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9 Blog Posts (507)

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12)

(十)其他各種资料

上面所述,一共是九種,關於研究鄭和下西洋和明朝經營南洋一帶的資料,主要的大概都盡於此。其他散見各书的材料也還不少,如:徐學聚《國朝典匯》(卷一六六朝鮮、卷一六七琉球、卷一六八安南附東南諸夷、卷一六九日本、卷一七五西番附諸西戎、卷二百市舶),章璜《圖書編》(卷五十至五十二四夷),沈德符《萬歷野获編》(卷三十外國補遗、卷四外國)諸書,都有關於明代亞洲南部及西南一帶的長篇紀事,可供參考。此外,何乔遠《名山藏》卷末的《王享記》五卷,尤其是重要的材料。《王享記》中所述四夷諸国,國名之多,便是鄭曉的《皇明四夷考》、嚴從簡的《殊域周咨录》視之也有遜色,其中如陳誠的《使西域記》全部采人。由此一端,也可见《王享記》所收的原料之豐富了。…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November 5, 2019 at 10:50pm — No Comments

馮唐隨筆集《豬和蝴蝶》小品文的四次爛漫

到底什麽是小品文,有多種說法。這個詞可能最早現於南北朝,指佛經縮寫本。《世說新語》劉孝標的注釋提到:“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我望文生義,用我自己的定義。小品文第一要小,篇幅小,少則一二十字,多不能過幾千字。小品文第二要有品,有性有情,妙然天成,“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小品文第三要是文,不是詩不是詞不是曲,不談韻腳,沒有定式,天真爛漫,無法無天。 …

Continue

Added by Pabango on November 5, 2019 at 9:14pm — No Comments

洛夫的詩《水聲》

由我眼中

升起的那一枚月亮

突然降落在你的

掌心

你就把它折成一只小船

任其漂向

水聲的盡頭

我們橫臥在草地上

一把濕發…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November 5, 2019 at 9:11pm — No Comments

虹影《53種離別》上海

那個周末晚上,校園籠罩著淡淡的藍色。我按約去那個男人的房間,那里已有五位學理工的男大學生。一個詩人,有如此的崇拜者,應該有點滿足。但他不,總抱怨生不逢時。當一房間人聊得正起勁時,他說,到樓下餐館坐坐。 

有人問:餐館? 

他說,是的,去吃點東西喝喝酒。 

我表示不去,我和其中一位男生說高興了,正要去研究生院的銀座,那里有一個詩人聚會。我問他去不去?他說,你去吧,今天我沒有空。…

Continue

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November 5, 2019 at 7:39pm — No Comments

周國平《偶爾遠行》自然、社會與人性的單純

人性的單純來自自然。有兩種人性的單純,分別與兩種自然相對應。第一種是原始的單純,與原始的物質性的自然相對應。兒童的生命剛從原始的自然中分離出來,未開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原始的單純。第二種是超越的單純,與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對應。一切精神上的偉人,包括偉大的聖徒、哲人、詩人,皆通過信仰、沈思或體驗而與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種溝通,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超越的單純。

在兩種自然之間,在人性的兩種單純之間,隔著社會和社會關系。社會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脫離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會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不能獲得超越的單純。…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November 5, 2019 at 4:09pm — No Comments

周國平《偶爾遠行》塵世遭遇的意義

泰戈爾有一段言簡意賅的文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康德哲學的詩意表達——

“我們在黑暗中摸索,絆倒在物體上,我們抓牢這些物體,相信它們便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東西。光明來臨時,我們放松了我們所占有的東西,發覺它們不過是與我們相關的萬物之中的一部分而已。”

這里的黑暗,是指塵世,現象界,封閉在現象界里的經驗自我;光明,是指上帝,本體界,與本體界相溝通的精神自我。在現象界中,我們是盲目的,受偶然的和有限的遭遇所支配,並且把這些遭遇看成了一切。如果站到上帝的位置上,一覽無遺地看見了世界整體,我們就能看清一切人間遭遇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產生一種超脫的心情。

非常正確。不過,我有兩點保留或補充。…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November 5, 2019 at 4:07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7)

“我躺在那兒,周圍都是老年人,”她說,“我同她們熟悉後,知道了她們出了什麼事。”她注意到她們的治療和她很不一樣。“一整天都有醫生和治療師來看我、治療我,而他們只是在出門的時候,對我鄰床的那位老人揮揮手,說一句:‘好好努力!’”

他們傳遞的信息是:這位年輕女士的生命還有各種可能性,而她們的沒有。

“正是這次經歷使我堅定了研究衰老的決心。”卡斯滕森說。但是當時她並不知道會這樣。“在我生命的那個時刻,我並未踏上日後成為斯坦福教授的路途。”然而,她的父親覺得她躺在醫院太無聊,遂借此機會給她在當地的一所大學注冊了一門課程。他會去聽所有的課,並錄下所有的授課內容, 再把磁帶帶給她。她是在醫院,在骨科的女病房里,學習了她的第一門大學課程。…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31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6)

近幾十年來,在整理這類論說方面,沒人比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更具有創造性或者更有分量了。在她影響最大的一項研究中,她和她的團隊追蹤了近200個人數年間的情感經歷。研究對象的背景和年齡範圍很廣(加入研究的時候,他們的年齡範圍從18歲到94歲)。研究一開始,研究人員會給研究對象一個呼機,一周之內,這些研究對象必須每天24小時隨身帶著。在那一周,他們會被隨機呼叫35次,要求他們從一張列表中選擇出在那一個特定的時刻他們體驗到的情緒。這項調查每隔5年會重復一次。…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9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5)

某個拒絕清理房間、抽煙、吃糖,從而導致糖尿病危機,需要去醫院的人是一個無人照顧的人或者自由派的典型嗎?這中間並沒有清楚的界限,威爾遜也並不提供一刀切的答案。她要求自己和員工負責探尋保證住戶安全的方法。同時,她的哲學是提供一個地方,使得住戶保持與那些住在家里的人有類似的自由和自主——包括有權利拒絕出於安全的考慮或者機構的方便而強加的約束。

政府密切監視著他們的實驗。當集團在波特蘭建起第二個場所(這一個有142個單元房,接納依靠政府資助的貧困老人)的時候,州政府要求威爾遜和她丈夫追蹤其住戶的健康、認知能力、身體功能以及生活滿意度的變化。1998年,他們公布了研究結果。結果顯示,住戶事實上並沒有以健康換取自由,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提高了,同時,健康程度也得到保持。實際上,他們的身體功能和認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重度抑郁症發生的概率下降了,依靠政府支持的人的開銷比療養院降低了20%。這個項目大獲全勝。…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8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4)

威爾遜和她的丈夫坐在家里的餐桌邊勾畫新型的老年之家,也是有她媽媽渴望的那些特征的地方。然後,他們決定找人修建這種房子,試一下是否可行。他們找到了退休社區和建築商,但沒人感興趣,他們的想法似乎不切實際、近乎荒誕。於是,夫婦二人決定自己興建。

他們兩人都是學者,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但是他們一步一步地學習。他們和一位建築師一起制訂了詳細的規劃。為獲得貸款,他們跑了一家又一家銀行。貸款失敗後,他們找到了一位私人投資者。他支持他們,但是要求他們放棄大部分的所有權,並為失敗承擔個人責任。他們剛簽署了協議,又迎來一個挑戰:俄勒岡州不同意給他們頒發老年住宅許可證,因為他們接受殘疾人入住。威爾遜花了幾天的時間,在一個又一個政府辦公室軟磨硬泡,終於獲得了豁免權。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她和她丈夫排除了所有的障礙。1983年,名叫帕克之地(Park Place)的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新型“輔助生活中心”…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7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3)

威爾遜是弗吉尼亞州西部礦工和洗衣工的女兒,她父母所受的教育都不超過初中二年級。她從小好學,本來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激進分子。她父親去世的時候,她還在上小學。她19歲的那年,她媽媽傑茜遭遇了毀滅性的中風。當時傑茜才55歲,中風導致她半邊身體永遠癱瘓,再也不能走路或者站立。她擡不起手臂,面部下垂,口齒不清。雖然她的智力和認知沒受影響,但是她不能洗澡、做飯、上廁所或者洗衣服——更不用說上班了。她需要幫助。但是威爾遜當時還只是個大學生,沒有任何收入,和一位室友同住一套小公寓,根本沒辦法照顧母親。她有兄弟姊妹,但是,他們的條件並不比她好。除了去療養院,傑茜別無去處。威爾遜安排媽媽住進她大學附近的一所療養院。這個地方比較安全,人也很友善。但是傑茜不停地對女兒說“帶我回家”。

她不斷要求女兒:“帶我離開。”…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5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2)

負擔有大有小。他不喜歡謝莉為家里其他人做的飯菜。他從不抱怨,但他就是不吃,於是謝莉只得另外給他做飯。他耳朵不好,於是他把房間的電視音量開到令人頭腦發漲的程度。他們會關上他房間的門,但是他不樂意——狗沒法進出。謝莉簡直恨不得掐死他。最後,她發現了一種叫作“電視耳”(TV ears)的無線耳塞。路極其討厭耳塞,但是她強迫他使用。“那是救命稻草。”謝莉說。我不確定她指的是救她的命還是救路的命。…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4pm — No Comments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21)

共同居住要求互相適應。很快,每個人都發現了幾代人更喜歡分開居住的各種理由。父母和子女的角色發生了改變,而路不樂意自己不再是家里的主人。而且他發現,自己比預想的更加孤獨。住在這所郊區的死胡同房子里,他一天當中很長的時間無人陪伴,附近又無處可去——沒有圖書館、音像店或者超市。

謝莉試圖讓他參與一項為老年人舉辦的日間項目,帶他參加他們的一次早餐會。他一點兒都不喜歡。謝莉又打聽到他們有時候會去快活林—— 一個距波士頓兩小時車程的賭場。路不喜歡那個地方,但還是答應去。謝莉非常興奮,希望他能交到朋友。…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November 5, 2019 at 3:22pm — No Comments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29)

有一位女性患者,既年輕又漂亮,而且聰明過人,從17歲到21歲,她同數不清的男人有過曖昧關係——盡管對方可能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她相提並論。她走馬燈似的與男人交往,而那些男人進入視線,又從其視線中消失。她的空虛感過於強烈,甚而沒有耐心去等待適合的男人出現,也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男人,並與對方培養感情。



一個男人剛從身邊走開,幾乎過不了一天時間,她就會與最新認識的男人打得火熱,毫不在乎對方具有怎樣的性格或人品。她甚至當著我的面,對認識的男人贊不絕口:“我知道,他沒有正當職業,而且經常酗酒。可是他很有才華,我也覺得他關心我。他就是我需要的、那種適合我的男人。” …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5pm — No Comments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28)

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係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你們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 …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2pm — No Comments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27)

對於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貫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隨著墜入情網的徹底終結,我們一次又一次產生狂喜,我們與所愛的對象真正結合。也許它不比墜入情網的激情更加狂熱,但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以戀愛為特征的“高峰體驗”,和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邁斯勞所說的“高原體驗”不是一回事,後者具有的高度,既不容易突然顯露出來,也不至一下子消失,但你可以長久地停留在上面,而不會輕易地摔落下來。 …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20pm — No Comments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26)

我的病人中有很多這樣的例證。A太太出於內疚乃至罪惡感,對丈夫言聽計從。她說:“當初和他結婚時,我沒有真正愛上他,我只是假裝愛他而已,我覺得對不起他,所以盡管他有很多缺點,我想我都應該忍受。我沒有權利去抱怨什麼,我欠他的太多了。”B先生則嘆息說:“當初沒有跟C小姐結成伴侶,我後悔莫及,不然我們的婚姻一定幸福。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死心塌地地愛上她,我以為她不是最適合我的人。” 

D太太已婚兩年,突然莫名其妙地變得憂郁,她對我說:“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怎麼了,總是提不起精神。可是,我的生活中沒有缺憾,婚姻也相當美滿。”幾個月治療過後,她才不得不面對現實:她和丈夫早已告別戀情,走出了墜入情網的激情階段。而長期以來,她以為戀愛時的激情才是一切。…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2:18pm — No Comments

徐 賁·電視劇《知青》帶來什麼樣的記憶?

由著名作家梁曉聲擔綱編劇的《知青》放映後,引起了許多不同的批評,大多集中在“真實感”的問題上。有的批評比較簡單,如“知青衣裝怎可能整齊如新?”與此相比,來自知青觀眾的批評則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細節。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青少年思想形成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具有特別清晰、深刻的記憶,以至於終身難忘。知青對自己上山下鄉的生活細節便擁有這種性質的記憶。而這種記憶正是他們用以衡量《知青》中許多細節是否真實的實在對照。…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November 5, 2019 at 1:59pm — No Comments

小草《日本留學一千天》味道園

“行。”他停頓了一下,又說:“前些日子……”可是,我又開始聽不懂了,盡管我拼命地把耳朵支起來。 

“那麽,就從後天開始,拜托了”。那人終於結束了他的講話,我如釋重負地站起來。 

一出門,我就問“保鏢”:“他嘰里咕嚕地說了一大堆什麽呀?” 

“他講話太快,我也沒全聽懂。大意是說前些日子他們店雇了一個從臺灣來的學生做工,可是不能勝任工作,被他們辭退了。你一定得好好幹,賣點勁兒。”…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7pm — No Comments

小草《日本留學一千天》我是剛從中國來的

第二天放學之後,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為了確保“首戰告捷”,我邀請了一位比我早來半年多的高班男生給我當“保鏢”。我們出了大門,沿著熙熙攘攘的大街一直朝前走。見到有招工廣告就停下來看看。 

——這家不行。要求白天工作,正好是我上課時間。 

——這家也不行。只要男的。 

——這家麽…,一個小時五百日元,低了點兒。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November 4, 2019 at 9:55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