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既使你回來,哦,奧德修斯;
即使空間圍繞著你合攏來,
領路人在你過去的臉上
或在你友善的恐怖裏
燒成了灰燼 ,
你仍會逗留在一段流浪的歷史裏,
你仍會逗留在一塊沒有允諾的土地上,
你仍會逗留在一塊無法返還的土地上,…
ContinueAdded by Copil on August 19,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蒂蒂爾:是的,夫人,您肯讓我們找嗎?……請您告訴我,青鳥在哪兒?……
夜:我一無所知,我的小朋友……我所能斷定的,就是青鳥不在這兒……我從來沒有看見過……
蒂蒂爾:在這兒,在這兒……光告訴了我,青鳥在這兒;光不會瞎說的……您肯把鑰匙交給我嗎?……
…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August 18, 2021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二、後現代崇高與不可再現物
“不可再現物”是利奧塔崇高美學的邏輯起點,來自於他對康德崇高美學的解讀。對康德而言,崇高顯示出感性和知性之間穩定關係的瓦解,在崇高情感中,想像力無力抵達理性整體。
不過,想像力的這種不可抵達性,卻將人們從審美帶向了道德領域,從而喚起了實踐理性的立法自治。可見,康德崇高理念的核心並不是一種藝術理念,而是主體在理念和感知力之間的失衡,這使崇高從美學遊戲領域,遷移到了理性理念和實踐自由的領域,也是從審美對象到審美主體的遷移。
當然,利奧塔也注意到了這種轉化,“崇高只不過是美學領域中倫理的犧牲前兆”…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18,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為何是雪呢?為何當前中國詩人如此癡迷於描繪雪,還有歐陽江河後來的寫雪,因為它漂浮,純潔,來自天上而高於我們?因為它傾斜的身姿?因為綿綿不絕,如同《長恨歌》的“此恨綿綿無絕期”?或者就是詩人這里所言的世界的紛亂,雪既迷惑我們的視線,又帶來無邊的幻像,因此雪帶來回憶,那種纏綿不絕,那是無法厘清但卻一直在記憶中落下的悲苦。詩人已經把生命的缺憾通過大雪的紛飛做成無限,如同傳統詩歌把思鄉的月光鋪灑在天地之間,月光如水一般流淌。…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18, 2021 at 9:30pm — No Comments
“那種人存活機率不高啊!”查理從走廊冒出來。聽得出來,這會兒他把他的行李箱拉出來了。“要是青春期過了十年以後還繼續那樣,還勉強說得過去,但你是快五十歲的人啦!”
“我才四十七歲……”
“你說你才四十七歲是什麽意思?”我就坐在愛蜜麗旁邊,她的聲音實在不需要這麽大聲。“才四十七。這個‘才’,正是摧毀你的根源,雷蒙。只是、只是、只是。我只是盡全力罷了。只有四十七歲。很快你就會變成只有六十七歲,只是該死的繼續原地打轉,只是想找個該死的小地方窩著而已!”
“他得把該死的自己好好整頓一下!”查理從樓梯間往下吼:“把他該死的襪子拉到他該死的卵蛋那兒!”…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ugust 18,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俄羅斯文學素有“大自然檢驗人性”這一寶貴的文學傳統,普希金、費特、屠格涅夫、布寧、普里什文、阿斯塔菲耶夫,都是俄羅斯大自然和心靈的歌手。他們的作品閃耀著俄羅斯廣闊原野與大森林的詩意光澤,那里是他們創作激情的源泉。在拉斯普京的《告別馬焦拉》中,有一棵體現土地生命力的“樹王”,火燒不著斧砍不倒,連油鋸都拿它沒辦法,在居民們眼中,正是“樹王”將這座島固定在河底,連接在一塊共同的土地上的,它就是馬焦拉島上的通天樹、太陽樹,是連接氏族生命血脈的世界之根。只要有它在,也就有馬焦拉在,人們的內心就會無比安定。白樺樹更是俄羅斯的“儀式之樹”,這種長著白色樹皮的闊葉樹木,已經轉化為不能泯滅的思想,進入到一個民族漫天飛雪的夢境和意念中。…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8, 2021 at 3:30pm — No Comments
有一隻昆蟲,人們花錢餵養它。他們絲毫不欠它;但是,他們卻
怕它。這家夥不愛飲酒,卻好喝血,如果人們不滿足它的正當需要,
它就可以通過一種玄秘力量,變得和大象一樣粗壯,把人們像麥穗般
壓碎。以後,應該看看人們怎樣尊重它,怎樣以狗的崇敬關心它,怎
樣把它放在天地間一切動物之上來賞識它。人們把頭給它當寶座,而
它則莊重地把爪子掛在髮根上。以後,當它長肥、上了年紀時,人們…
ContinueAdded by Crna Gor on August 18, 2021 at 3:00pm — No Comments
春雨霏霏芳草徑
飛蓬正茂盛。
譯者註:這是描寫春雨句,芥川龍之介很賞識它的原句。
*
古池塘呀,
青蛙跳入水聲響。
譯者註:這是芭蕉的名作,表示深得清寂幽玄的意境。
*
樹下肉絲、菜湯上,
飄落櫻花瓣。
譯者註:記與伊賀人們一起賞櫻。歷來寫櫻花很多,這裏有肉絲、菜湯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平民性。
*…
ContinueAdded by ili 河 on August 18, 2021 at 2:30pm — No Comments
以往的研究常將《長頸鹿》的主題理解為對現實政治壓抑的書寫或懷鄉情緒的表達[21]。比如陳芳明就認為:
當開放的年代還未降臨,各種無形的權利干涉到處皆是……商禽寫下饒有反諷意味的《長頸鹿》。眺望著回不去的故鄉,以及忍受著挽不回的歲月,流亡者都無可避免淪為時間的囚犯。這首詩的自我關照,流露出無可言喻的淒涼與悲愴[22]。
然而在我看來,這瞻望還有超越望鄉的另一層理解,即時間的囚徒。以詩人的經歷及時代背景去進入詩歌,的確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然而優秀的作品所輻射出的意義,往往超越它所處的時代本身。商禽曾在與詩人張錯和保羅·安格爾的對談中說:…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18, 2021 at 2:00pm — No Comments
昂唐瑪柯,我想著你!這條小河,
貧瘠與悲慘的鏡子,往昔曾經閃亮,
那無邊無際的莊嚴源於你獨居的苦澀, 說謊的西蒙矣因你的哭泣而深廣,
一下子豐富了我豐饒的記憶,
猶如我穿過新的卡魯塞爾。
老巴黎不再(一個城市的形體變化更快,唉!勝過一個人的心兒);
我只在想象中看到那些陋屋的集聚,…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8,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如果我們看看一兩位並非第一流作家的情形,就會充分明了這一點。查爾斯·蘭姆和羅伯特·史蒂文生可以作為適當的例子。他們兩位都很有天賦,敏銳,怪誕,寬容,幽默,但他們總是以表面的個性創作,從不把籃子沈入內心世界。蘭姆沒有嘗試過。他會說: 籃籃籃子沈沈入內心,我辦辦不到…
ContinueAdded by 邊鄉 岸 on August 18, 2021 at 9: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opil on August 18, 2021 at 12:00am — No Comments
趙野詩歌中有著大量的傳統詩歌中的慣用語,巧妙的挪用乃是借用,飄然進入古典的文脈之中,他切入的身姿如此輕盈,除了天賦,還有自覺的收縮,慷慨的退讓,精致的消瘦,滿懷深情但幽然旁觀。比如這些朗朗上口的語詞:酒杯玲瓏,明月皎皎,明月朗朗,氣息如蘭,“俱往矣,數天下兄弟”,這些亂熟的習語要用好其實是異常困難的,否則就是虛假的矯飾以及偽浪漫主義,但趙野的借用與化典卻異常準確。這首經典且必然會收進中學課本的詩歌《無題》是最好地體現:
樹木落盡了葉子,仍在
空曠的大地上發狂
鐵騎越過黃河,頹敗…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17, 2021 at 9:00pm — No Comments
睡神攫取了冬季,給它穿上花崗岩。
冬季睡去而睡神化為火焰。而後,屬於人。
這些筆記不屬於一個人的自戀,箴言或是小說。乾草的火焰也能成為它們的出版商。一次,視野內被折磨的鮮血曾令它們失去秩序,把它們的重要性化為烏有。它們寫於緊張、怒火、懼怕、競爭、憎惡、狡猾、瞬間的冥想、未來的幻像、友誼、愛情。這是說,時局對它們的影響巨大。隨後四處飛散,不再被注意。
當一個人的生命隱蔽於苦行之中時,這本冊子不屬於任何人,很難和不時令人產生幻覺的模仿分開。至少,這種傾向被抵制。…
Added by INGENIUM on August 17, 2021 at 9:00pm — No Comments
大致來說,看護這份工作相當適合我。甚至可以說,擔任看護以來發揮了我的最大潛力。但是這份工作對有些人就是不合適,對他們來說,這個工作充滿了掙扎。起初或許態度仍然保持正面積極,但是緊接著長時間接觸痛苦和憂慮,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他們負責照顧的捐贈者遲早總是撐不下去,就算才到第二次捐贈,卻沒有人預料得到這時竟會出現併發症,也會有捐贈者就這樣撒手而去。當捐贈者的生命突然在這種時候結束了,不論事後護士怎麼說,也不管信上如何告訴你:他們相信你已經盡了力,希望你繼續保持下去,但這些話已經都沒用了,你至少將會有段時間顯得相當洩氣。有些人很快就能面對,但是有些人,像是蘿拉吧,卻永遠也學不會。 …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August 17, 2021 at 4:57pm — No Comments
“嗯,雷,聽著。我想請你做的非常簡單。我只是想請你接下來幾天好好陪陪愛蜜麗,當個討人喜歡的客人。就這樣。等我回來。”
“就這樣?你只是要我在你出門時,幫忙照顧她?”
“沒錯。或者說,讓她照顧你,因為你是客人。我安排了幾件事給你們做,上上戲院什麽的。最晚星期四我就回來了,你的任務就是逗她開心,讓她保持好心情。這樣,等我回來說‘噢,親愛的’、抱抱她時,她只會說:‘噢,哈囉,親愛的,歡迎回家,一切好嗎?’並且給我擁抱。然後我們就可以一如往常,那些恐怖的事情會像全沒發生過一樣。你的任務就是這樣。其實挺簡單的。”…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August 17, 2021 at 4: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ili 河 on August 17, 2021 at 2:30pm — No Comments
顯然,以上四個喻體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師生關係的某一側面。第一個隱喻強調教師給學生帶來啟迪(光亮)而又無私奉獻(燃燒至盡);第二個隱喻看到教師對學生的精心培養與愛護;第三個隱喻贊揚教師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第四個隱喻認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有錯必糾。
德尼西的圖示(通過大小圓圈的部分重疊)還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喻體與本體之間的對應只是局部的。比如說,例一忽略了教書育人的樂趣以及教師必須不斷自我增值的需要;例二看不到苗圃裏也有野草,需要鏟除;例三忘掉了工程師生產的產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例四未提起紀律不等於數理化專門知識。
可見隱喻性思維不是簡單地,將兩個不同的事物作一比較,而是“凸顯”…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7, 2021 at 11:03am — No Comments
在《親和之歌》一詩中,他通過描述失敗的經歷,強調愛于合一中的重要。沒有愛便不能犧牲自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詩中表示,他在自我分離、獲得物象以及自我對詩的親和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詩意并未來臨。于是詩人從自我中剝下一切生活的標誌,像一個朝覲者奔向至聖。詩人為詩歌筑起聖壇,可是他親愛的造訪者還是沒來。詩神不來讓他惱火,他推倒神壇,丟掉所有的東西,像出生時一絲不掛,不穿受戒的外袍。在漆黑的夜晚走向山谷,詢問先驅欲生者是否以愛的殉道者的名義死去。他曾在想像中埋葬過溫柔的心和僵死的體。他呼喚著:“愛人啊,折磨我的人兒/難道你那兒沒有追隨的禮物/我是順從聽話的仆人/若允許,我是你奧秘中的朋友/我的故事空前絕后/性情似杯中酒般柔和/能否賜與眷戀的凝視/我以愛來證實友情的親密/在你深邃的心里可有我的位置/為愛你,我打碎了/人的本性,不再返回”。…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17, 2021 at 10: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