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13)

正當墾場建設初具規模,各業漸次發展時,黃乃裳卻在1904年6月悄然離去,並且再也沒有回過傾注了他心血的“新福州”。他的離去頗為蹊蹺,主要原因是他碰到實在無法克服的困難。比如他在堅持墾約第13條禁售鴉片的規定和英殖民主義者發生了衝突,後者為增加收入,一再施加壓力要在場內出售鴉片,而黃乃裳則硬頂著。

此外,“新福州”的1000多名墾農的一切費用都是以黃乃裳的名義借來的,以至他債臺高築,在幾年裏他總共虧蝕了四萬餘元,經濟上的拮據,使他難於維持下去。此外,這個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而黃乃裳在戊戌變法後,在政治思想上就和康梁分道揚鑣,認識到“非革命不能救中國”,他決心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

黃乃裳是1924年病逝的,他生命的最後20年是和辛亥革命、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聯系在一起的,雖也吃了很多苦頭,但仍努力進取。1918年元旦,進入古稀之年的黃乃裳撰聯壽己:“問已往於世何裨,歷數二萬五千日以來,成甚事業;願以後對天無愧,不虛六十有九年之外,再度餘生。”這很能表明他終生奮進的心跡。

黃乃裳的名字在馬來西亞第三省省會詩巫是為許多人熟知的,在市區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學校,還矗立著他的銅像,生活在這裏的許多華人仍然講著福州方言。在他的家鄉也設有黃乃裳紀念館,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第五章·新加坡歷史上的華僑“先賢”

 

美麗、繁榮的新加坡是一個移民的國家。新加坡人是從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來移居而來的。華族,是中國的移民及其後裔,佔新加坡人口總數的76%,它和馬來族、印度族及其他種族融洽共處,同心協力,將原先只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的新加坡建設成為生氣勃勃的共和國。 

新加坡舊稱淡馬錫(Temasik),也叫獅城(Singapura)。新加坡的近代歷史是從1819年開始的。這年的一月,英國殖民主義者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率眾在這裏登陸。當時的新加坡是一個海盜出沒,居民只有100多人的荒涼小漁村。萊佛士之所以在這裏登陸,是出自英國殖民主義政策的需要。英國為了維持自己在東南亞以及整個亞洲的商業利益、控制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急需在馬來半島南端找到一個貿易港口。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被相中了。在新加坡的史書中,把萊佛士在新加坡的登陸,當成是這個島國的“開埠”之始。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中國人很早就到了新加坡,萊佛士登陸時,約有30名左右的華僑住在那裏,他們開辟了幾處種植園,生活貧困。中國人和其他鄰國的人民較大規模的移民新加坡是“開埠”以後的事。為了開發新加坡,英殖民政府採取鼓勵外來移民,特別是中國移民移居新加坡的政策。中國的貧困、苦難,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半殖民地的悲慘境遇將許多中國人拋出國門。為了謀生,他們離鄉背井,來到新加坡。新加坡的人口在猛增,1820年底是一萬,1830年增至三萬。華僑人口增加更快,1860年時新加坡總人口是八萬,其中華僑有五萬,佔總人口的63%,1901年時華僑已增至16萬多,佔總人口的71.8%。應該說,今天新加坡公民中華族佔大多數的格局,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經形成了。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