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91)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7)

5 城市本體論

5.1城市理念

城市理念 (city ideal) 是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著墨最多的論題,是他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涵。段義孚對城市理念的論述是從城市發生學的角度展開的,他說:「倘若追溯城市生活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市場或一座軍事要塞,而只會看見某個世界超自然創造的理念」,「凡是城市化獨立出現的地方,其前身往往是一個有聲望的儀式中心」[7]。…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February 7,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2)

然而,維柯提出的「真理即創造」(verum-factum)的原則,破天荒地為建立關於人和人類事務的科學奠定了信念基礎。為此,維柯必須向西方哲學的整個傳統提出挑戰。正如彼得·裏克曼所說的,「維柯感覺到,他不得不向其發起挑戰的哲學,其根子牢牢地紮於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註:Peter Rickman,'Vico's First Principle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al Reason',in Giorgio Tagliacozzo ed.,Vico:Past and Present,Atlantic Highlands,N.J.:Hurnanities…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February 7,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3)

官方政府特別是國家政府和超國家機構,如歐盟(EU)、聯合國(特別是UNESCO和UNTCAD)、經合組織(OECD)、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等,推動了文化(產業)政策和貿易問題的關注。



從目前流行的文化產業教科書…

Continue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February 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楊 奕,吳建平〈地方依戀:對象、影響因素與研究趨勢〉(3)

3 地方依戀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3.1. 兩種地方依戀的研究取向

地方依戀有兩種不同的研究價值取向,一是社會心理學,其認為問題或現象的完整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建立過程的原則;另一個則是現象學的價值取向,Proshansky 主張「現象的完整(integrity of the…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February 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張屹:從敘事學視角看中美貿易爭端(5)

中方的道義立場認為維持友好互利共贏關係是遵循道義規約的行為,而設置貿易壁壘、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是違背道義規約的行為,以此為出發點,中方政府將自身高情態的指令言語行為合理化、道義化,但從語言形式看,容易造成壓迫感,不禮貌程度較高。

 

3.2.3承諾類言語行為

承諾類言語行為顧名思義屬於給予行為,就是給交際對方一個行為,承諾類言語行為是說話人為了一定的交際意圖而表達對自己將來行為的不同程度承諾,表達承諾類言語行為的動詞主要有:承諾、許諾、允諾、拒絕、擔保、威脅、發誓等(…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February 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小魚吐泡泡·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下)

57頁

1 從整體性視角重點關注故事內容而進行閱讀的步驟:

(1)反復閱讀資料,直到一個模式浮現出來,這個模式通常是以真個故事焦點的形式出現。

(2)寫下你關於生活故事的最初印象和完整印象。

(3)確定內容或主題的特殊焦點,他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一直在不斷發展著,抓住並跟他走下去。

(4)用不同顏色的標記,畫出故事的不同主題,然後分別閱讀,重復閱讀

  (5)…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7,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羅美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2)

1998年,克里斯蒂娃再次對自己的符號觀做出了總結,「我對『符號表達』和『像徵表達』所做的區分……是為了嘗試將意義理解為『過程』或『進程』,而不是『結構』。為此一方面要明確屬於符號及其句法、邏輯聯系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要明確屬於跨語言的表達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7,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盛婷婷 楊 釗〈國外地方感研究進展與啟示〉(3)

4.3 混合研究

混合研究成為當前地方感研究方法的運用趨勢。基於同時對概化推廣和深度解釋的追求,定量與質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進入當下一些地方感研究者的視野。如Qian等通過SEM定量分析和深度訪談法研究中國廣州城市移民的地方感 [7]Ardoin 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法研究美國三個生態社區居民的地方感和環境行為 [56] 。…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唐小林〈歷險可能世界:百年符號詩學概論〉(3)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7,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徐漢暉〈空間、地方感與戀地情結的文學抒寫〉(3)

實際上,一個地方的動態性、開放性、獨特性與地方的自然條件及人文活動緊密相關,「正是人類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語言促成了地方的意義。」(12p100) 由於地方與人類的歷史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在人與地方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地理空間會反作用於人類,並賦予人們一種特殊的空間體驗,於是真正的「地方感」就產生了。從哲學和人文地理的角度而言,「地方感指的是人們在地方經歷中的情感和知覺。」(13p1390)包含了他們對地方價值功能的一種情感上的認可和欲望上的依附,因此,地方感來源於地理要素的綜合作用,是心靈深處具有價值內涵和情感張力的一種「地理因子」。…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February 7,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7)

(三)謹慎讓「詩性」作為副詞去隨意修飾其他概念

對維柯在其認識論背景下使用過的那些概念,如「詩性智慧」、「詩性想像」、「詩性語言」、「詩性邏輯」、「詩性意象」、「詩性歷史」等,我們也可以在文學研究中繼續使用(例如容易較多出現這類概念的文學評論文章),但須注意和維柯提出這些概念時所處的立場保持學理上的一致,若不一致而有特定內涵擴展,應及時加以說明。



否則,可能導致術語使用的隨意,進而帶來學術判斷上的似是而非。如一些文章中使用著「詩性體驗」一詞,(37) 不知這裏說的「詩性」是哪種意義上的?在海德格爾意義上,詩性就不是體驗,二者無法在學理上通順地嫁接在一塊兒,因為來自狄爾泰的體驗概念,首先是「一個純粹的認識論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7,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7)

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成功將文學作品中的一些要素(如帶有虛構性的背景環境分布)以視覺化方式呈現,[34]例如夏普(William Sharp)把蘇格蘭地圖與司各特作品中人物的區域活動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分析,試圖發現現實空間與想象空間如何重疊。[35]然而,這些早期嘗試仍處於文學地理學的初步發展階段,主要還是側重文學文本的解讀。1998年,西方「數字人文研究」(digital humanities)代表人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莫雷蒂(Franco Moretti)出版《歐洲小說地圖:1800—1900年》(Atlas of the European novel, 1800-1900),其標誌著文學與地理深度互動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繪制地圖成為文學闡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於莫雷蒂的研究,瑞士學者皮亞蒂(Barbara Piatti)的《文學地理:場所、行動領域和空間幻想》(Die Geographie der Literatur: Schauplätze, Handlungsräume,…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7,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6)

具體而言,文學地理學以文學和地理的關係為研究對象,包含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學要素的地理分佈、組合與變遷;



第二,文學要素及其整體形態的地域特征與地域差異;



第三,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文學要素又可細分為創作主體 (如文學家、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和文學活動中心)、文學作品主體 (如文學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等諸多要素和作品形態)和文學接受主體(如讀者和批評家)。[31]

如上文學地理學論題若輔以情感維度加以考察,可以部分征用為文學情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站在文學研究的立場縱觀朱竑等人提出的情感地理學七大研究主題:



①情感、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 (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人類情感與生態和氣候變化間的相互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7,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楊 奕,吳建平〈地方依戀:對象、影響因素與研究趨勢〉(2)

2.2. 地方依戀的結構

為了有效的測量地方依戀,其結構根據不同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主要被分為單維度與多維度。單維度的假設主要在質性研究或其他概念研究中所涉及的地方依戀部分(Bonaiuto, Fornara, & Bonnes, 2006);多維度主要出現在地方依戀的問卷編制與量化研究中。Williams(2003)重點考慮了地方依戀的兩維度模型:1) 地方認同,地方依戀中涉及自我的那些維度;2)…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February 6,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徐漢暉〈空間、地方感與戀地情結的文學抒寫〉(2)

一、成長地域:作家「地理自我」的情感坐標…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February 6,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6)

六、今天我們如何使用「詩性」一詞來研究文學?

綜合以上考察,研究文學時就不能再浮泛隨意地使用「詩性」一詞。它應如何得到相對合理、確切的使用呢?本文謹建議學界在以下三點上加強學理意識。

 

(一)避免望文生義地將「詩性」理解成詩歌式特性、「審美性」、「詩意」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6,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盛婷婷 楊 釗〈國外地方感研究進展與啟示〉(2)

3 地方感形成機制

3.1 地方感影響因素

對國外地方感影響因素的總結發現 (詳見圖2) 主要有三類:個人因素、物理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個人因素是地方感的基礎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或停留時間、職業、地方經驗、出生地、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如Jorgensen認為,地方感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居住時間等[25] 。物理環境因素是現實環境因素,包括地方特征、環境狀況等,如Ortiz認為影響地方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的利用以及對周邊社區的態度等 [26]…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6,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唐小林〈歷險可能世界:百年符號詩學概論〉(2)

二、形式論符號詩學

不敢說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當初就受到索緒爾符號理論的影響。事實上,「莫斯科語言學小組」成立的第二年,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才出版。就在這一年,聖彼得堡的「詩歌語言研究會」,作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第二支也應運而生。只能說,俄國形式主義的某些文論家,比如庫爾特奈,與索緒爾有共同的「學緣」,都曾在萊比錫學過語言學。可能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再加上索緒爾的受業弟子卡爾采夫斯基回到莫斯科,於1917-1919間開始了索緒爾思想在俄國的傳播,大致在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索緒爾符號理論,對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開始並持續發生影響,使之逐漸具有符號詩學的特征。盡管這個學派在20年代後期,因人員流散世界各地,而在形式上趨於解體。…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6,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羅美 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1)

【摘要】克里斯蒂娃是符號學、後結構主義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其學術具有非常廣泛的交叉性,具有顯著的跨學科優勢。克里斯蒂娃的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確立了文本詮釋的新局面,不但將各個不同的文本交織起來,而且開啟了文本、文化、心理研究三者結合的研究路徑。

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又譯為朱麗婭·克里斯麗娃、朱麗婭·克里斯蒂瓦、朱麗婭·克…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6,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5)

無獨有偶,情感問題不僅受到以金雯為代表的文學情感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文學地理學研究者同樣注重對於文學內部景觀的發掘與引伸。曾大興在論及「地理環境影響文學的途徑與機制」時特別強調文學家情感體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地理環境作為一種物質現象,通過文學家的精神層面來影響作品,而精神層面的具體內容即是文學家的生命意識,其側重人類對於生命所產生的一種自覺的情感體驗。因此,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應物斯感」和「緣事而發」,適好用來概括地理物象和事項、文學家的生命意識和文學作品三者間所存在的兩種生成機制。緣情(如劉勰的「七情」[22]和班固的「哀樂」[23])而發的觸發機制對於文學家來說既是一種思維習慣,更是一種審美傳統。[24]

在西方新地理學(New…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6,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