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編者按:11月1日,華僑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華僑華人藍皮書: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20)》。報告圍繞“教育文化篇”“經貿法律篇”“企業經營篇”“新移民篇”四個專題,全面把握目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最新生存現狀,並提出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其中,報告的第一部分“總報告”《21世紀前期世界華僑華人新變化評析》,由華僑大學講座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莊國土撰文,對近40年世界華僑華人在人口數量、分佈範圍、經濟實力、人才儲備和組織動員能力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進行了評析。本刊摘選了文章部分內容,供參閱。
進入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重啟大規模海外移民潮,移民湧向世界各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外經貿關係飛速發展,進一步推動歷史上“商貿與移民”互動的移民模式在全球更廣泛的範圍內再現,導致世界華僑華人的數量、分佈和籍貫結構都發生重大變化。…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20, 2022 at 6:30pm — No Comments
4 勞務輸出人員。勞務輸出人員有別於一般移民。大部分勞務人員在合同期滿回國,少部分留居當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大批中國大中型企業在海外布局,在海外的各種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更是以數十萬計。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是中國新移民的主要目標。隨著1990年代中期以後發達國家對外國移民日趨嚴厲的限制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前往發展中國家尋求商機,並定居於當地。
發達國家華僑華人數量和比重迅速上升
無論是來自中國的兩岸三地,還是東南亞華人的再移民,其移民首選的目標國大部分是發達國家。…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20,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編按:2021年12月13日,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主辦、台聯大暨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協辦講座,邀請到了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博士蔡秀敏,以「成為馬來世界的華人:殖民、移民與新加坡歷史」進行演講,談及對於「華人離散」論述的質疑與反思,以及以「馬來世界」作為方法的研究路徑,探討華裔移民在馬來世界的身份建構中、所涉及的充滿動態與互動的歷史。
| 講者簡介 |
蔡秀敏(Sai Siew…
Continue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anuary 29,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五)
遺憾的是,這一極為不公正的惡法,又延續了近四十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中美結成抗日同盟。無論從基本道義還是從抗日利益出發,美國政府都再也無法實行可恥的《排華法》。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要求下,1943年國會廢除了所有的排華法,改正這一“歷史錯誤”(羅斯福語),華人獲得了與其他民族平等的移民權。但是,由於長期排華的結果,美國人口中的華人數量已經從排華法開始時最高峰的10萬多人,減少到了7萬余人。根據1920年代美國移民法基於美國人口構成來源所確定的移民配額,華人只獲得了區區105個移民配額。…
ContinueAdded by Gwadar 瓜達爾 on November 15, 2016 at 10:31pm — No Comments
自1840年到1940年,大約有2千多萬中國人告別家園,去往他國,或短期居住,或長期定居,他們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其規模之大,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19世紀、20世紀全球大移民的背景下,也相當引人注目,僅次於同一時期5千6百萬的歐洲移民和3千萬的印度移民。這群華人背井離鄉,跨越國界,足跡遍及拉美、澳洲、東南亞,北美等地,在五大洲的很多國家都建立了華人社區。對於這個龐大的海外華人移民群體,學術界一直不乏關注。不過,大部分研究都考察的是華人對當地社會的影響,很少有研究思考華人海外移民如何影響了中國。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陳珮珊(Shelly Chan)教授的新作《離散祖國:全球大移民時代的現代中國》則從一個新的角度,闡釋了海外華人移民與近現代中國的關係,並通過海外華人與中國的聯系,將近代中國的歷史放置在了全球史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審視。(2018-07-26 爱思想)…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6, 2020 at 5:54pm — No Comments
戰前的墾耕者
馬來西亞新村的成立與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墾耕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墾耕者(Squatters)一詞,是指那些擁有暫時性準證、非法或未經批準而利用公共或私人土地的耕種者。19世紀之前的華裔墾耕者,在馬來半島人口稀少的叢林地帶耕種,但人數並不多。19世紀,英國人占領馬來亞半島,大事開采錫礦及種植橡膠,同時鼓勵外勞加入此行業。在19世紀末期,英殖民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之後,吸引了大量華人的移入。…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17,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中渠鄉輝煌村—人們希冀中的輝煌還沒來得及展現,就被黑暗的災難“淹沒”了。這個村子農民的外逃,開始於紅山崖水庫建成後的70年代。上百口人24戶人家的村子,現在剩下兄弟兩戶人家,哥哥盛禹國,弟弟盛湯國。村里其他人都已經陸續離開這個即將被沙漠吞沒的地方,留下了被揭光了屋瓦、拆去了椽檁的一座座房屋廢墟。盛家兄弟4人,當初取名“堯、舜、禹、湯”,父母希望盛禹國能像大禹一樣能治水。而現在水沒了,地沒法種了,政府就組織移民,先移比較困難的。盛禹國會電焊手藝,很早就開始在外面打工了,家里其他人種地,他的家境好些,就沒移成。盛禹國說,不搬恐怕也不成,到明年村子就要不送電了。
湖區許多村莊廢棄了,到處是斷墻殘垣。走村串寨,如同穿行在死城。…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3, 2020 at 3:37pm — No Comments
七
東南亞華語戲劇,從清初傳入到20世紀的發展,幾度繁榮幾度衰落。其中有藝術本身的原因,也有社會文化的原因。就藝術本身而言,華族移民在東南亞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華人社會,從土生華人到“新客”,從客居的華僑到認同當地的華人,他們不僅把中國的物資工具、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帶到南洋,也把風俗習慣、語言藝術帶到南洋。戲劇成為南洋華人的宗教習俗、社會娛樂、政治運動的形式。酬神演戲、戲園遊藝、社會公益與政治宣傳,都曾為華語戲劇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但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革、觀念與趣味的轉移,華語戲劇受到各方面的沖擊,如果說20世紀前半葉東南亞華語戲劇一直處於上升期,20世紀後半葉則出現大幅度的衰落。這個總的趨勢不容回避。…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15, 2017 at 9:14pm — No Comments
3.2.2 跨界移民和家的重構
全球範圍內的移民速度、跨國頻率和總量不斷上升,已深深地影響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Urry,2002)。在全球化和移居生活背景之下,家的觀念顯得更為重要。對跨界移民而言,家的感知和構建實踐既涉及新的目的地,又涉及來源地,同時還包括了跨界經歷,因此難以從固定和有界的視角去理解跨界移民家的概念。學者們普遍認為,家不是一個固定的位置,而是一系列的社會網絡,是不固定和流動的概念(Su, 2012)。
例如,…
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8,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亞細安國家中的殖民/移民歷史大多類似,但是各國的華文文學發展各有不同的命運,關鍵正在各新興國家的文化、語言政策及其對華人華文的態度。印尼在一九六五年共產黨政變失敗後,蘇哈多右翼政府上台,大肆排華反華、禁止華文文化與教育活動,華文文學發展大受打擊,只有柔密歐.鄭(鄭遠安)等少數作家在國外刊物(如香港的《當代文藝》與大馬的《蕉風月刊》)發表作品。一九九九年六月之後,新政府成立,排華政策解凍,印華文學才開始呼吸清新空氣, 頗有欣欣向榮的氣象,前景有待觀察。菲律賓華文文學與台灣文學系統之間的關係在五、六十年代十分密切,菲華作家如施穎洲、藍菱等人的書也在台北出版, 七十年代以後則漸行漸遠,這多少也涉及兩國政府與華社的政商關係的起落。菲華文學在菲律賓文學複系統中的位置相當邊緣,又無充分的華文教育建制支援,…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June 3, 2019 at 7:24pm — No Comments
以近代鼓浪嶼的發展演變為例,其所在的廈門便是這一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大量的人員、商品、資金乃至信息經此流動。在鼓浪嶼被辟為公共租界後,由於這里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較完善的制度及公共設施,大量富有的南洋華人移民紛紛返鄉定居,人員、資金、文化、信息等因素匯集該地,推動了近代鼓浪嶼獨特發展路徑的形成。…
Continue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3, 2022 at 7:30am — No Comments
不能沒有壯闊的黃河。
那天,我與朋友坐在黃河北岸茶室的一處露臺上,喝著茶。眺望著蘭州市林立的高樓。滾滾的黃水在眼前流過。盈耳都是大河的水聲。我深切地感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黃河原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命定。
2000萬,中國移民史上的黃頁
從三門峽到丹江口,偉大成就的背後——
流水崩雲一般的水庫移民走向何方
青海高原的生存極限…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4, 2022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四)東南亞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華僑華人增長迅速
雖然近35年來發達國家的華僑華人數量增長了1300多萬,增長了3.55倍,但華僑華人增長速度最快的卻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中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21世紀初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大批中國商販和中小企業家前往發展中國家,導致非洲、拉丁美洲、中西亞華僑華人數量快速增長,這種增長在一些國家堪稱從無到有。1980年代初,非洲華僑華人總數約12萬,到2017年超過120萬,翻10倍。中西亞華僑華人也從14萬增長到150萬,也翻10倍以上。拉丁美洲華僑華人增長4倍。這些地區的華僑華人絕大部分是新移民,尤其是21世紀初的中國商販。…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26, 2022 at 12:50am — No Comments
荷蘭人在歷史上就殖民征服而言他並不是很有能耐的,歷史上真正比較有意義的荷蘭殖民地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荷屬東印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印度尼西亞。但我們知道它以前在北美洲有一些殖民地還是比較有意義的。比如,今天的紐約,最早就是荷蘭人的殖民地,紐約是不太標準的譯法,“New York”應該翻譯成新約克,就像“New Zealand”我們把它叫做新西蘭。紐約被荷蘭人佔領的時候被稱作新阿姆斯特丹。除此之外,荷蘭的殖民地,都小得不足掛齒。…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2, 2020 at 7:43pm — No Comments
從中國文學或文學家旅行或遷移海外歐人殖民地,或星馬華人社會建立, 到華人認清自己的身份屬性,加入其他移民及土著爭取獨立建國,馬來亞的華文文學書寫也從殖民時期進入後殖民時期。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馬來文學逐步取得國家文學的地位,星馬的英文文學則成為英聯邦文學或新興英文文學的一員,只有馬來亞印度文學及馬華文學淪為族群文學。歷史尤其弔詭的是,一如馬英文學在若干詩人努力以熱帶形聲表現之際,卻因英文退位而被邊緣化,馬華文學也在建國前後大力鼓吹馬來亞化,甚至發起「愛國主義文學」運動,響應新政府政治藍圖。卻因華人華文的身份與地位而被國家文化建制漠視與排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邊緣化的華文文學複系統,在國家獨立之初,即有香港作家報人南來或作者留學台灣,而與港台這兩個環太平洋地區的新興華文文學(new Chinese literatures)複系統發生「系統之間」(intersystemic)的文學關係。…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9 at 2:13pm — No Comments
4.3 混合研究
混合研究成為當前地方感研究方法的運用趨勢。基於同時對概化推廣和深度解釋的追求,定量與質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進入當下一些地方感研究者的視野。如Qian等通過SEM定量分析和深度訪談法研究中國廣州城市移民的地方感 [7] 。Ardoin 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法研究美國三個生態社區居民的地方感和環境行為 [56] 。…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第二節 馬來人的族群結構
顯然,由於所有亞族群的移民來源及其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不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並不是一個內在同質的族群共同體。
而對這些亞族群的識別,有關看法亦難達成一致,或數量上沒有統一說法,或族群名稱上存在差異。如J. M. Gullick在《西部馬來亞的土著政治制度》所做的不完全的例舉有:Minangkabau(米南加保)、Batak、Rawa、Korinchi、Mandahiling、Achen(亞齊人,來自蘇門答臘島)、Bugis(武吉人,來自西里伯斯島)、Jawa(爪哇人)等。…
Continue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5, 2020 at 11:48pm — No Comments
第三節“明鄉人”
講越南華僑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明鄉”(Minh Huong)這樣一個詞,在堤岸還有“明鄉會館”。“明鄉”原來叫“明香”,它源於明朝滅亡後,是一些不願臣服清朝的明朝遺民相繼亡命越南後建立的“明香社”組織。建社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明朝香火”不絕。其後,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楊彥迪、陳上川等率領明朝軍眷大規模集體移來南圻後,華僑人口更是猛增。…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3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