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二節 馬來人的族群結構
顯然,由於所有亞族群的移民來源及其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不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並不是一個內在同質的族群共同體。
而對這些亞族群的識別,有關看法亦難達成一致,或數量上沒有統一說法,或族群名稱上存在差異。如J. M. Gullick在《西部馬來亞的土著政治制度》所做的不完全的例舉有:Minangkabau(米南加保)、Batak、Rawa、Korinchi、Mandahiling、Achen(亞齊人,來自蘇門答臘島)、Bugis(武吉人,來自西里伯斯島)、Jawa(爪哇人)等。
《馬來西亞研究:民族與公民》一書例舉的則有:Banjar(馬辰)、Boyan、Bugisjawa、Kampar、Kerinci、Mendaling(亦有寫作Mandailing)、Minangkabau、Rawa、Johor-Riau人等。兩書綜合,當今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亞族群至少有12個,Banjar、Boyan、Bugis、Jawa、Kampar、Kerinci ( Korinchi)、Mendaling ( Mandahiling)、Menangkabau、Rawa、Johor-Riau、Batak和Achen,這里,絕大部分都是歷史上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移民,其中,武吉人曾一度在廖內一柔佛蘇丹國內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以致史書上把18世紀稱為馬來西亞歷史上的“武吉人時代”。
根據1947年的人口統計,Jawa人和Banjar人是馬來亞印尼移民人口中最多者,在343 971人印尼移民中,有187 755人為Jawa人,62 356人為Banjar人,其餘人口中,有26 300人為蘇門答臘人(Sumatran),20 429人為Boyan人,6962人為Bugis人。蘇門答臘島的移民族群包括Minangkabau、Mandailing、Kerinci、Achen、Palembang和Jambi等,其中,Minangkabau人占40%,Kerinci人有2412人,Mandahiling人雖然人口數字不詳,但據說是馬來亞蘇門答臘島移民中的第二大族群。
Jawa人。為馬來西亞印尼移民的最大族群,主要來自爪哇島的中部和東部,亦有少部分來自巽他島(Sunda)和馬都拉島( Madura)。在馬來亞,他們大多為稻農,或者橡膠園和椰園的小園主,其餘則是契約勞工。(也有一種說法講他們大多數人為新開發的咖啡園丘和橡膠園丘的工人和勞工)。1930年,新加坡的Jawa人數估有17萬。在馬來亞,大多數Jawa人居住在柔佛(麻坡、Batu Pahat和Pontian)、雪蘭莪(Kelang、瓜拉雪蘭莪、瓜拉冷岳和下吡叻、巴里文打、Krian等處。
Banjar人。Banjar人來自印尼加里曼丹島南部的港口城市Banjar。大多數人為稻農,並引入了家鄉Banjarmasin的種植技術,在浮動的木筏上育秧,使用一種被稱為Tajak的鐮刀,而不用犁,都是虔誠的穆斯林。大多數Banjar人在沿岸和河谷地帶,按氏族聚群而居,如吡叻州的Kerian、ParitBuntar、雪蘭莪的SabakBemam、和柔佛的Batu Pahat。
Bugis人。來自蘇拉威西島。18世紀上半葉一位武吉王子自為蘇丹,在巴生河與雪蘭莪河河谷建立了Bugis王朝,並曾為爭奪吉打蘇丹繼承權而與Minangkabau人發生戰爭。在馬來亞,許多Bugis人住在吡叻、雪蘭莪、彭亨、柔佛等州。在柔佛的,大多居住在Benut、Kukup和Rengit (Batu Pahat地區) 等地;在雪蘭莪的,大多居住在Langat谷地種植棕兒茶;在吡叻的,主要是商人。
Boyan人,來自Boyan島(又名Bawean,座落于爪哇海)。大多數人移民至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新山和檳城。他們由於擅長養馬,亦當園丁、駕車人和騎手。
Minangkabau人,來自蘇門答臘,滿剌加王朝被推翻後始大規模移人森美蘭州。19世紀前由父系制演變為母系制。在馬來亞,他們主要居住在森美蘭和馬六甲,在這里以Adat Perpatih而聞名。初來時多在錫礦勞作,後來從事橡膠和稻米種植,現在大多數人從事商業和農業。
其餘印尼移民Kerinci人和Mandahiling人在礦區種植蔬菜和水果,Archen人則保留了在家鄉種植胡椒的傳統。
此外,馬來人中也有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及其與馬來人混血的成分。阿拉伯商人和宗教人士很早就與馬來世界有接觸,他們在馬來人中傳播伊斯蘭教,倡導宗教改革,還有許多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所以,當地帶有Seyd或Shaykh頭銜的人並不是純粹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構成了伊斯蘭教的精英,其中富有者還多從事各種慈善活動。來自印度南部的穆斯林與當地馬來婦女通婚所生後代,被稱為Jawi Peranakan,或D. K. K,他們以馬來語為第一語言,也把自己等同於馬來人。Jawi Peranakan在歷史上對馬來文化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阿拉伯和印度穆斯林及其與馬來人通婚所生後代,多聚集在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