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五)
遺憾的是,這一極為不公正的惡法,又延續了近四十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中美結成抗日同盟。無論從基本道義還是從抗日利益出發,美國政府都再也無法實行可恥的《排華法》。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要求下,1943年國會廢除了所有的排華法,改正這一“歷史錯誤”(羅斯福語),華人獲得了與其他民族平等的移民權。但是,由於長期排華的結果,美國人口中的華人數量已經從排華法開始時最高峰的10萬多人,減少到了7萬余人。根據1920年代美國移民法基於美國人口構成來源所確定的移民配額,華人只獲得了區區105個移民配額。
在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推動下,1965年美國通過了新移民法,剔除了種族標準,確定了家庭團聚和技術優先原則,中國獲得了與其他國家同等的2萬個移民配額。不過,當時新移民法的提出者,並無促進華裔和其他亞裔移民的考慮。他們認為,由於亞裔人口僅占美國人口的0.5%,當年入境的亞裔移民也只有2萬出頭,僅占同年美國移民總數的5%。因此,他們相信,家庭團聚的原則有利於歐洲移民。但這一法律的實施結果,卻為華人“用足政策”提供了機會,因為華人對家庭血緣關系的重視超過了任何其它移民群體,浩瀚的太平洋根本無法割舍家族間的聯系紐帶。以1985年為例,81%的華人移民是以家庭成員的身份來美。
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後,美國給台灣額外增補了每年2萬個移民配額。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美國給香港的移民配額也從1萬增加到了2萬。這樣,兩岸三地每年移民美國的配額達到了6萬之多。這個頗讓其他國家羨慕和嫉妒的華人移民配額,顯然包含了一些政治的考慮。此外,還有來自兩岸的大量學生移民。1950-1970年間,美國接納了3萬余名台灣留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通過就業和通婚變成了合法移民。1989年政治風波後,大約有6萬余名中國在美的留學生和學者獲得了在美國的永久居留權,成為了移民。這些移民一旦獲得合法身份,便根據移民法中的家庭團聚條款,開始為各自的父母、配偶乃至兄弟姐妹申請移民,形成了一股不斷擴散的家庭移民網絡。所有這些移民群體匯合在一起,形成了華人移民美國的大潮,最終在短短的二十年,將華人人口從從1980年的81萬,增加到了2000年的290萬。顯示華人社區在美國蒸蒸日上的另一個標志是,每年據說有十萬中國的退休老人訪問他們在美國的子女,為他們照顧下一代。
(六)
19世紀的華人移民,對母國的影響,至少在經濟上非常有限。他們人數不多,到1900年時,才接近9萬人。而且,他們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很低,基本上從事餐飲業、洗染業和雜貨業,收入有限,只能以有限的僑匯來幫助家鄉的人脫貧。不過,在政治上,他們還是有不少的影響,對反清的辛亥革命貢獻猶大,故中山先生稱讚“華僑乃革命之母”。然而,就他們對所在國美國的影響而言,可謂微乎其微。
20世紀後半葉的新一代華人移民,雖然與以華工為主體老一代移民有著歷史的傳承關系,但是,卻擁有完全不同的素質和歷史機遇。新一代移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其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高達41%,而美國總人口中這個比例不過是20%。他們就業的領域也都是醫藥、工程、技術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說是美國社會中的技術精英。因此,他們具有能夠聯系和加強中美關系所需要的知識和專長,其對母國的價值遠遠超出了老一代移民的“僑匯”。利用過去難以想象的便捷廉價的通訊和交通工具,他們能夠借全球化的東風,建立起跨越太平洋,聯系中美兩國的商業、移民和交流的網絡。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大陸過去30年的迅猛變化和加入國際社會的堅定步伐,為他們建立這些網絡提供了無窮的機會和動力。
此外,一個本質的變化是,新一代的移民,利用自己較高社會地位以及獲得不久的政治投票權,參與到美國的政治運作,開始嘗試著影響中美的政治關系。對此,一本研究美國華人角色的最新著作概括到:“與任何歷史時期相比,美籍華人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活躍地參與兩國關系,積極發表意見,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如此關註,在主流社會的文化和政治媒體中扮演如此引人註目的角色。他們的新角色源於其社會經濟地位之改善,族裔意識的提高,同中國社會保持密切聯系的實力及隨之而來交往,雙方國內政治氣氛的寬松,以及兩國人民對各自文化的欣賞。”11
可以有把握地說,由美國華人構建起來的與中國的多重聯系,最終可以為中美政治關系的穩定和改善提供底層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國力的持續增長和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也改善了華人在美國的社會、經濟甚至是政治地位和聲望。華人在美國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與母國所建立起來的眾多網絡,猶如長流的細水,滋潤了因為政治爭執而時常生澀的政府間關系;而中美關系政治關系的穩定、改善和發展又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個人和群體的機會。這一良性的互動關系必將成為21世紀中美關系的新景觀。
當然,預言“在21世紀裏,包括華人在內的非官方雙邊夥伴關系,將能制止美中間的矛盾沖突”12尚為時過早,但是,非官方的夥伴關系將有助於雙方的相互理解,緩沖官方關系因為戰略和政治的分歧而產生的大起大落,則完全是可能和可行的。如果說,1970-80年代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主要是基於反對蘇聯擴張的戰略合作,1990年代中美關系的恢覆和發展有賴於不斷增強的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那麽,進入21世紀的中美關系,很可能會因為在美華人推動的民間交往而進一步深入和鞏固。
註釋:
1Richard Madsen, 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 (中國與美國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218.
2梁碧瑩:《艱難的外交——晚清中國駐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93頁。
3張慶松:《美國排華百年內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64頁。
4梁碧瑩,第105頁
5梁碧瑩,第142-3頁。
6張慶松,第140頁。
7梁碧瑩,第164頁。
8張慶松,第344頁。
9梁碧瑩,第299頁。
10張慶松,第358頁。
11孔秉德、尹曉煌主編:《美籍華人與中美關系》,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第6頁。
12孔秉德、尹曉煌,第5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