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23 Blog Posts (364)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1)

「自然之死」,是 20 世紀中期提出的一種說法,以後便不斷得到論證與確認,代表性的專著有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女記者瑞秋·卡森(R.L.Carson)《寂靜的春天》,70 年代末美國生態哲學教授卡洛琳·麥茜特(C.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龔鵬程:何以中國沒有史詩?1

有段時期,人們由於某些偏見,惋惜意大利沒有悲劇、法國沒有史詩。

美學家克羅齊認為這個現象很好笑,曾批評說:把某民族不具有某一文類視為恥辱或缺陷,惋惜某國沒有「史詩」,並對該國終於產生了史詩作家、終於有了史詩作品表示慶幸是種文化偏見。

不幸,這也是近百年來我國常上演的鬧劇。



一、尋找史詩

繼討論「中國何以沒有悲劇 」和在中國作品中尋訪悲劇的活動之後,許多卓越的批評家也在納悶:何以中國沒有史詩或長篇敘事詩不發達?…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駱冬青 ·論 《聊齋誌異 》的詩性敘事 1

《聊齋誌異 》的敘事與中國文學的詩性傳統密切相關。敘事中有詩之魂魄, 而詩之中又以敘事展開情感, 是 《聊齋誌異》敘事智慧與詩性精神的融合。具體來看, 《聊齋誌異 》的詩性敘事表現為「因詩生事」 、「以詩運事 」、「詩史互證 」三個方面。詩性的激情成為敘事衝動的源頭,運用詩性的情感 、詩性的節奏構成小說的情節, 用詩性的思維重新敘述 、改造歷史,是 《聊齋誌異 》敘事的詩性特征。



中國是詩之國度 。小說作為敘事虛構作品, 本來就與人的感覺力與想像力密切相關, 因此,在中國文化中, 詩的浸潤與濡染使小說中不僅充斥著大量的 「以詩為證 」,更將詩性思維、詩意感受的方式帶入小說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朱光亞 郭翠翠·共通感:認知、實踐與審美 2

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從哲學角度系統性的運用 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概念的哲學家”([1], p. 6),這是關于共通感之意義的最古老溯源。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詞在漢語語境中經常被翻譯爲共同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人有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分別對應于五種感覺器官,這五種感覺器官之間是不連通的,那麽,人們何以能夠對事物形成一個總體認知呢?答案就在于共同力。亞里士多德說:“兩項分離的感覺各別施展其感應之爲白爲甜,它們于兩者之間差異各都不明;這必須待之一個單體,乃內蘊兼此兩異的品性者,才能作出判別。”[6]…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Guan Qirui 維柯眼中的「人」與「神」下

我在閱讀《新科學》的時候,也看了朱光潛的《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一書。朱光潛在書中也討論了維柯是否宣揚有神論的問題。維科篤信宗教,這是因爲,世界各民族在原始時代社會生活,都要依靠宗教的需要和利益才能建立起來,才能不斷維持下去,宗教是一切典章制度的起源。人要有某種信仰作爲自己的指南。當然信仰是可以改變的,因爲文明在不斷的發展,哲學與科學的地位不斷上昇。而維柯雖然篤信宗教,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詩性智慧」上面,但他不是一個有神論者。

因爲維柯在書中冩到,神是原始酋長們憑着以己度物的詩性智慧幻想出來的,這些酋長把他們自己身上的那種野蠻特性進行轉化,把它們放到了他們信仰的神的身上,而這樣描述天神的形象,算是一種褻瀆,一個有神論者不會這樣褻瀆自己信奉的天神。…

Continue

Added by 比雷艾弗斯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舒也·本體論的價值之維 3

Ontology的提出,雖然可能受到了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響,但它實際上和古代希臘的有關?ν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在克里斯蒂安·沃爾夫那里Ontology和宇宙論、理性靈魂學和自然神學並屬于形而上學,它還帶有古希臘哲學的一些影迹,但它基本可以確定是一個思辨哲學的範疇, 主要是一種探討抽象之“?ν”的玄學。到了現代哲學那里,如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Ontology已經更多地接近“存在論”的含義。應該說,如果古希臘的“所是之爲所是”或“存在之爲存在”(το ?ν η ?ν)的學說尚兼有“是論”和“存在論”兩者共同的含義的話,近代以來提出的…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吳赤鋒·回望馬口:尋覓南洋客走過的足跡 1

歲末時節,我與茂名的幾位友人一道,應馬來西亞有關華人團體之邀,前往馬來西亞訪問。

流逝的時光拉近了時空的距離。當年的南洋客需要耗時二十來天,風塵僕僕長途跋涉漂洋過海九死一生才能抵達的南洋,我們乘坐南方航空公司舒適的班機,僅用了不到四個小時,就從廣州飛抵了吉隆坡。

孰料吉隆坡國際機場就像個迷宮,我們下飛機後穿行在幾個大廳到處尋找托運的行李,沒想到領取行李卻要坐上輕軌去到幾公里外的另一處建築群里。當我們終於取到行李走出機場時,迎候我們的主人已在夜幕中靜靜佇立了兩個多小時。…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桑子·家書No.16

穿過黃昏的光

一樣的景致,一樣的生命

白天的喧囂漸漸停息

我的中國

也靜靜地睡了

一片片田畦,綠着的草原

漸漸高起的樓房

當黃昏昇起那輪明淨的月

星星緩緩地流過水面…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王二冬·等待的守島人

在湄洲島,石莆田是唯一的快遞員

乘船出海,登島配送,是他每天的工作

大多數快遞員奔波在路上

他絶大多數時間卻在等待

排隊等待出港,排隊等待上岸

當他帶着百餘件貨物站在島上

他就是燈塔,跨越山河的包裹召喚出海的人回家

海風溼潤,浪花拍打着浪花,訂單催促着訂單…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6:30am — No Comments

封宗信·認知詩學:認知轉向下的後經典「文學學」(8)

許多研究成果都稱作「詩學」,有特指的詩學(the poetics),有具體的詩學(a poetics),也有泛指的詩學。研究什麽,就是「……之詩學」(poetics of …)。那麽「認知詩學」是「什麽之認知詩學」?(cognitive poetics of what?)既然它以文學為研究對象,那麽與「認知文學研究」有沒有區別?在術語上是否可以互換?霍根(Hogan, 2014)拓寬了我們理解《尤利西斯》的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在理論上對敘事的理解,包括小說中人的思維和情感。他在標題中用了「認知之詩學」(poetics of cognition),把「認知」作為「詩學」的研究對象,與認知科學家、心智哲學家、心理科學家從文學中研究心智和情感有什麽區別?霍根(2004)把「認知」與「文化」兩個視角並列起來研究文學傳統和殖民主義,對認知詩學有什麽啟示?認知與其他視角相結合的研究以及在認知轉向下的其他藝術和文化研究理論,是否也屬於認知詩學?…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周穎·淺談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下

由於認識到詩必須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顯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作品必須是有機整體,從這個觀點出發,他認爲無論是史詩還是悲劇,都應以動作或情節爲綱,而不應以人物性格爲綱,“因爲悲劇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福;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摹仿人的品質,而在於摹仿某個行動”。

對於這一觀點,我很是讚同的。從閱讀者的角度來看,情節是作品中最直觀也是最淺顯的部分,更是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從冩作者的角度而言,情節是作品其他相關部分的基礎——人物的刻畫、作品內涵的傳達的基礎,悲劇藝術的六個成分中,形象、性格與思想都是通過情節表現出來的,而言詞與歌曲則更是爲推動情節服務的。情節是作品的骨架與脈絡,情節的發展與變化才使作品有了生命力,於是將藝術與真實融爲了一體。如果情節處理不當,那麼便不能引起人們的憐憫與恐懼,悲劇的情感亦無法得到宣洩和陶冶,悲劇也便不能稱之爲悲劇了。…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楊克的詩·夏時製

火車提前開走

少女提前成熟

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蠟燭

提前吹滅

精心策劃的謀殺案

白刀子提前進去

紅刀子提前出來

只是孵房的小雞拒絶出殼

只是入夜時分…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俞步松 ·職教哲學:做強高等職業素質教育 3

其三要處理好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特性與共性的關係。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與本科相比,兩者之間的共性是必然的,但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必須要採用或創新適合自身特性的高職模式。高職教育比較於本科的差異主要集中在教學主體、培養目標、學制、師資等方面,因此當前適合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模式仍在專業以及實踐教學中滲透、融人人文、科學精神等方面。這種模式涉及面廣,町以更大範圍地調動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參與度。而學生在教師啟發下,在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人文、科學精神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從而有利於克服文化素質教育遊離於專業教育主業之外的形式主義弊端。…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愛經》第三卷·愛情的良方 3

就是到今日她們仍舊不懂得,可是那庫帶拉的女神命我把我的課程去教女子。



她現身在我面前對我說:“那些不幸的女子有什麼得罪了你嗎?你將她們那些沒有抵抗力的隊伍,投到武裝得很好的男子們那兒去。



那些男子,你已為他們著了兩卷書,已把他們的愛術教得精通了;女性自然也輪到一受你的功課了。



那起初貶罵那生在忒拉泊奈的妻子的人,隨後在一篇更幸福的詩中歌頌她了。假如我認識曾經愛過女人們的你,請你不要叫她們吃虧吧。這個服務的報償,你一生之中都可以要求的。”…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鍾振振·中華:詩性民族 上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華民族是詩性的民族,是有詩意的民族。傳統詩歌(廣義的詩歌包括詞在內)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

詩是什麼?詩是一種表達方式。説得通俗一點,就是“説話”。你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有喜怒哀樂,願意與他人交流,願意與他人分享,就要“説話”;或者,你有意見、建議與訴求,也要“説話”。不同的是,普通的“説話”,我説,你聽;我説清楚了,你聽明白了,“説話”的任務就完成了。而詩,則是用更凝煉、更審美、更優雅、更睿智、更有技術含量,從而也更高級的語言或方式來“説話”。能用詩來“説話”的民族,一定是更文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修養和文化品位的民族。…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黄磊·本體論是什麽?上

一、本體論是什麽?

本體論(ontology)就是研究being的學問。being在中文語境中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譯法,一爲“是”,二爲“存在”。

就詞源學而言,ontology的語義以onto(系詞)這一古希臘詞根爲核心,加上logy(學科)詞尾而構成,那麽ontology直譯應爲一種研究系詞的學問,如此,我認爲將being譯爲“是”更合適。…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朱光亞 郭翠翠·共通感:認知、實踐與審美 1

共通感概念依據于教化概念之普遍必然性意義,因此不可避免的與普遍必然性相關。共通感概念可以溯源到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兩種意義上使用共通感,理論智慧上的共通感是其認知意義,實踐智慧上的共通感是其實踐意義。共通感的認知意義追求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但受到懷疑主義的反駁以後,通過常識哲學的轉向,經維柯走向了其實踐意義。在康德哲學中,共通感是一個橋梁,是其連接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介,康德通過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導出了共同感的審美意義,審美共通感既具有認知意義上純粹理性的基礎,又具有實踐意義上人文科學的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康德的共通感中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共通感的影子。

1. 引言

中國哲學中常常用“共通感”一詞翻譯德語詞 Gemeinsinn,這一詞在英文中的對應詞是 common…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張 傑·懷揣手藝的人:工業何以成詩?上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樣貌。作爲文學皇冠上的明珠,詩歌尤其如此。作爲時代轉型的一部分,工業轉型必然影響到行業從業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必然影響到每一個創作者的心態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傳統工業到新工業以及後工業,越來越多的新的時代經驗迎面來到詩人面前。那麼,詩人該如何有效地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回應、處理、轉化和提昇時代經驗,進而傳達出新鮮的文學經驗?在詩歌評論家、《詩刊》副主編霍俊明看來,這是“每一個詩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和詩學命題”。

2023年…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舒也·本體論的價值之維 2

關于本體論的稱謂,還有另外一個被誤釋的Ontology。Ontology一詞, 德語爲Ontologie, 系希臘語詞根?ντο?(?ν之複數形式,即Beings, 意爲“存在”、“存在者”、“在者”或“是者”)與λ?γο?(即Logos,意爲“語詞”“學問”“道理”“論證”)之結合,意爲關于“實是之所爲實是”或“存在之爲存在”(Being as Being)的學問,是思辨形而上學的一個範疇。

據何塞·F·摩拉(Jose Ferrater Mora)在《論“存在論”的早期歷史》(On the Early History of “Ontology”)考證,德意志經院哲學家郭克蘭紐(Rudolphus Goclenius)最早在一哲學辭典(Lexicon philosophicum,…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楊克的詩·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

廠房的腳趾縫

矮腳稻

拼命抱住最後一些土

它的根錨

疲憊地張着

憤怒的手 想從泥水裡

摳出鳥聲和蟲叫

從一片亮汪汪的陽光裡

我看見禾葉…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