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Hart+Lëshkina,由兩位來自紐約的視覺藝術家 Erika Hard 和 Tati Lëshkina 合作組成。他们在2017年出版過屬於他們的第一本著作《Beyond The Clouds》 –– 一本旨在探索人類的真實需求、慾望以及表現生命中的脆弱之美的攝影集。他們創作的源自生命中的變化無常,將情緒、想像、狐疑以及對生命的執著凝縮於一張張照片之上,再將它們互相組合排列,令我們產生一種無以名狀感覺,逼迫我們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
儘管這本書被歸類為攝影集,但明顯兩位作者並不甘於此,他們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攝影媒介上,他們更常以不同媒介如雕塑,或是行為藝術等形式,去表達他們的想像與美學。
據說,《Beyond The Clouds》的名字還源自一套同名電影《在雲端上的情與欲》(Beyond The Clouds, 1995),這是一套沒有固定的情節和常見的套路的電影,像是由幾段感情串連起來的映像詩,是義大利的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中風後拍攝的第一套電影,想不到當時的安東尼奧尼除了行動不便外,更患上失語症,幸得另一位著名導演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幫助,這部電影才得以完成,所以這也是兩位創者通力合作的產物,有如命運的劇本一樣。
Tags:
Albums: 故事人心靈素質
Comment
「民間」作為文學的審美理念,如放在更長的時間脈絡中看,則要遠晚於民間文學本身的產生,張清華曾指出:「作為文學或美學概念,『民間』一詞大約始出自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序山歌》。在此篇短文中,他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同主流文學、文人寫作相分野的『民間』說:『書契以來,代有歌謠,太史所陳,並稱風雅,尚矣。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於詩壇,於是別之曰山歌……惟詩壇不列,薦紳學士不道,而歌之權愈輕,歌者之心亦愈淺。』在這裡,『民間』作為一個文學空間、一種藝術風尚、一種美學風範與格調的概念,已經十分清晰。」③依照馮夢龍所說的審美性,民間文學誕生於《詩經》中以「風」為主的老百姓在田間地頭口頭歌唱之中,其實我們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詩歌與神話中,比如散見於《周易》中的上古歌謠與上古神話《山海經》,向下有屈原采集楚地民謠《九歌》到漢樂府直到南宋的詩江湖,民間詩歌的又一個高峰出現;小說在中國古代的民間文學中一直是壓抑著的線索,從上古神話開始、魏晉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經唐傳奇直到宋元話本與明清小說,由詩歌和小說所構成的民間文學在民間以靜水流深的方式發展、接受來自外界的「侵入」,以更大的能量將各種力量容納進來,進行煉化,一直延續到近現代。隨著現代文學的開啟,民間文學也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王光東的《新文學的民間傳統》一書,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來對五四到抗戰前的作為審美對象的民間展開了充分的論述。
以上是將文學在現實民間中的創作進行歷史化的審美後,從而確認了認識論範疇中的「民間文學」。但如果我們要單獨談論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民間,卻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描述並不等於客觀存在的本身,它需通過借助語言的媒介,經過思維和審美過程才能顯現,而悖論恰在於,經過思維和審美的「民間」也不再是客觀存在的本身了。但如果我們將審美對象的民間,即民間文學作為參照系進行反觀,那麼就不難明白那個作為客觀存在物的民間是什麼了,這比單純地對它進行語言的描繪要簡單與輕鬆許多。通過對照,我們可以辨認出這個「民間」廣泛地存在於鄉村與城市的生活之中,彌散在我們日常生活裡,而在這裡產生的當然不是文學或者藝術之類,而是「常識」,它屬於經驗論的範疇,正如金岳霖所描述的「事實」與「經驗」的關係那樣:「事實底觀是經驗所給予的關係質。」「觀」在這裡指代「共同理解的達成」,進而「事實一定要『在事實上』為我們所經驗才能成為事實」④,這裡清晰地闡述了「常識」,指出它是一種感覺與經驗的產生過程,有的時候也會被描述為「民間智慧」一類的表述,例如「民間是個筐,什麼都能裝」這一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街頭巷尾俗理。「常識」通常在民間日常生活中發生作用,人們大部分時候的行為就是依據「常識」,即common sense,當然還包括道德標凖、社會規則以及更高的法律層面。如果說「民間文學」是在將客觀存在的民間作為審美對象的基礎上產生的,屬於認識論的範疇;那麼反向推導,「常識」則顯然是在民間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它的必備條件是社會空間以及空間中人與人之間所結成的倫理關係,它屬於經驗論的範疇。
②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對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
③張清華:《民間理念的流變與當代文學中的三種民間美學形態》,《文藝研究》 2002年第 2期。
④金岳霖:《知識論》,商務印書館,1999,第793頁。
(原見:陳 昶|民間:從文學史走向思想史 ——也談陳思和的「民間」話語與學術思想新變|《南方文壇》2023年第5期)
陳明發《東野圭吾的文化資本》
一部超越時空、敘事充滿奇趣與轉折的小說《解憂雜貨店》(2012年出版单行本),一連幾年成為亞馬遜最暢銷的書籍之一。拍成電影後,戲賣得,拍片現場也成了熱門旅遊景點。
排线現場之一
作家東野圭吾為日本創造了“文化資本,應成為一个地方創生的重要案列。
放眼今天的日本文壇,選拔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當然少不了東野圭吾。
除了《解憂雜貨店》,他的其他推理作品如《麒麟之翼》、《新參者》、《嫌疑犯X的獻身》與《浪花少年偵探團》等,都大玩跨界藝術;把推理與解謎融進人性、科技與愛情等元素。
更可貴的是,出現在他作品中的,還有大量的社區、地景與文化等旅遊元素。日本的許多實景及其在地氛圍,不僅豐富了讀者對其小說的閱讀體驗,而且還成了閱讀後的特色旅遊景點,劇情的想像與實際的遊覽的無限情趣。
跟著東野圭吾去旅行,竟成了日本文化旅遊的一個主題。
陳明發《文化附加值“溢出效應”》
文化賦予我們軟實力與話語權。什麼是軟實力;什麼又是話語權?讓我這麼比喻吧,有軟實力的個人,什麼也沒說,我們就對他/她發生好感;當他/她針對一個議題發表意見,我們會認為他/她有資格、夠條件談這事。而且,我們會很自然地考慮接受它。因為它不是胡扯,或泛泛之談。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無形的文化動力。華族老祖宗有句很貼切的形容: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當這隱形動力透過文化再生產,外顯客體化而具體成為一種文化產物/商品,這產物或商品也就成了文化隱形動力的載體。其蘊含的歷史意義、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薛夢晨,2017)等符號象征,並不會自行清晰地自我敞開、呈現出來,而需要借助敘事過程來完成。文化+產品+敘事,因此形成價值彼此轉換、兌現的關係,互相支撐、彰顯與豐富。
陳明發《攀籬》
來到2020年冬至,急景凋年,新冠病毒的肆虐與威脅,依然未靜下它的震天吼聲。疫苗已面世,但確診與死亡人數依然在上升。下一刻,喪鐘為誰而響,誰也說不準。沒聽見敲鐘的人,也會深深體悟到,我們已經遠遠告別了過去的生活。口罩讓我們再也看不見彼此完整的燦爛笑臉;社會距離扯開了我們情不自禁的公開擁抱;我們不再握手、耳語與搭肩.........。一道道無形的攀籬,隔開了我們。而且,隔離的,不只是我們的形體,也包括我們對未來的確定。
陳明發《敘事:知識產出與累進》
所謂知識,有多重意思與作用。一般上,它指的是對某個事件原由的解釋;對某個現象的特征有所理解;或,對某項原則的規範/原則有所洞察/掌握。在定向研究方法中,敘事分析為這些知識的生產提供了方法。而這些新生知識可能與已有的知識發生對照/聯系,而定位出其特有位置/意義。(參考:張靜: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