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為什麼會冒出這麼多煙來呢?我想著。看不見火苗,也沒有蔓延的樣子,只有黑煙不斷往上飄。到底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燒掉了什麼東西?我真是想不透。
「不過,那也不全是我的錯。雖然我承認有薄情之處,但是,如果他們我父親和母親再多愛我一點的話,我想我會有不同的感受,會更悲傷難過的!」
「你認為他們不太愛你?」…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6,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狄尔泰没有专门写过关于诗歌的系统理论,但他关注了诗歌作为人类生命体验表达的一部分。所以在更广泛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探讨了诗歌体验的相关主题。狄尔泰的哲学强调了历史主义、生命哲学和人类体验的核心地位,而这些主题也使他对艺术和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他的诠释学思想和对体验的强调,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即通过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所体验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为生命表达: 在狄尔泰看来,艺术和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是人类生命体验的表达。诗歌通过语言的形式捕捉和传达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狄尔泰认为,理解一首诗不仅是理解其语言和形式,更是通过这些形式进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所体验的情感和思想。…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September 5,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September 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按照生命本然的樣子來接受它,要高高興與地--不必要有任何理由。
在偉大的哈古音禪師所居住的村子裡,有一個女孩懷孕了,她的父親威脅她必須將她愛人的名字講出來,到了最後,為了要逃避懲罰,她告訴他說那是哈古音禪師。
她的父親就不再說什麼,但是到了那個小孩被生下來的時候,他立刻將那個小孩帶去丟給哈古音。「這似乎是你的小孩。」 他說,而且他還極盡其能勢地侮辱他,並嘲笑這件羞恥的事。
那個禪師只是說:「喔!是這樣的嗎?」…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4,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我們的 "I" 和 "me" 與喬叟時代的感覺有多不同,從喬叟的表達 "it am I" 可以看出。在這裡,"I" 的明顯主格方面足以影響前面動詞的形式,儘管有引導詞 "it";喬叟的說法明顯更像拉丁語的 "sum ego" 而不是現代的 "it is I" 或口語的 "it is me"。我們還有一些奇怪的證據表明,英語的人稱代詞已經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句法力量。若 "he" 和 "she" 是純粹的主格形式,若它們並非在某種程度上試圖變成無格的絕對形式,像 "man" 或任何其他名詞一樣,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造出像 "he-goat" 和 "she-goat" 這樣的鬆散複合詞,這些詞在心理上類似於 "bull-moose" 和 "mother-bear"。此外,在詢問一個新生嬰兒時,我們會問 "Is it a he or a she?",就好像 "he" 和 "she" 是 "male" 和 "female" 或 "boy" 和 "girl"…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September 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在黑夜中存在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表述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喬治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海德格爾是尼采最重要的繼承者,這兩個人,是尼采通往法國後現代思想的兩個必經之道。
「我曾有一刻屬於我所使用的對象的領域並始終陌異於我所寫的東西。在黑夜中存在,淪入黑夜,而沒有足夠的力量看到它,知道自己就在這封閉的黑暗里,且無論如何要看清,我仍可以承受這樣的考驗,當我閉著眼睛,嘲笑我的「孩子氣」。——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
喬治·巴塔耶…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中国的经典文化中有许多作品可以帮助新一代,在AI时代培养必要的感性和创造力素质。这些经典不仅蕴含深厚的智慧,还能通过不同方式启迪思维、引发情感共鸣和激发创新潜力。以下几类经典作品可以作为培养感性与创造力的源泉:
《论语》——培养感性与批判思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强调道德修养、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它注重“知行合一”,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对“仁”、“义”的感性理解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AI世界中保持情感敏感性,增强社会互动能力。此外,《论语》中强调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能激励孩子不断学习、批判思考和创新。…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3,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將你的注意力帶到你的內在去看那個永遠不死的,你現在已經準備好要放掉那些已經死掉或已經過去的,不要再想將那些東西帶回來,不要認為那些東西的消逝與你個人有關。
佛陀的奇蹟跟耶穌的奇蹟完全不同。
有一個女人去到佛陀那裡,她的小孩過世了,她又哭又泣的,她是一個寡婦,已經沒有辦法再生另外的孩子,而她的獨生子死了,她所有的愛和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
但是佛陀怎麼處理呢?佛陀笑著對她說:「你去城裡從那些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要來一些芥菜子。」那個女人就衝進城裡,挨戶挨家去問,但是他們都告訴她說:「你要多少芥菜子我們都可以給你,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符合你的條件,因為我們家裡已經有很多人死過。」它一再一再地發生。…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3,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以下是最常被“情动转折”研究者提及的学者:
布莱恩·马松(Brian Massumi)是“情动转折”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了情感(affect)作为一种非意识的、预个人的力量,不同于情绪(emotion)和感觉(feeling);情感是身体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的潜在能力,具有未被意识形态和语言完全捕捉的特性。
代表作《感性的自治:运动、情感、感觉…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3,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摘要: 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紛繁複雜, 主要有四種批評范式, 這四種批評范式的轉承過程, 構成西方文學批評發展的線索。第一種范式假設文學的意義內在於文本結構中; 第二種范式以文學意義產生於閱讀經驗為前提而展開; 第三種范式認為文學的意義是讀者主觀的派生品; 第四種范式則主張文學的意義存在於歷史權力的話語之中。
20 世紀是西方文學批評的世紀。百年間理論紛呈、流派林立, 若想從中發現某種內在的規律, 必須從不同范式及其基本概念入手。這個基本概念就是文學的意義。
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和結構主義批評,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假設, 文學的意義內在構成於文本中,…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可愛極了!」
「綠子,」她說,「要加上名宇。」
「可愛極了,綠子。」我補充道。
「極了是怎麼個程度?」
「山崩海枯那樣可愛。」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2,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以此觀之,預測加工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無上限自舉」。舉個例子,要想預測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熟練掌握英語語法是很有好處的。而熟練掌握英語語法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尋找最好的辦法預判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這正是世界本身自然地提供給我們的訓練方式,因為對應句子中下一個單詞的聲音或形狀會緊隨著預測呈現出來。由此,你可以一步步地引導自己建構起關於英語語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在後續的預測任務中派上用場。如果處理得當,這種自舉(即某種形式的「經驗貝葉斯方法」,見Robbins, 1956)能夠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訓練機制。…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1,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如果是與對象的「接觸」產生了情感,那麼情感和感受(sensation)不能輕易被分離開來。一個描述它們關係的慣常方式是結對:比如,在亞里士多德的論述中,愛/恨與愉悅/痛苦結對。鑑於感受和情感的結對也可以分開,這種方式不並是完全有效。但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情感和感受之間的區別只能是分析意義上的,因此,它是以概念的具體化為前提的。
我們可以來反思一下大衛·休謨在其關於情感的著作中關於「印象」(impression)的用法。產生一種「印象」,涉及感知(perception)、認知…
Continue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September 1,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1,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馬克·羅利(Marc Rölli,1969, Leipzig)一開始就指出海德格爾的哲學的作用,特別是他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激進化處理及其在法國的影響。海德格爾在法國現象學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存在與虛無》和《知覺現象學》等著作所證明的那樣。這些哲學家將海德格爾對以主體性為中心的理性的批判和對存在論差異的強調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8,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将情感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放在教育和学习的核心位置,对孩子的读、写、算、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情感与认知的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还能更好地参与创造性活动。
读写能力的情感驱动:情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共鸣可以增强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当孩子阅读情感充沛的故事或写作表达情感时,他们更容易与文本产生联系。情感转折理论强调在阅读和写作中引入与情感相关的内容,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在《電影1》中,德勒茲說,「情感素是一種實質,也就是力量或質性[4]。它就是被表達的東西(exprimé ; expressed)」(97)。當情感素作用於一個臉部,或是臉部的特寫,其臉部的特寫不是對某一個部分的物化。臉部的特寫可以使其影像(image)脫離出其時空座標,如此一來,便能召喚出被表達的純粹情感素。(96) Ronald Bogue更進一步地說:
The close-up is the face in that the close-up facializes, or converts a concrete…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2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因此,我的問題不是「什麼是情感?」,而是「情感能做什麼?」。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會提出關於情感的單一理論,或單一的關於情感能做什麼的主張。相反,我會追溯情感如何在身體間流轉,檢視它們如何「粘黏」,又如何移動。在這里,我的任務是將我對情感「文化政治」的描述坐落在情感研究歷史特定部分的敘述中。我無意於鋪陳這一歷史的全貌,但這當然是重要的工作。
指出一點是重要的,即雖然情感一直屈從於其他要素,但它仍然處於知識性歷史的中心。作為這一歷史的讀者,我震撼於「情感」如何成為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及許多其他學科學者長久的「爭論焦點」。這並不意外:即那些被管理和排斥到邊緣的——正如我們從解構中學到的——通常正處思考本身的中心。
情感與對象(objects)…
Continue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印歐語系的七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處格、工具格)已經被縮減為四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我們可以從對最古老的日耳曼語方言(哥特語、古冰島語、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重建中得知這一點。在西日耳曼語方言群中,我們最古老且最有價值的研究來源包括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和古撒克遜語,我們仍然保留了這四個格位,但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已經大幅減少,而且在某些詞形變化中,特定的格位已經合併。格位系統實際上仍然完整,但顯然正在朝著進一步瓦解的方向發展。在古英語和早期中古英語時期,格位系統在同一方向上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進一步減少,賓格和與格之間的區別最終消失。新的「賓與格」實際上是舊賓格和與格形式的結合體;例如 him,舊的與格形式(我們仍然說 I give him the book,而不是「縮寫」成 I give to hint;比較哥特語的 imma,現代德語的 ihm),承擔了舊賓格(古英語 hine;比較哥特語的 ina,現代德語的…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海德格重視語言對於我們結構社會經驗的關鍵性,熟悉並操練一種語言往往是我們進入某種業界的開端,而往往唯有有效的解構特定場域的語言使用方式,或者學習另一種文化語言,才能使我們從中找到改變或出走的機會。
這使得海德格意義下的語言,並不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性(the political)。此處所指的政治性,與政黨政治無關,而是任何在生活中組織、編排人事物經驗的存在。在海德格的語言哲學裡,語言往往不僅止於作為表達的工具,更多時候語言的日常使用本身,已是一種微觀的生活政治。
語言是存在的安宅…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