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德勒茲時期”的第二個後果是“電影之愛”在理論中的全面退場。盡管電影理論在“麥茨時期”與電影批評分離,但麥茨不否認“迷影”的理論價值,主張采取迂回策略來滿足這種愛:“為了成為一個電影理論家,最理想的是人們不再愛它,然而人們還是愛它:太愛它了,就只能通過從另一個重點重新接納它,並且通過把它作為批評的目標而使人們把自己同它分開。”[10]德勒茲的理論則讓學者們對概念的迷戀超越了對影像自身的樂趣,讓“思辨之愛”取代了“電影之愛”。 …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9,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28,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所有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活在其中的,一種『在之間』。”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前言、介紹
法國政治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著作等身,這位近八十的巴黎八大退休榮譽教授,二十一世紀以來,幾近以每年兩本專著的份量,持續影響歐洲以至於世界的思想界。
洪席耶 2019 年最新著作:《影像,作為一種工作》(Le travail des…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ne 28, 2022 at 6:30pm — No Comments
「景色時代」、康德美學與法國大革命之共時迴響
洪席耶這本著作的真知灼見,更在於如何融會景觀畫蔚然興起、康德(Emmanuel Kant)美學發展與法國大革命三者之間的共時性脈絡。首先,洪席耶認為康德的美學研究和法國大革命在社會鉅變下共時發生,絕非偶然,而是康德以美學思考回應文明規範翻轉危機。洪席耶特別研究康德如何將非純藝術的庭園景觀,歸類於純造形藝術的範疇中,和景觀畫連結互補,成為一個時代藝術思潮。康德美學如此專注於精神性和自然的連結:「自然不只是簡單的材料,而更是一個構造模型,藝術甚至不確定可以與之相稱匹敵,這於是成為一種對自然、藝術和兩者關係的一個新理念。」與反自然美學相對,康德美學即沉浸在藝術與自然的關係探討中。…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ne 28,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的當今政論思路,似要回到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隨著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空前勝利,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 1992 年寫下《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主張自由民主將成為人類演化之終點,人類政府的終極形式;宛如一種童話故事般的邪不勝正,民主政體戰勝共產烏托邦,隨即成為西方的主流價值。
美國菁英知識圈提出的「歷史終結」,隨即受到對外和對內的嚴重挑戰。對外而言,美國於蘇聯瓦解後,布希馬上帶領盟國,捲入波灣戰爭,後小布希又以「虛構」理由發動伊拉克戰爭,於…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28,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在《文化與承諾》(Culture and Commitment: 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1970)這本書中,作者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通過代溝文化研究,將人類的文化分為3種類型: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輩向長輩學習知識;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亦稱“青年文化”。並且,書中預言:“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Added by 慕課 庫 on June 28, 2022 at 4: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28, 2022 at 2:30pm — No Comments
六、展望
歷史可以比作一片雲彩:只有當我們離它很遠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它的形狀。或者,用丹托的話說,如果要了解當下的歷史意義,則人們必須了解未來但緊接著我們必須推遲對未來的思考,因為我們並不知道當下是否具有歷史意義。這進退兩難的主張也許回應了筆者對“硫磺島”的分析:網絡上非專業人士的歷史解釋產物——尤其是當他們與像“硫磺島”這樣的記憶中的形象畫面相關時——與專業歷史學家的核心任務是不相關的。專業歷史學家將繼續基於新的研究成果進行原來的那種敘事,並且仍然以書籍的形式出現。這也許是對的,但鑒於在新的媒體生態中,我們將自己沈浸其中並深受其中信息流動和獲得形式的影響,即使是歷史學家的“任務”也不再是原來的任務了。…
Continue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28, 2022 at 1:54pm — No Comments
我們懷念,那曾經的歲月
那率真並且變態的真實面龐
像月食現象,一半的乾淨還未被吃掉
就這麼看著,我們看著彼此
還在變化之中……還在挣扎
還在糾錯的後悔中
寧願讓瘙癢的線頭參差暴露
並不有趣,而是年輕的衝動…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June 28, 2022 at 1:53pm — No Comments
與“巴贊時期”相比,“麥茨時期”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理論與批評的分離。符號學理論進行“封閉施工”,大量移植和借用語言學、符號學、精神分析的概念,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開始各自為政。應該說,理論與批評在兩個不同的話語平臺上工作,是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一般來說,理論為了維護自身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科學性,必須滯後和保守,放棄對個別影片和最新電影現象的關注。而影評則必須更加直接、敏感、迅速和活躍,對最新的電影創作充滿洞察力和好奇心。
但在這個時期,理論與批評並沒有完全斷裂,因為“麥茨時期”的第二個結果是“影片分析”的建立,電影理論開始提供分析電影作品的範式,“分析之美”成為溝通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橋梁。1967年,麥茨用“大語意群”理論在兩篇論文中詳細分析了雅克·羅齊耶(Jacques Rozier)的《再見菲利賓》…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8,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une 28, 2022 at 10:09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27,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27,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與阿甘本的美學思考異議,與共享連結
洪席耶雖甚少提及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但是我們似乎一方面可以看到兩者學說之根本差距-面對本體論之複雜情結,另一方面卻可望見兩位哲人越來越靠近的思想漸進線-連結自然的康德美學。身為68學運師生世代,洪席耶同其巴黎八大的同事,傅柯(Michel Foucault),自覺或不自覺對從胡賽爾、海德格到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存而不論(或者直接了當視而不見)。身為「反68學運」(因其為「中產菁英內部改革」)的帕索里尼之精神弟子,阿甘本承擔起五十年來後現代學說對本體論的刻意空白,於其九部《牲人》…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ne 27,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在維柯對格勞秀斯和普芬道夫的批評中,上帝觀念的缺失占了絕大部分篇幅,維柯對這兩位作者懷有崇高的敬意,他視其為自然權利學派的「君主」。他說,這兩位作者都沒有把神聖天意的原則作為基本原則和本質。格勞秀斯沒有明著拒絕它,但是,由於他過分依戀真理,他盡量地拒絕它,並且聲明,他的理論體系即使去掉所有關於上帝的知識仍將成立。因此,維柯控訴他是索西奴斯教的門徒[1],因為他認為人類的天真無知在於人類本性的單純性。普芬道夫更是錯誤,他好像忽視了天意的指引,以那個令人驚駭的伊壁鳩魯主義假設——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沒有上帝的幫助與關注甚至沒有藏於人心中的注定要成為道德火焰的火花——為開端的,這一點現已被印證,普芬道夫在一篇特殊的文章中努力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但是,他沒有成功地發現真正的能獨自解釋社會的原則。…
ContinueAdded by Uta no kabe on June 27, 2022 at 6:30pm — No Comments
從華爾街佔領行動、法國黃背心運動、阿拉伯之春到香港街頭的民主抗爭,這些運動都試圖提供「另一個世界」、「另一種邏輯」,在「資本主義絕對化」中,顯現「不相容世界的衝突」,也就是於「不平等世界」和「平等世界」的對抗,以斷裂宰制的邏輯,創造另一種空間與時間。
前言:直球對決,爭議先鋒
對外國際知名,對內卻引發法國學界、政界不斷爭議(querelle)的政治/藝術思想家-洪席耶(Jacques…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une 2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淚,同病相憐的淚!既然它是心中的油兒,那這一流就必定把火苗兒澆得更旺了。酣暢,放心!她只覺得雲團兒頓時變得更熾熱了,捲得更緊,裹得更深,一下子便把自己帶向了一個從未到過的美好境界之中。猛地,她歡快地打起了顫兒,只感到自己一眨眼也化成了一團雲,和他攪著、揉著,剎那間便幸福地消融在一塊兒了。
突然,她本能地感到了什麼……
得!這一感覺不打緊,隨著又是一個全新的夢!
怪了………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une 27, 2022 at 3:40pm — No Comments
一、電影理論的困局
為了清晰勾勒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這位哲學家的“電影肖像”,我們先把法國電影理論史上幾個重要日期拿出來,圍繞電影理論遇到的某些問題,建立一個具體的討論框架。再結合十年來雅克·朗西埃在電影方面的述作,評述其電影美學的觀點和價值。本文建立在這樣一個對電影理論的認識之上:德勒茲(Gilles…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ne 27, 2022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東萬律是著名的歷史史跡,18 世紀就有過堅強的華人村社堡壘,羅芳伯最初在此建立了自力更生的華人村社,直至今天羅芳伯墓地還依然巍然屹立,這里代表著華人的尊嚴。日本選擇了這座尊嚴地為埋葬印華人士的地方,是對華人的嚴重打擊。先殺眾賢達士,目的是殺了龍頭華人就變成了無首之龍,無能為力,無法反抗它的殘酷統治了。
據稱日軍投降之前,在邦戛海口對面有一座山形狀像獅球,所以稱為獅球山,日軍有一艏艦隊插滿樹枝,像似山,能移動的山在獅球山活動,聯軍察覺,日艦船被轟炸。
1945 年 8 月 6 日美軍轟炸廣島,1945 年 8 月 9 日美軍轟炸長崎。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 月 2 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45 年 9 月 26…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27, 2022 at 7:33am — No Comments
大體是平靜的:榕樹的濃陰
覆蓋公路。偶有汽車開過
帶來轉瞬即逝的幻想
從西河到四橋,有段廢棄已久的江面
夜裏,船隻屈指可數
仿佛正熨著一件發皺的紀念品
是的,禮物有時替我們說出
難以啟齒的感情。一件布偶、一塊石頭…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une 26, 2022 at 10: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