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從中國文學或文學家旅行或遷移海外歐人殖民地,或星馬華人社會建立, 到華人認清自己的身份屬性,加入其他移民及土著爭取獨立建國,馬來亞的華文文學書寫也從殖民時期進入後殖民時期。在馬來亞獨立之後,馬來文學逐步取得國家文學的地位,星馬的英文文學則成為英聯邦文學或新興英文文學的一員,只有馬來亞印度文學及馬華文學淪為族群文學。歷史尤其弔詭的是,一如馬英文學在若干詩人努力以熱帶形聲表現之際,卻因英文退位而被邊緣化,馬華文學也在建國前後大力鼓吹馬來亞化,甚至發起「愛國主義文學」運動,響應新政府政治藍圖。卻因華人華文的身份與地位而被國家文化建制漠視與排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邊緣化的華文文學複系統,在國家獨立之初,即有香港作家報人南來或作者留學台灣,而與港台這兩個環太平洋地區的新興華文文學(new Chinese literatures)複系統發生「系統之間」(intersystemic)的文學關係。
「新興華文文學」的概念,自然是來自後殖民論述興盛以來,將英聯邦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視為新興英文文學(new English literature)的思考模式。若干年前,我在一篇論述新興英文文學的拙文中指出,「而相對於當代『純正』英國文學的貧瘠,這些在『海外』或在英國的海外移民的英文文學,由於其歧異性與繁複性,展現的正是無限生機」(張錦忠 1995: 80)。同樣的觀點其實適合用來描述馬華文學及其他「海外」新興華文文學,不同的是,八、九十年代的當代中國文學當然一點也不貧瘠。
而說香港與台灣的華文文學為新興華文文學,還需要進一步指出這兩個環太平洋地區的異同之處。一直到一九九七年,香港才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區。但是香港作為新興華文文學的型態,是移民文學,而非後殖民文學,雖然「後殖民屬性」已漸在發酵。國共之爭勝負分明之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新政府,國民黨率軍民退守台灣,大批難民則逃到香港。但是早在五、六十年代各波的難民潮之前,已有不少內地作家文人南移香港的例子。香港華文文學,雖然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殖民統治與重商社會造成了它在文化上華洋雜處、雅俗共存的特質。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已有西西、戴天、蔡炎培、吳熙斌、陸離、亦舒、董橋、也斯(梁秉鈞)、鍾玲玲、淮遠、何福仁、辛其氏、鍾曉陽這批讓香港文學「展顏」、形成一股文學風潮(boom)的優秀詩人小說家或散文作者出現,也先後有《海洋文藝》、《文林》、《羅盤》(詩刊)、《八方》、《素葉文學》、《開卷》(讀書雜誌)、《文學與美術》等各類藝文雜誌面世。這個「展顏」,以新興華文文學視之,尤具意義。這個展顏,並未盡於上列隨手拈來的「作家名單」。例如,九十年代即有像董啟章、黃碧雲這樣風格獨特的作者出現。而粵語作為香港的通行語,對作家以華語書寫創作,並沒造成干擾,文中出現若干粵味辭彙, 反而讓文章更貼近生活,粵語文章在香港也一直存在。至於回歸之後香港文學, 是否成了「特區文學」,則是書寫香港文學史的人的問題了。
台灣自清末以來,便是個殖民地,在二次戰後才回歸中華民國,終結了日本殖民時期。但隨即而來的是整個國民政府遷移到這面向太平洋的蕞爾小島上延續它在大陸的治權,並帶來了大批操不同南北口音的「外省」軍民。因此原來已是殖民地的台灣並未在戰後展現其後殖民性質,反而變成一個既具移民型態,又具內部殖民色彩的華人社會。台灣文學遠在日據時代之前即已存在,但是右派意識型態的國民黨文化政策,造成五十年代反共愛國兼懷鄉文藝大行其道,六十年代現代主義蔚為風潮。七十年代的海外保衛釣魚台運動、台灣被聯合國排除會籍、鄉土文學論戰,對台灣文學的意識型態衝擊甚大,刺激了長期被壓制的本土意識之能量釋放,強化了台灣文學的反思與破舊立新。七十年代開始,白先勇即出版了他(以及「外省人」)的文化記憶之書《台北人》(台北:晨鐘,1971),王文興出版了他的「變形記」《家變》(台北:環宇,1973),接著沈登恩的遠景出版社開始出版或再版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七等生、宋澤萊等人的小說,加上陳若曦的「傷痕文學」。時報、聯經、洪範也推出系列叢書共襄盛舉。這批展示不同風格表現不同題材的作家(故不宜一概視其作品為「鄉土文學」),幾乎在同一個時期以他們的生花的筆力,造就了一批殊異於同時代中國文學(例如浩然的《金光大道》)的台灣文庫,因此說他們創造了中國文學複系統以外的第一個新興華文文學之「展顏」年代並不為過。劉紹銘教授也許是最早觀察到這股台灣文學的新興力量的人;早在七十年代初,他便在香港出版了《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與《陳映真小說集》二書(後來他還編了白先勇的短篇集《紐約客》,以和《台北人》呼應)。八十年代末,政治解嚴,黨外崛起,台灣主體確立,若干作者以閩南語文書寫,頗有除殖的意味,但是上述作家群生動多姿的華文書寫, 足已證明華文作為表現台灣社會或本土風貌的媒體,自有其彈性與能耐,也無損於台灣文學作為新興華文文學的表現,不一定要以閩南語文取而代之,或自絕於華文文學世界之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