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unga
  • Female
  • 新界
  • Hong Kong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Virunga's Friends

  • Kolkata Bachcha
  • Jemaluang 三板頭·
  • Crna Gor
  • Copil
  • Suyuu
  • baku
  • Ashgabat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 未知 非可怕
  • 1 Dimensional Man
  • Passion for Form

Gifts Received

Gift

Virunga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Virunga's Page

Latest Activity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空房》(下)

檢視了墻面屋角,沒有血跡彈痕。窗和門也無損傷。所有的膠卷匣都無菲林。全是信紙,不見一隻信封。是拍電影布置下的“外景”?也不對,信的內容有實質。我不能把這些信全都帶走,便除下圍巾紮了一大捆,又塞幾隻膠卷匣在袋里。急急下樓,繞寺院一周,沒有任何異象。四望不見村落人家,荒涼中起了恐怖,就此像樵夫般背了一大捆信下山了。連續幾天讀這些信,紛然無序中還是整出個梗概來:良與梅相愛已久,雙方家庭都反對,良絕望了,屢言生不如死,梅勸他珍重,以前程事業為第一,她已是不久人世的人——其他都是濃烈而空洞的千恩萬愛。奇怪的是兩人的信尾都但具月日,不記年份,其中無一語涉及戰禍動亂,似乎愛情與時聞與戰爭是不相干的。畢竟不是文學作品,我看得煩膩起來。又排列了一下:一、假定兩人曾住在這寺院中,那麽離去時怎捨得剩下信件。二、如若良一個人曾在這里,那麽他寄給梅的信怎會與梅寄給他的信散亂在一起。三、要是梅先死,死前將良給她的信悉數退回,那麽良該萬分珍惜這些遺物,何致如此狼藉而不顧。四、如果良於梅死後殉了情,那麽他必定事前處理好了這些東西。豈肯貽人話柄。五、倘系日本式的雙雙墜崖、跳火山,那麽他總歸是先焚毀了書信再與世決絕的,這…See More
Jan 24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空房》(上)

山勢漸漸陡了,我已沁汗,上面有座教堂,去歇一會,是否該下山了。戰爭初期,廢棄的教堂還沒有人念及。神龕、桌椅都早被人拆走,聖像猶存,灰塵滿面,另有一種堅忍卓絕的表情。那架鋼琴還可彈出半數嘶啞的聲音,如果專為它的特性作一曲子,是很奇妙的。有什麽可看呢,今天為什麽獨自登山呢,冬天的山景真枯索,溪水乾枯,竹林勉強維持綠意。穿過竹林,換一條路下山。峰迴路轉出現一個寺院,也許有僧人,可烹茶——因為討厭城里人多,才獨自登山,半天不見人,哪怕是一個和尚也可以談談哪。門開著,院里的落葉和殿內的塵埃,告知我又是一個廢墟。這里比教堂有意思,廊廡曲折,古木參天,殘敗中自成蕭瑟之美。正殿後面有樓房,叫了幾聲,無人應,便登樓窺探——一排三間,兩間沒門,堊壁斑駁,空空如也。最後一間有板扉虛掩,我推而趕緊縮手——整片粉紅撲面襲來,內里的墻壁是簇新的櫻花色。感覺“有人”,定睛搜看,才知也是空房,墻壁確是刷過未久,十分勻凈,沒有家具,滿地的紙片,一堆堆柯達膠卷的空匣。我踩在紙片上,便覺著紙片的多了,像地毯,鋪滿了整個樓板。一、粉紅的墻壁,不是和尚的禪房。二、一度借住於此的必是年輕人。也許是…See More
Jan 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竹秀》(下)

這樣的人,就因為這樣……照片是托人轉言,說我要離開杭州了,想有一張,結果很好,給了,背面有字,“竹秀敬贈”——在日記里說“想念你”也不恰當,想念什麽。贊美亦無從贊美……後來,指後來這本日記中有兩頁: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以一頁約三百竹秀計算,兩頁自然約六百竹秀。莫干山大雪,杭州總也下雪。夜十二時,竹秀睡著了……不知自己的兩個字被寫了幾百次。兩個字接連不停地寫,必然愈寫愈潦草,潦潦草草,就不像了,唯我知道這歪斜而連貫的就是“竹”、“秀”。是睡著了的,戛然一聲厲響,夜太靜,才如此驚人。屋後的竹被積雪壓折。此外沒有什麽。與“竹秀”無關,非吉兆兇兆。平時看到竹子、竹林,從不聯想到人。竹與人就是因為太不一樣……又是一枝斷了,竹子已不細,可見雪真厚,還在紛紛不止,天明有偉大的雪景可賞。漸入蒙眬,醒,折竹的厲聲,也是睡夢不沈。沒像游泳騎馬歸來的睡眠深酣,在學校時曾用雙層床,我下層,上層的大個兒這天不來教室,午膳也沒見,哪里去了?飯後回寢室小憩,床下有鼾聲,撩開褥單,是他哪,搖醒,他咕嚕道:“怪不得天怎麽不亮了。”也是冬季,他並沒有連被子滾進去,竟不冷酲。我也差不…See More
Jan 18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竹秀》(中)

倒是一星期左右過去後,不見粉蒸肉,十日也不見,早餐是那女孩拎了竹籃送來的,晝晚兩頓我去她家共食。下雨,如下大雨,真對不起,姑娘披蓑衣、戴笠帽提飯菜來 。我想過,但沒有說“下大雨就不必吃飯了”;寫作這回事很容易發生饑餓,不知別人如何。後來方始想到寫作時豈非在快速耗去卡路里,怪不得老是懷念粉燕肉,就是勿見上桌了。 偶爾邂逅,肉少粉多,肉切得很薄,我不希望在這上面表現精致,至少是散文,他們在碗里做的是五言絕句。 所以猛虎撲羊,鳴鑼放銃及時趕走,才是天賜良緣——時近中午,興沖沖快步穿林拾級,遠里就聞到紅燒羊肉的香味。他們一家四口,老伯大媽、姑娘小弟,氣色晴朗,連我,五張臉似笑非笑。…See More
Jan 17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竹秀》(上)

奠十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動衷。尤其是早晨,繚霧初散,無數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搖曳,便覺眾鳥酬鳴為的是竹子,長風為竹子越嶺而來,我亦為看竹子乃將雙限休眠了一夜。莫干山的竹林,高接浮雲,密得不能進去踱步。使我詫異的是竹林里極為乾凈,終年無人打掃,卻像日日有人潔除;為什麽,什麽意思呢,神聖之感在我心中升起……繼而淡然惋惜了——那山上的居民,山下來的商客,為的是吃筍,買賣筍干,箬葉可制鞋底,斫伐以築屋搭棚,劈削而做種種篾器,當竹子值錢時,功能即奴性。生活,是安於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更有畫竹,詠竹,用竹為擔,為篙,為鬥械,為刑具——都已必不可少,都已可笑,都已寂寞。是我在寂寞。夏季八月來的,借詞養病,求的是清閑,喜悅這以山為名的諸般景色。此等私念,對親友也說不出口,便道:去莫干山療養,心臟病。於是紛紛同情同意,我脫身了。八月,九月,十月。讀和寫之餘,漫步山間。莫干山是秋景最好,日夕尤佳。山民告余日;太早太晏不要走動,有虎,有野豬,從後山來。我不甚信,也聽從了勸告。某夜,果有虎叩門,當然未必是虎,也不算是叩門,它用腳爪嘶啦嘶啦地抓門,門是小書房一側的後門,是靡,板…See More
Jan 9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九月初九(下)

從長歷史的中國來到短歷史的美國,各自心中懷有一部離騷經,“文化鄉愁”版本不一,因人而異,老輩的是木版本,註釋條目多得幾乎超過正文,中年的是修訂本,參考書一覽表上洋文林林總總,新潮後生的是翻譯本,且是譯筆極差的節譯本。更有些單單為家鄉土產而相思成疾者,那是簡略的看圖識字的通俗本——這廣義的文化鄉愁,便是海外華裔人手一冊的離騷經,性質上是“人”和“自然”的駢儷文。然而日本人之對櫻花、俄羅斯人之對白樺、印度人之對菩提樹、墨西哥人之對仙人掌,也像中國人之對梅、蘭、竹、菊那樣的發呆發狂嗎——似乎並非如此,但願亦復如此則彼此可以談談,雖然各談各的自己。從前一直有人認為癡心者見悅於癡心者,以後會有人認知癡心者見悅於明哲者,明哲,是癡心已去的意思,這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癡心與生俱來,明哲當然是後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郁。中國的瓜果、蔬菜、魚蝦……無不有品性,有韻味,有格調,無不非常之鮮,天賦的清鮮。鮮是味之神,營養之聖,似乎已人靈智範疇。而中國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馳,說過了再重復一遍也不致聒耳,那是真在於自然的鐘靈毓秀,這個俄而形上俄而形下的諦旨,姑妄作一點即興漫喻。譬如說…See More
Dec 25,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九月初九(中)

中國的“自然”與中國的“人”,合成一套無處不在的精神密碼,歐美的智者也認同其中確有源遠流長的奧秘;中國的“入”內充滿“自然”,這個觀點已經被理論化了,好事家打從“烹飪術”上作出不少印證,有識之士則著眼於醫道藥理、文藝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輿……然而那套密碼始終半解不解。 因為,也許更有另一面;中國的“自然”內有“人”——誰蒔的花服誰,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風神,猶如衣裳具備襲者的性情,舊的空鞋都有腳………See More
Dec 20,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九月初九(上)

中國的“人”和中國的“自然”,從《詩經》起,歷楚漢辭賦唐宋詩詞,連綰表現著平等參透的關係,樂其樂亦宣泄於自然,憂其憂亦投訴於自然。 在所謂“三百篇”中,幾乎都要先稱擅物動物之名義,才能開誠詠言;說是有內在的聯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著。 學士們只會用“比”、“興”來囫圇解釋,不同問何以中國人就這樣不涉卉未蟲鳥之類就啟不了口作不成詩,楚辭又是統體蒼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處的,穿的也自願不是紡織品,漢賦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邊旁的字羅列殆盡,再加上禽獸鱗介的譜系,仿佛是在對“自然”說:“知爾甚深。”到唐代,花濺淚鳥驚心,“人”和“自然”相看兩不厭,舉杯邀明月,非到蠟炬成灰不可,已豈是“擬人”、“移情”、“詠物”這些說法所能敷衍。宋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對待。自然”的心態轉入頹廢,梳剔精致,吐屬尖新,盡管吹氣若蘭,脈息終於微弱了,撓下來大概有鑒於“人”與“自然”之間的絕妙好辭已被用竭,懊惱之餘,便將花木禽獸幻作妖化了仙,煙魅粉靈,直接與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中國的“自然”寵幸中國的“人”,中國的“人”阿諛中國的“富然”?孰先孰後?孰主孰賓?從來就分不清說不明。…See More
Dec 16,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童年隨之而去(下)

每次餐畢,我自去泉邊洗凈,藏好。臨走的那晚,我用棉紙包了,放在枕邊。不料清晨被催起後頭昏昏地盡呆看眾人忙碌,忘記將那碗放進箱籠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這船要起篙的當兒,驀地想起:“碗!”“什麽?”母親不知所雲。“那飯碗,越窯盌。”“你放在哪里?”“枕頭邊!”母親素知凡是我想著什麽東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辦法是那東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買,同樣的!”“買不到!不會一樣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無二。“怎麽辦呢,再上去拿。”母親的意思是;難道不開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過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纜的樹樁上,低頭凝視河水。滿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顧,繼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無人上岸來勸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親才能使我離開樹樁。母親沒有說什麽,輕聲吩咐一個船夫,那赤膊小夥子披上一件棉襖三腳兩步飛過跳板,上山了。杜鵑花,山里叫”映山紅”,是紅的多,也有白的,開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這樣動作著。船里的吱吱喳喳漸息,各自找樂子,下棋、戲牌、嗑瓜子,有的開了和尚所賜的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搖搖手。這河灘有的是好玩的東西,五色小石卵,黛綠的螺…See More
Dec 10,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童年隨之而去(中)

我又暗笑了,原來那大大的黃紙折成的“疏頭”上,竟寫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麽?是有關送“疏頭”的?還是有關收“疏頭”的?真的有陰間?陰間也有緯度嗎……因為胡思亂想,就不覺到了終局,人一站直,立刻舒暢,手捧裝在大信封里蓋有巨印的“巰頭”,奔回來向母親交差。我得意地說:“這疏頭上還有地址,吉江省立桐桑縣清風鄉二十四度,是寄給閹羅王收的。”沒想到圍著母親的那群姑媽舅媽姨媽們大事調侃:“哎喲!十歲的孩子已經聽得懂和尚念經了,將來不得了啊!”“舉人老爺的得意門生嘛!”“看來也要得道的,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廟里的總當家。”母親笑道:“這點原也該懂,省縣鄉不懂也回不了家了。”我又不想逞能,經她們一說,倒使我不服,除了省縣多,我還能分得清寺廟院殿觀官庵呢。回家嗲!腳伕們挑的挑,掮的掮,我跟著一群穿紅著綠珠光寶氣的女眷們走出山門時,回望了一眼——睡獅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麽有這樣大的庵呢?這些人都不問問。家庭教師是前清中舉的飽學鴻儒,我卻是塊亂點頭的頑石,一味敷衍度日。背書,作對子,還混得過,私底下只想翻稗書。那時代,尤其是我家吧,“禁書”的範圍之廣,連唐詩宋詞也不准上桌,說:“還早。”…See More
Dec 3,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童年隨之而去(上)

孩子的知識圈,應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兒時,那是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不滿十歲,我已知“寺”、“廟”、“院”、“殿”、“硯”、“宮”、“庵”的分別。當我隨著我母親和一大串姑媽舅媽姨媽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時,山腳下的“玄壇殿”我沒說什麽。半山的“三清觀”也沒說什麽。將近山頂的“睡獅庵”我問了:“就是這里啊?”“是囉,我們到了!”挑擔領路的腳俠說。我問母親:“是叫尼姑做道場啊?”母親說:“不噢,這里的當家和尚是個大法師,這一帶八十二個大小寺廟都是他領的呢。”我更詫異了:“那,怎麽住在庵里呢?睡獅庵!”母親也楞了,繼而曼聲說:“大概,總是……搬過來的吧。”庵門也平常,一入內,氣象十分恢宏:頭山門,二山門,大雄寶殿,齋堂,禪房,客舍,儼然一座尊榮吉剎,我目不暇給,忘了“庵”字之謎。我家素不佞佛,母親是為了祭祖要焚“疏頭”,才來山上做佛事。…See More
Nov 21,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朱幼棣《后望书》奉节,已无法回望 (完结篇)

奉節,已無法回望歷史不能重演,文化無法再造,轉瞬湮沒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而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謂“輝煌”。三峽工程開始蓄水,奉節這座千年古城即將消失。報道也驟然增多。冷落許久了的千年古城又一次凸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她對中華文明的最後一次貢獻麽? 不知為什麽,那些日子里,我甚至厭煩了那隨著厚厚報紙送來,和打開電視即可見的無數關於“神州第一爆”的“新聞”。記者們在追尋什麽?都報道了什麽?一組新聞照片的剪輯:幾個民工或老鄉在瓦礫堆中彳亍著拾荒。二個拆遷人員疲倦了,仰面八叉地躺在工地上睡覺,等待再一次起爆。還有一些所謂新聞背景:爆破奉節的是一支“英雄”的隊伍,拆除爆炸過什麽建築物或工程。如今又如何日夜奮戰,為未來的三峽庫區“清障”。 是啊是啊,這些都是應該記入“史冊”的:2002年11月上午10時50分,6秒鐘,爆破面積達22萬平方米,其中包括48棟樓,最後一爆用掉多少公斤炸藥、多長塑料引爆管,等等。這些“英雄業績”當然值得報道。甚至在報道中還用上了“灰飛煙滅”的詞句。有篇報道的標題就是《工程兵屢建奇功,精彩爆破全回放》。成為熱點很難說是幸還是不幸。“神州第一爆”的轟響過後,“清障”爆炸的硝煙會…See More
Jul 24,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朱幼棣《后望书》人地矛盾

怒江的十三級水電站建設項目的爭論,再一次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此外,還有有擬建中的金沙江虎跳峽大壩。反對的與堅持上水電的各有理由 堅持上怒江電站的有最充分的理由:解決當地的貧困問題。怒江州領導在散發的一份材料中說:“造成怒江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地矛盾。怒江不開發,不從根本上謀求出路,把貧困山區群眾轉移引導到其他產業上來,怒江落後依舊,人民貧困依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所有成果都將付之東流,廣大的貧困山區還將為生存付出更大的代價。”“怒江水電開發產業結構調整和水電支柱產業建設,為廣大的山區群眾提供可觀的就業崗位。”“沒有哪一種選擇像水電開發這樣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怒江不開發,勢必影響怒江49萬群眾的發展權,勢必造成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社會進步的許多不安定因素,勢必影響西部大開發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的進程。” 提到“發展權”的如此“高度”,其他生態環境等等問題當然就免談了。 在一次有兩院院士參加的怒江下遊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座談會”上,聲音竟是如些一致。這些專家都是經過“篩選”的。一些專家竟然說“保留一條河流在科學研究上意義有限!”“不能用幾條小魚來阻攔大壩的建設!”—…See More
Jul 22,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朱幼棣《后望书》淹沒區

一些村子雖然不在淹沒區,但耕地減少了一半。加上就地後靠的,村子里的人口增加了,土地減少了。到鎮上和新縣城需要擺渡,或者多繞道幾十里,生產生活環境嚴重惡化。移民有補償,被後靠移民擠占了土地的要不要補償?丹江口水庫建成已經幾十年了,可淅川縣仍然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這個貧困縣中,生活最貧困的,仍然是水庫周邊的移民。在丹江口水庫建成十多年後,由“長辦規劃處”組織編寫的《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遺留問題調查報告》指出:庫區移民原來都在丹(江)淅(川)平原,土地肥沃,生產條件較好。移遷前,人均口糧、現金收入都大大高於全縣平均水平,而現在均減少了一半多,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移民處於處於貧困和極端貧困狀態,難以維持溫飽。(《淅川縣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005年冬天,我來到老城鎮附近的一個村子。 老城,顧名思義,就是原來老縣城的一部分。丹江邊的老縣城已經完全沒入了水底,但一部就近後靠的居民在一塊地勢稍高的地方形成了一個鎮子,沿用了縣城的舊名。暮靄蒼茫時分,我來到一個破敗不堪的村子里,先看了一所移民子弟為主的小學,走訪了七八家移民戶。真的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後,移民們仍然居住在不能遮風避雨的低矮破屋里。…See More
Jul 20,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朱幼棣《后望書》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在四合的暮雲和煙樹之中,檻外長江依然滾滾奔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回望奉節,就是回望文化、回望文化的沈積與凝聚。客居小城的日子,幾乎每個晚上,我都漫無目的地行走於高高低低的小街陋巷。 要回憶走過奉節的每一個細節是困難的。某些遺軼的,與史詩般偉大往事有關的細微而深刻的情節,這是不能忽略的,它一再引起我磨難般思考與追問——如同江濤和雨絲潛入心底。奉節老城的晚上向來很熱鬧,有一些店鋪,有一些攤檔,擺著些水果之類。還有幾間發廊歌廳。但現代氣氛畢竟不濃。熱鬧中有一分閑適,一種親情,一種回到故鄉之感。蘇軾徜徉在奉節夜市中,即使在人聲鼎沸、物欲橫流的市肆,詩人仍能體味“遊人雜楚蜀,車馬晚喧喧”的樂趣。 在飄灑的雨絲中走進小巷,離繁華便遠了。撐著傘,踏過石板路,檐水滴落著,間或有昏黃的燈光閃過,老屋顯得更幽暗了。我在迷失中找尋:哪里是杜甫客居過的西園?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說不清是文化負載著城市,還是古城承載著文化,也許兩者都有罷。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蘇軾、蘇轍、黃庭堅等等,——當我寫下這一串震爍古今的名字時,頓有高山仰止之感。試想,如果沒有古往今來詩人作家們在奉節留下的不朽之作,…See More
Jul 19, 2022
Virunga posted a blog post

朱幼棣《后望書》一條江和一座城

在江濤的湧流中,我全然記起了杜甫在奉節寫下的《秋興八首》,想起了“每依北斗望京華”之句。而杜甫的另一個名句“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的也是正在奉節演出的“托孤”。——“依斗”與“開濟”,這應該是最切近的答案。 我為自己的頓悟高興,這一夜在船上睡得很踏實。我想有朝一日會把這個發現寫進關於奉節的報道中,可惜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可能了。是的,寫過三峽的系列報道。在全國人大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後,我就冒著相當的“風險”,報道了三峽庫區的生態,以及水庫建成後可能加劇的汙染問題、移民問題。我還采訪過注定要走進歷史的絞灘站,航道工,女子信號臺,甚至還深入到大壩的基坑里。——這些好像都是遙遠的過去了。現在,已經不再傾聽也不再筆錄——因為我不再在新聞界從業,不再在新華社當記者,而成了官員。但有些地方會讓一個人始終牽掛,比如奉節。我覺得,古城與歷史,都遠遠沒有講完。 <…See More
Jul 18, 2022

Virunga's Blog

木心《竹秀》(下)

Posted on January 8,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這樣的人,就因為這樣……照片是托人轉言,說我要離開杭州了,想有一張,結果很好,給了,背面有字,“竹秀敬贈”——在日記里說“想念你”也不恰當,想念什麽。贊美亦無從贊美……後來,指後來這本日記中有兩頁: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竹秀……以一頁約三百竹秀計算,兩頁自然約六百竹秀。莫干山大雪,杭州總也下雪。夜十二時,竹秀睡著了……不知自己的兩個字被寫了幾百次。兩個字接連不停地寫,必然愈寫愈潦草,潦潦草草,就不像了,唯我知道這歪斜而連貫的就是“竹”、“秀”。…

Continue

木心《竹秀》(中)

Posted on January 6,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倒是一星期左右過去後,不見粉蒸肉,十日也不見,早餐是那女孩拎了竹籃送來的,晝晚兩頓我去她家共食。下雨,如下大雨,真對不起,姑娘披蓑衣、戴笠帽提飯菜來



。我想過,但沒有說“下大雨就不必吃飯了”;寫作這回事很容易發生饑餓,不知別人如何。後來方始想到寫作時豈非在快速耗去卡路里,怪不得老是懷念粉燕肉,就是勿見上桌了。



偶爾邂逅,肉少粉多,肉切得很薄,我不希望在這上面表現精致,至少是散文,他們在碗里做的是五言絕句。



所以猛虎撲羊,鳴鑼放銃及時趕走,才是天賜良緣——時近中午,興沖沖快步穿林拾級,遠里就聞到紅燒羊肉的香味。他們一家四口,老伯大媽、姑娘小弟,氣色晴朗,連我,五張臉似笑非笑。…



Continue

木心《竹秀》(上)

Posted on January 4, 2023 at 6:00am 0 Comments

奠十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動衷。尤其是早晨,繚霧初散,無數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搖曳,便覺眾鳥酬鳴為的是竹子,長風為竹子越嶺而來,我亦為看竹子乃將雙限休眠了一夜。

莫干山的竹林,高接浮雲,密得不能進去踱步。使我詫異的是竹林里極為乾凈,終年無人打掃,卻像日日有人潔除;為什麽,什麽意思呢,神聖之感在我心中升起……繼而淡然惋惜了——那山上的居民,山下來的商客,為的是吃筍,買賣筍干,箬葉可制鞋底,斫伐以築屋搭棚,劈削而做種種篾器,當竹子值錢時,功能即奴性。生活,是安於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更有畫竹,詠竹,用竹為擔,為篙,為鬥械,為刑具——都已必不可少,都已可笑,都已寂寞。…

Continue

木心《空房》(下)

Posted on January 3, 2023 at 12:30am 0 Comments

檢視了墻面屋角,沒有血跡彈痕。窗和門也無損傷。所有的膠卷匣都無菲林。全是信紙,不見一隻信封。是拍電影布置下的“外景”?也不對,信的內容有實質。我不能把這些信全都帶走,便除下圍巾紮了一大捆,又塞幾隻膠卷匣在袋里。急急下樓,繞寺院一周,沒有任何異象。四望不見村落人家,荒涼中起了恐怖,就此像樵夫般背了一大捆信下山了。

連續幾天讀這些信,紛然無序中還是整出個梗概來:良與梅相愛已久,雙方家庭都反對,良絕望了,屢言生不如死,梅勸他珍重,以前程事業為第一,她已是不久人世的人——其他都是濃烈而空洞的千恩萬愛。奇怪的是兩人的信尾都但具月日,不記年份,其中無一語涉及戰禍動亂,似乎愛情與時聞與戰爭是不相干的。畢竟不是文學作品,我看得煩膩起來。

又排列了一下:…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