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從哲學角度切入,探討現代社會憂鬱癥、過動癥、專業枯竭和過勞充斥的「疲倦」現象,與進入自我肯定性無限擴張的時代有關,過度積極的人生發動了自己對自己的戰爭,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韓炳哲稱之為「倦怠社會」。
.作者:韓炳哲
.譯者:莊雅慈、管中琪
.分類:社會人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01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你累了嗎?小心!別掉入「成長」的陷阱。在這個「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社會,我們不斷被鼓勵追求自我,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卻逐漸喪失追逐的意義,不知道自己是誰;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是身價上億?還是擁有全世界?追求的自由,竟變成了毒藥,你變成了倉鼠,在滾輪上跑跑跑,卻迷失在自己裡。
是誰,讓我們變成了滾輪上的倉鼠?為什麼我們愈工作愈累,愈努力愈倦怠?
「Yes, We Can !」讓整個社會就像嗑藥一樣,追求好還要更好、知其不可而為之,演變成「興奮劑社會」,而監控、教條式的規訓社會退下後,換過度強調肯定和個人能力的功績社會上場,更讓功利主義盛行。…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我認為《倦怠社會》這本書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你的視線,決定了你的思維。也就是說: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基於觀察角度的不同,所描述的現象會不同,因此提出的問題與解答當然也就會不同。作者對比於之前舊的觀察角度,對於當代社會中的主體採取了另一種新的觀察角度,並提出新的問題。
1.舊的觀察角度:否定性暴力
…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作者韓炳哲本身是個很傳奇的人,他在德國讀書前在韓國讀冶金術,初到德國時一句德文也不會說,30年後他卻成為了德國最負盛名的亞裔哲學家。事實上,能在德國大學的哲學系拿到永久教授職位的亞裔哲學家幾乎是零(特別是教歐洲哲學,起碼在歐洲我從沒有聽聞過)。雖然韓炳哲任教的柏林藝術大學是藝術學校,但能在德國「階級森嚴」的學術界爬到這個位置,實在得來不易。
如果我們仔細留意一下韓炳哲的著作,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轉型」:一個本來在弗萊堡唸傳統德國哲學的學者,突然變成一個面向大眾的文化理論/研究學者。他在德國廣為人知的著作,並不是早期關於海德格以及黑格爾的作品如《Heideggers Herz. Zum Begriff…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19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在強調中國文化(或"中國文明"、"中國知識")自主性這一話題下,同樣值得關註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趙汀陽提出的"天下體系"。在《沒有世界觀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和《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這兩部論著中,趙汀陽從政治哲學與文化哲學的角度,提出古代中國的"天下體系",與西方的民族國家體系,以及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與"全球化帝國主義"等模式相比,包含著"飽滿的或完備的世界概念",可以成為實踐全球化時代新的世界觀的"烏托邦"形態。對西方民族國家模式的批判與對傳統中國天下體系合理性的論證,構成了趙汀陽闡釋的基點。這一從政治哲學高度對傳統中國政治制度的合理化論述,不僅被論述者視為經濟崛起背景下從"知識生產"角度將中國構造為"一個新型大國"的環節,同時也是"以世界責任為己任,創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的普世性思想實踐。…
Added by Ashgabat on March 15, 2017 at 2:45pm — No Comments
在"全球化"的覆雜格局中,在社會認同發生激烈分化的情形下,如何敘述中國必然是不同政治與文化力量介入的場域。本文集中分析國內知識界的一種敘述形態,即在"文化自覺"這一基本訴求下展開的中國敘述。…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March 15, 2017 at 2:40pm — No Comments
——讀柳紅《八0年代: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
去年12月,陽光衛視約我和柳紅女士,圍繞她的新書《八0年代: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做談話節目,使我有機會從頭到尾閱讀了她這本新書。我知道,此書的內容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就引起了許多讀者熱烈的反響,在網上也讀過其中若幹篇章。和柳紅當面溝通,進一步了解了她寫作的初衷和內心的追求。
讓記憶復原歷史…
Added by Ashgabat on March 15, 2017 at 2:32pm — No Comments
這是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個館得了20世紀80年代優秀作品的第二名,這個在南京是頗有影響,但是這個投資到現在為止一千萬還不到。
我的父親在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在拉貝手下工作的,去搶救,他差一點給日本鬼子刺殺掉,而且我親眼看到日本鬼子用皮鞭抽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所以我最近在開始寫我的回憶錄。第一段我就寫我是一個愛哭的孩子,生到世界上來,總是看到事情要掉眼淚;第二段就寫了,爸爸走在腳手架架上,從小就看到父親就這樣在腳手架上。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說我就看到日本人的皮鞭,我坐輪船快要下船的時候,我看到父親來接我了,接我們兄弟兩個,我說一邊聽到的是皮鞭的聲音,一邊是兩個孩子在喊爸爸,所以說,把這個幾乎每天都在寫自己的一些回憶。…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5, 2017 at 1:55pm — No Comments
齊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經主持包括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懷安周恩來紀念館等百余項工程的設計工作。齊教授在建築設計中重視國情、運用中西方建築的傳統手法,探討中國現代建築風格做了不懈的努力。他的作品曾經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2項、銀質獎2項、銅質獎2項。出版《城市建築》等專著20余部,公開發表論文近百篇,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1997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5, 2017 at 1:23pm — No Comments
下面,這個是南京做的一個國稅大廈,國稅大廈,我們再放一放,這裏是高層了。
那麽來到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這裏也有很多故事。原來這是一個不毛之地,那麽這個島也做了很多方案,最後說決定就在水上做島,這個島全部是填出來的,底下打了33米的樁,打完樁以後,再做。我們考慮到,總理如果健在的話,他不會要求做這麽一個館的,所以我們盡量的節約,投資還是省的。
那麽這裏做了一個他們說是“人”,是一個辦公區,這是一個紀念館。紀念館我想不要做成像林肯這樣一些偉人的,四面都是透的…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5, 2017 at 1:21pm — No Comments
兩個火箭分開半英裏聳立著,而夢想者開始了他可怕的夢魘……在沙漠裏黃銅色的天空下,這兩個聳立的火箭看起來又高又亮。丹比穿著他笨重的壓力裝,站在那裏看著它們。他的心在唱歌:“這就是我生來要追尋的……”他讓他的想像力奔馳,想像自己已經在空中,狂飲著造物者的榮耀。
“太陽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閃耀著,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綠塵……”他想。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
…
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March 15, 2017 at 1:20pm — No Comments
這個就是做了一個圖騰柱,上面有三個夔龍。他們說你這個夔龍哪兒來的?我說我的夔龍是21世紀的夔龍。為什麽漢代可以有龍,清朝也可以有龍,為什麽21世紀中國喜歡的龍不可以呢?我就做一個現代龍,現代龍,最近我給它提了意見,這個眼睛不夠大,還要長得眼睛大大的,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接受這個意見了。那麽柱子周圍我還是用了一些南京蕭景墓的那個墓碑,有點像桃立克柱頭的做法,這些呢,都是開的三個窗,裏頭可以有樓梯一直走到頂上,是這麽一個建築。
那麽它這邊是湖,所以我這個臺階也可以走向湖面,也可以走向正面,這個已經建成了,每一個細部基本上我們都改圖,有的時候也到現場去,非常感謝當地的同誌,我的學生們。…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5, 2017 at 1:20pm — No Comments
在一艘遠航的客輪上,大夥兒正在觀賞魔術師的把戲。
而船長的那只鸚鵡卻在一旁搗蛋,一再地拆穿魔術師的西洋鏡,把他搞得非常難堪。
當魔術師試著要蒙騙它的時候,它便大聲叫嚷:
“他在袖子裏藏了一根線”、“他用鏡子在偷看”或者“桌子底下有暗門”。
這下子魔術師要氣瘋了。
正當他想把那只鳥宰了的時候,船上忽然響起了一聲威力強大的爆炸,接著猛烈地搖晃了一下。
一枚魚雷不偏不倚地正中目標。…
Continue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March 15, 2017 at 1:19pm — No Comments
那時我年輕。三人喝酒,四瓶白酒,八瓶啤酒,他們倆倒了,我沒倒。他們叫我酒神。
這次去內蒙,赤峰文聯的同志招待我,喝寧城老窖。那天,我醉了。
第二天,市文聯主席王棟來看我。我銳氣全消,捏著額頭說:“服了服了。您才是酒神。”
王棟比我更惶恐:“不敢當哪,這兒有閻王。我不過是小鬼,敢充哪路神仙?”他說的閻王是元寶山宣傳部長馬達。五十有五,回族。紅臉膛,大胡子。他下巴微揚,一副當仁不讓的神氣。
隔天,馬達在元寶山請我喝酒,有新名堂。大八仙桌上用酒盅排成兩條對角線,一條線有48盅,斟滿老窖。他說:“權書記是我老上級,先敬他。來,你子代父幹。”…
Continue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March 15, 2017 at 1:19pm — No Comments
“吃”的問題既然上升到了美學層次,自然要接受中國古典哲學光輝的照耀,僅僅研究“形而下”遠遠不夠,還必須琢磨“吃”的“形而上”。我們的老祖宗因為沒有做過實證研究,故不明白每種食材所含的物質成分,但卻能將每種食材與五行學說一一對照,提出五行相生、五味相濟、五臟相通的高深論點,每種食材走那經,補益某臟腑,適合某體質,說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飲食之道與“醫道”掛鉤,分出“陰”“陽”,通過損有余、補不足達到動態平衡。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第十五》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精辟:“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補”之大法是食補,食補的要義是“吃啥補啥”,所謂藥食同源,吃心補心、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吃眼補眼。又說國人陰氣太重陽剛不足,於是乎,那些虎鞭、鹿鞭、牛鞭、馬鞭、海狗鞭、鯨魚鞭,便成了中國人壯陽的秘密武器。…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14, 2017 at 10:17pm — No Comments
“吃了嗎”是“您吃過飯了嗎”的縮語,一句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禪,堪稱“國問”。雖則三個字,卻意味無窮,千言萬語也難解讀得明白。
記得二十世紀60年代,我在學校教書,一位與我要好的同仁名李老師者,見面無論說什麽事,打招呼的那句話永遠是“吃了嗎”。不獨李老師,似乎人人如此,“吃了嗎”是國人那年頭的口頭禪,沒什麽好奇怪的。李老師的可笑之處在於習慣成自然,常掛在嘴邊,不分場合地亂用,以致鬧了許多笑話。…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14, 2017 at 10:1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