:「弗朗索瓦·拉呂埃爾提出這樣一種對非哲學的理解,他認為非哲學是『真科學(科學之真)』,超越了知識的對象……但在我們看來,這個科學之真,同時也是非科學。」]在德勒茲那里,還有什麽贊譽比接近斯賓諾莎更高嗎?在對「什麽是哲學?」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的時候,…See More
Monday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4)

記住,在德勒茲那里,事件,經常是聯系偶然提出的。 本質上,現象有兩種:發生的事情這個單純的層面(德勒茲稱之為偶然),和從那些偶然發生的事情中選擇出來的,純粹事件(的層面)。所以,盡管一眼看上去不是這樣,但德勒茲的事件理論事實上與巴丟的事件理論相當相似,並且肯定也對那位更年輕的哲學家產生了影響。 「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為體現它而誕生」,這是德勒茲談論事件的語調。而對巴丟來說,克制也一樣:我通過我對事件的忠誠而成為真理的主體。換言之,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忠於我的傷。甚至在1969年的時候,德勒茲就說過,「事件有一個永恒的真理」。對我們之中那些在英語世界初讀巴丟的事件理論的人來說,這個說法特別有啟發意義:再次談論永恒真理是可能的了!但在這點上,巴丟的表述和德勒茲在1969年的說法是一樣的。所以,盡管在事件問題上,巴丟已經借鑒過德勒茲並與之爭論過,但是,到1991年的時候,德勒茲和加塔里又把注意力轉向了巴丟,直接與之對抗,甚至稍微借鑒了巴丟。因此,他們被奉為神聖的對「藝術、科學和哲學」的互換,…See More
Sunday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3)

但這些技藝的報應,就是當代的「心靈技術(psychotechnologies)」,即像玩電子遊戲、瀏覽互聯網、在手機上發短信等那樣的事情。這些東西構成了文化工業的一部分,並因此而在斯蒂格勒那里,被認為在規範上是否定的。(如果你只讀他關於技術的那些更著名的書,那麽在斯蒂格勒那里,你可能是聽不到強的道德聲音的。)這些技術,都對世界的去魅作出了貢獻。 還有他所謂的「器官學(organology)」。這指的是組織的工業化,我們也可以拿這個概念來和「協議(protocal)」概念比較,後者出自計算機科學領域。在規範的層面上,器官學經常被理解為否定的。與之相對的,是他所謂的「心智技藝(nootechniques)」,或者說與生活的日益渠化和理性化相對的,精神或心智的技術。現在,在記住斯蒂格勒的所有這些概念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的規範的方面了,特別是在他更為新近的著作中; 的確,從許多方面來看,他都是一位受斯多噶派及其「生活藝術」啟發的道德哲學家。他寫到了關注和關愛的價值,「身為關愛之人的關注的生活」的價值。…See More
Sep 13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2)

另一方面,「藥」,則是德里達同一個術語的更加平淡的版本。對斯蒂格勒來說,它僅僅意味著一個矛盾——一個既是毒藥又是解藥,既帶來好處又帶來損害的現象。所以,比如說,對斯蒂格勒來說,計算機是「藥」因為它們既引入了解放的可能性,又帶來了新的壓迫。如果說,對德里達來說這個術語相當具體的話,那麽,對斯蒂格勒來說,它就非常普遍低,意味著一個包含相互矛盾的力的矛盾的二元性。也許, 在斯蒂格勒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心靈權力/心靈政治(psychopower / psychopolitics)」這對術語。任何熟悉福柯著作的人都可以相對容易地理解這對術語,因為它們與福柯的「生命權力/生命政治」相似。也就是說, 心靈權力指的是權力被注入心靈或非物質領域的方式。對斯蒂格勒來說,在規範上,心靈權力經常被理解為否定的。類似地,心靈政治是存在於同一個心靈或非物質領域的一切政治關係,或者說,也可能是存在於這個領域的一個政治批判。在規範上,它經常被理解為肯定的。斯蒂格勒對這些術語的介入和改造,再現了他——在我看來,特別是通過德勒茲的控制概念來——拓展晚年福柯的作品的方式。…See More
Sep 11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1)

(2020-08-21 本文由王立秋譯自 Alexander R. Galloway 亞歷山大·R·加洛韋, 「in French Theory Today An Introduction to Possible Futures」, A pamphlet series documenting the weeklong seminar by Alexander R. Galloway at the Public School New York in 2010,TPSNY/Erudio Editions;感謝譯者和「潑光PULSASIR」原載;海螺社區轉載。)貝爾納·斯蒂格勒在8月6日離開了,沒有一點跡象。而我們的生活依然還在這位哲學家傾盡一生構造的新穎詞匯中忙不叠地打轉:Pharmakon(藥),…See More
Sep 7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5

後記:每個人的湧現當我們向自己、同事和廣大公眾介紹湧現時,我想向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兩項挑戰,這些挑戰與它作為世界科學教育領導者的潛在角色有關。 首先,考慮到湧現作為科學統一範式的重要性,聖塔菲研究所可否向世界不同年齡的學習者傳播關於湧現的信息?例如,我們可否創建一個在線課程,向中學生介紹如何通過研究湧現行為來學習科學,並幫助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形成一種基於湧現的視角?可否從我們的中學項目開始,在現有教育中增加對湧現行為的關注,並將這種視角注入聖塔菲研究所標誌性的暑期學校中?第二,我們可否創建一個在線“門戶百科”?它將是現有組織概念和原理的一個易懂的、沒有行話的整理歸檔,包含那些已經成功整合到能解釋湧現行為的模型中的概念和原理,然後在發現新概念時,可以持續更新。我認為,聖塔菲研究所為了未來科學家和子孫後代,有責任收集和記錄我們已經學到的關於湧現的知識。作者介紹David Pines…See More
Sep 3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4

後來 Physics Today 雜誌上的一篇書評[7]將這個列表擴展到了通信、經濟和工程領域。阻挫(Frustration)是自旋玻璃中的一個關鍵概念,Peter Wolynes 和他的合作者最近發表了一篇綜述《生物分子中的阻錯》(Frustration in Biomolecules),對這個概念及其許多應用進行了全面的回顧[7]。                                                                                      圖4. 不同的雪花 | 圖片來源:Wilson Bentley 聖塔菲研究所舉辦了兩次研討會,明確討論了如何採用一般方法來理解湧現行為。由 Simon Levin、密歇根大學的 Carl Simon…See More
Aug 31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3

2. 作為統一範式的湧現 什麼可以代替還原論者的方式來理解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湧現行為? 簡短的答案是一個新的起點:認識到理解湧現行為需要關注可以刻畫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湧現集體特徵,並尋找它們的起源。它意味着通過實驗或觀察來識別湧現的集體模式和規律,然後設計出體現集體組織概念和原理的模型來解釋它們。這些模式、原理和模型是通向研究的系統中觀察到的湧現行為的路徑。只有通過研究這些中間路徑,我們才有希望在一個大的、統一的尺度上把握湧現行為。 圖3. 納米線,例如圖中在硅晶體上由原子生長產生的納米線,是具有湧現性質的新型人造材料。|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對於研究量子物質中湧現的電子行為或流體中的湍流現象的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來說,這一中間路徑可能包括生長和研究新材料,以及研發新的檢測器來測量波動,從中或許可以揭示出普適的標度律,或新的相干態和可能彼此競爭的有序態。伴隨這些中間路徑的候選組織概念通常包括引入有效場來描述湧現的相互作用,並可能包括一種可能性,即存在一種獨立於細節、受更高組織原理支配的受保護的行為。…See More
Aug 30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2

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支持將湧現作為聖塔菲研究所追求科學之路上的共同主題,但卻沒有使用湧現的語言。用莫里哀《貴人迷》中的話來形容: “天哪!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說著散文。”我們在這些年研究複雜適應系統中的湧現行為,但卻沒有明確說明這樣做。 圖2. 鳥類的集群行為,即鳥類在飛行過程中的集體運動,是鳥類個體在沒有協調和領導時,遵循簡單規則湧現出的行為。 但是我們的詞彙在幾年之內開始發生變化。在也許是第一本面向大眾的關注湧現行為的書籍《湧現:從混沌到有序》(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中,聖塔菲研究所的早期知識領袖之一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寫到:一些系統(比如遊戲、簡單的分子等等)中促成湧現行為出現的是一組相對簡單的規則。 在之後出版的 《萬物湧現:世界是如何變得複雜的》(The Emergence of Everything: How the World Became Complex)中,另一個聖塔菲研究所早期知識領袖哈羅德·莫洛維茨(Harold…See More
Aug 28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1

2022年04月02日 聽報道 從鳥群聚集、螢火蟲同步、螞蟻群落到宇宙起源、生命演化,我們生活在一個湧現的世界中。聖塔菲研究所聯合創始人 David Pines 在2014年曾撰文指出,複雜科學研究的夢想是創造一個統一的複雜科學理論,使得複雜性可以被定義和量化,而湧現研究將是實現這一夢想的統一範式。他回顧了聖塔菲研究所關於湧現研究所作的貢獻,並呼籲為研究和推廣湧現承擔更多責任。 撰文 | David Pines;翻譯 | 郭瑞東;審校 | 劉志航、梁金; 當電子、原子、個人或社會與彼此或與所在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時,整體的集體行為不同於其部分行為,我們將這種結果稱為湧現。因此,湧現指的是複雜適應系統中的集體現象或行為,這種現象或行為不存在於它們的單個部分。 湧現的例子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從鳥群聚集、螢火蟲同步、螞蟻群落、魚群聚集到個體自組織在城市中形成社區。所有這些現象都沒有領導者或中央控制。湧現現象還包括宇宙大爆炸、星系和恆星及行星的形成、地球生命從起源到現在的演變、蛋白質摺疊、細胞的構成、液體中原子的結晶、某些金屬中電子的超導性、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嬰兒意識的發展等。…See More
Aug 25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5)

七、數字媒體下的藝術創作和批判所以現在我們有必要來問一個美學上的問題:如何在數字技術環境下進行藝術的闡釋? 不論是谷歌的 Deep Dream 系統還是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的夢境解碼器,都不約而同地將夢與實際存在的圖像聯系到了一起。但是這樣做在另一方面也喪失了對夢境自身矛盾、不合理的特性的認知,其實這一方面才是弗洛伊德或哈伯生所認爲的夢的首要特性。這樣看來,對待夢境時,不遵從上述那些企圖解釋夢境的做法也是很重要的: 對夢境的遺忘、延遲或誤解來得比準確地記起夢境中發生了什麼更重要。正因爲每個人有關於夢的經歷都是 如此碎片化的,所以才給對夢的解析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其實還有一些藝術家的數據圖像作品,它們並不一味地追求逼真、讓觀者身臨其境的效果。 我最近與藤幡正樹合作,一起利用 AR 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並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做了一個項目。這種對增強現實技術的利用其實與剛剛提到的 YUME UTSUTSU…See More
Aug 21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4)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相信中文也一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紅樓夢》。 就像《追憶似水年華》這本小説開頭描冩了有關睡眠的經歷,《源氏物語》中也充滿了類似這樣介於夢境與現實的描述:一個接着另一個,來實現時空的轉換。《紅樓夢》開篇也是虛實難辨。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就非常擅長描述這類場景。下面就是他翻譯的一首來自《源氏物語》的和歌。 見てもまた逢ふ夜まれなる夢のうちにやがて紛るる我が身ともがな“So few and scattered the nights, so few the dreams.Would that the dream tonight might take me with it.”(Transl. by Edward G. Seidensticker)Utsutsu 與 Utsuru 押韻,Utsuru 是有移動、反思等意思,實質上也是對“現身”所反映的一 種短暫生命的一種反思,這幾個詞在意義上也實現了雙向的轉換。 這種夢境文化的普遍存在性讓我們意識到夢對於人類甚至是動物的生活都很重要。六、異相睡眠 vs…See More
Aug 16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3)

四、無睡眠的資本主義和其産生的破壞我現在講的這個問題也很重要。前面提到的克拉里的那本書《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的開篇就由一項軍隊內訓練戰士不睡覺的思考引入。 但是娜奧米·克萊恩所著的《休克主義: 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書,開篇也講到了酷刑技術的發展史。她提到了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在加拿大一所大學內進行的關於休克酷刑的研究,這項休克酷刑的目的是讓犯人喪失對白天黑夜的概念判斷,最終實現對犯人個性的初始化、 使他們喪失人格。這本書探討了 1950 年代發展起來的酷刑技術是如何被智利和阿根廷的軍 方集團和權力組織投資和加以利用的,並最終成爲了上世紀 70…See More
Aug 14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2)

事實上,對於從 20 世紀發展過來的當代文化資本主義下的“注意力經濟”,“睡眠”和“夢 境”是唯一被保存下來的領域。但是在 21 世紀中全天候的資本主義下,當用戶在睡眠中時, 電腦即使在睡眠狀態下也還是與外界聯結運作着,其實這在意義上也與信息社會以及德勒茲 提出的控制社會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也可以從夢境解碼領域的技術發展看出: 人在睡眠狀態時可以與機器的睡眠狀態聯系起 來,實現技術上的外在延伸。這樣就可以實現對人們的夢的掃描和解碼分析。這樣藉由技術 獲得的資訊都構成了當今社會的秩序。這意味着人類精神將永遠都與機器相對接。這也正是爲什麼當今社會會慢慢進化到一個全天 候 24 小時的資本主義控制型社會,我稱其爲一個高度控制型社會。其實現在也開始有人工智能開始擁有了“做夢”的能力,一個例子就是 Google 發佈的一款 新系統“Deep Dream”,建立在“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一般簡稱神經網絡)算法的基礎上,可以識別圖像後作畫。英國衛報當時對其的報導標題是這樣的:“是…See More
Aug 10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1)

簡介:去年在日本我和另外兩位分別在東京和倫敦的同事一起藉由東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卷叫 做《數碼文化研究》的叢書,共三冊。當然了,目前還沒有中文版本。我現在正在致力於推廣這個數碼文化研究,和包括法國的斯蒂格勒在內的許多世界知名的學者一起,我們建立起了一個數碼文化研究網絡,2012 年起我所在的東京大學作爲日本的代表也參與其中。兩天前,我在同濟大學做了一個演講,題爲“知識的數碼轉向”,旨在揭示這股新浪潮在跨學科學術研究領域裡的利害關係。那麼今天在中國美術學院,我的演講還是集中在知識的數碼轉向上,但是更多的是從美學和藝術角度出發。其實在日本時我與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的學生有過很多的合作,接下來我也會提到一些。在三月時我和我的朋友藤幡正樹(他是一位媒體藝術家,也是東京藝術大學電影和新媒體系的系主任)一同參加了在東京新媒體藝術中心舉行的一次研討會(ICC 是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座新媒體藝術館),之後我也會再次提到。 一、數字時代下的“夢”與“權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夢,或者説做夢的權利。兩週前,我和一群法學家一起參加了京都的一…See More
Aug 8

柏圖校友's Blog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6)

Posted on September 14, 2023 at 12:00am 0 Comments

相形之下,控制,是新千年的後福特主義社會原產的。 因此,說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指向生產方式,因為控制就處在今天價值被提取和流通的方式的根源。在這個意義上說,控制,是政治經濟的同義詞。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控制作用於身體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必須特別關注控制作用於「非物質」領域——知識勞動、思想、信息和軟件、網絡、技術記憶、意識形態、心靈(是的,所有這些東西都不容辯駁地是物質的。意識形態也是實踐,等等)——的方式。我們可以把控制定義為非物質的可能性的條件。類似地,控制也是思想的可能性的條件。這不是說,我們都是某種極權主義的末日般的心靈控制的受害者。相反,我們可以認為,控制是非物質的可能性的地平線,同樣,德勒茲也曾指出,感覺是一切命題的可能性的地平線。控制是非物質的純粹概念的事件。控制不是某種形式或類型的信息,它表明,形式已經達到信息狀態這件事情本身。 因此,為從「存在者」的哲學向「做者」的哲學轉變,把控制理解為一切活動的地平線,當作類的做…

Continue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5)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00pm 0 Comments

腳註中的挑逗也很強烈:「弗朗索瓦·拉呂埃爾正在從事當代哲學最有趣的事業之一」,他們欣賞地指出,「他提出一個獨一全體(One-All),把它限定為『非哲學的』和奇怪地,『科學的』,而他的『哲學的決定』便植根於此。這個獨一全體看起來接近於斯賓諾莎的唯一實體。」[原注:在這里,德勒茲和加塔里對拉呂埃爾對科學這個術語的處理略有懷疑:「弗朗索瓦·拉呂埃爾提出這樣一種對非哲學的理解,他認為非哲學是『真科學(科學之真)』,超越了知識的對象……但在我們看來,這個科學之真,同時也是非科學。」]在德勒茲那里,還有什麽贊譽比接近斯賓諾莎更高嗎?

在對「什麽是哲學?」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的時候,…

Continue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4)

Posted on September 3, 2023 at 4:00am 0 Comments

記住,在德勒茲那里,事件,經常是聯系偶然提出的。 本質上,現象有兩種:發生的事情這個單純的層面(德勒茲稱之為偶然),和從那些偶然發生的事情中選擇出來的,純粹事件(的層面)。所以,盡管一眼看上去不是這樣,但德勒茲的事件理論事實上與巴丟的事件理論相當相似,並且肯定也對那位更年輕的哲學家產生了影響。 「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為體現它而誕生」,這是德勒茲談論事件的語調。而對巴丟來說,克制也一樣:我通過我對事件的忠誠而成為真理的主體。換言之,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忠於我的傷。…

Continue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3)

Posted on September 2, 2023 at 5:30am 0 Comments

但這些技藝的報應,就是當代的「心靈技術(psychotechnologies)」,即像玩電子遊戲、瀏覽互聯網、在手機上發短信等那樣的事情。這些東西構成了文化工業的一部分,並因此而在斯蒂格勒那里,被認為在規範上是否定的。(如果你只讀他關於技術的那些更著名的書,那麽在斯蒂格勒那里,你可能是聽不到強的道德聲音的。)這些技術,都對世界的去魅作出了貢獻。 還有他所謂的「器官學(organology)」。這指的是組織的工業化,我們也可以拿這個概念來和「協議(protocal)」概念比較,後者出自計算機科學領域。在規範的層面上,器官學經常被理解為否定的。與之相對的,是他所謂的「心智技藝(nootechniques)」,或者說與生活的日益渠化和理性化相對的,精神或心智的技術。

現在,在記住斯蒂格勒的所有這些概念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的規範的方面了,特別是在他更為新近的著作中;…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