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於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欲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於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 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產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於下焦,則下焦產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七、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乾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八、五液與五臟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洩物稱之為五液。五液由五臟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液由五臟所化生並分屬於五臟,故稱五臟化液,又稱五臟化五液。五液屬津液范疇,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於五臟所屬官竅之中,起著濡養、滋潤以及調節津液代謝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洩是在津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洩的氣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多個臟腑,特別肺、脾、腎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五臟是臟象學說的核心,故又將汗、涕、淚、涎、唾分屬於五臟。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於九竅之中」(《質疑錄》)。「汗與小便,皆可謂之津液」(《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五臟與五液的關係是津液代謝過程中,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的統一。



原題:史上最全:中醫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關係;原見: 2018-09-27 搜狐)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