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已經寫好的是文字,已經印刷的是書籍;不是詩。詩,讀者還未讀過,就不算真正完成
北島的《歲末》一詩,兩節,十一句。我唸了頭一節,下樓到飯廳泡杯茶。客廳的電視正播著《超級星期天》,主持人一面說著笑話,一面繼續他的尋人任務。捧茶上樓,我想我也有一項任務;北島的《歲末》前六句,正在尋找後五句。詩還未完成。…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2,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全球化動能
在出現挑戰、發現對策的過程裡,城市深陷影響其生活的變革旋風中。因此,若要找出明日,而非昨日世界的對策,我們就必須重新檢視城市、再思考優先順序,並了解城市趨勢的本質,還有它們的矛盾與抵觸。南北半球城市的問題在類型和程度上的差異,然而就算是這些差異,也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而其中的對策往往有相同的原則,例如:
●在執行對策時,需要讓那些受問題影響的人參與其中。
●提供解決問題的環境,讓決策者和受影響者有機會開放心胸學習。
●提出在文化、經濟、社會、環保上都能永續的解決對策。…
Added by CERI on October 12, 2015 at 4:21pm — No Comments
在現今的時代,許許多多的文字被收存在計算機、手機短信以及電視畫面中,它們正處於從“被書寫者”到“被觀看者”的變化過程之中。雖然如此,文字從遠古以來即是被書寫、被印刻的記述符號,它們曾是借著“身體律動”所產生的符號。漢字雖然被稱為象形文字,但思考它的形成過程,會發現其造型背景潛藏著自然風景的反映、動物姿 態的記錄,以及人類的各種姿態等所謂身體行為的表現,它們將活力注入文字。書寫者面對大自然將身心全然敞開,捕捉到了潛藏於自然之中不可視的騷音。最終造就了文字造型的結晶。…
Added by Sena Wang on October 12, 2015 at 9:30am — No Comments
阿佩爾的思考,較早是集中在知識的問題﹝哲學的、解放性社會科學的﹞上,能和哈伯馬斯批判理論的開展相互配合,但隨後就逐漸轉向普遍道德意識與道德立基的課題之上;且阿佩爾也因此從哈伯馬斯的身影旁獨立出來,展現他自己的哲學特色。八十年代前期阿佩爾主持一連串由電台廣播播出的倫理學與實踐哲學的哲學討論節目,不僅參與者眾多,影響力更是非常廣闊;其間的演講、論文、研讀討論材料和現場哲學家、學者及聽眾學員間的對談答問,前後共出版四冊文集,皆由阿佩爾主編。xix 這一系列活動令阿佩爾在德國學界贏得很高讚譽,…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2, 2015 at 9:00am — No Comments
形而上學往往僅被視為與辯證法對峙的思維方法,但是,它主要意指研究超感覺經驗對象和一切事物原因的最高知識原理。隨著人類社會生活和知識的分化,經驗科學的成就已經使一切成為技術對象并且在專門化領域中被把握。普遍知識、一切知識的基礎原理、解釋每一個事物最終根源、最高目的的第一哲學日漸被批判,形而上學正在被看成神話受到瓦解。不過今天在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中遭遇到唯經濟、唯技術主義之處,我們也往往聽到形而上學的召喚,聽到把經驗和形而上學整合的言說。人離不開生存物質需要,但并不能徹底、總體地以技術和經濟規范,當然也不能完全以抽象道德規范。所以,這言說和召喚不是要在生活中強調一種外在抽象原理,而是讓思辯形而上學和實證形而上學掩蓋的讓它們疑惑的問題顯露出來。形而上學終結意味著它的理論形式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以終結自己的方式又復活了自己的問題,也意味著可能性問題不能建立在思想是事物的本質這條原則上的邊界意識。絕對意識、終極實體、理性自由意志的至善失去了神圣性。…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2, 2015 at 8:54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1, 2015 at 11:11pm — No Comments
我最初接觸到大批量的北方人是在北京求學時期,不管是何省的北方人,他們
有一個優勢是我等南方佬望塵莫及的,那就是說話的優勢,即使是來自東北腹地的
同學,只要輕輕把舌頭一卷,再把行腔輕輕一扳,說出來的就是大差不差的普通話,
而我們幾個來自南方的同學,即使你努力地把舌頭搞得痙攣了,也不一定能說出普
通話來,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讓我感到深深的苦惱。
有一次寒假後返校,我把從家裏帶來的桔子拿出來給大家品嘗,一個同學臉上…
Added by Priyatamā on October 11, 2015 at 9:32pm — No Comments
超山的梅花
凡到杭州來遊的人,因為交通的便利和時間的經濟的關系,總只在西湖一帶登山望水,漫遊兩三日,便買些土產,如竹籃紙傘之類,匆匆回去;以為雅興已盡,塵土已經滌去,杭州的山水佳處,都曾享受過了。所以古往今來,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或西湖十景,蘇小嶽王;而離杭城三五十裏稍東偏北的一帶山水,現在簡直是很少有人去玩,並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樣子。…
Continue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October 11, 2015 at 7:34pm — No Comments
第九章·2006年10月1日新潟縣村上市·至少是跑到了最後
記得好像是十六歲的時候,算計好了家裏人都不在,我站在家裏的大鏡子前赤身裸體,仔仔細細地打量自己的軀體,將身體上自以為不及常人的部位一一列出,比方說眉毛稍稍偏濃呀,指甲的形狀難看呀,諸如此類。我記得總共列到了二十七項。這時,我感到膩了,於是中止了檢視,還想,僅僅是查一查軀體上肉眼可及的各個部位,就發現這麼多劣於常人的地方,倘如再涉及其他領域,比如說人格呀頭腦呀運動能力呀,那可要沒完沒了。
諸位恐怕熟知,十六歲是一個讓人極不省心的年齡:會一一在意瑣細的小事,對自己的位置又無力客觀地把握;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便莫名地揚揚自得,也容易產生自卑感。…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11, 2015 at 7:30pm — No Comments
吃茶是一個好題目,我想寫一篇文章來看。平常寫文章,總是先有了意思,心裏組織起來,先寫些什麼,後寫什麼,腹稿粗定,隨後就照著寫來,寫好之後再加,一題目,或標舉大旨,如《逍遙遊》,或只揀文章起頭兩個字,如“馬蹄秋水”,都有。有些特別是近代的文人,是有定了題目再做,英國有一個姓密棱的人便是如此,印刷所來拿稿子,想不出題目,便翻開字典來找,碰到金魚就寫一篇金魚。這辦法似乎也有意思,但那是專寫隨筆的文人,自有他一套本事,假如別人妄想學步,那不免畫虎類狗,有如秀才之做賦得的試帖詩了。我寫這一篇小文,卻是預先想好了意思,隨後再寫它下來,還是正統的寫法,不過自為覺得這題目頗好,所以跑了一點野馬,當作一個引子罷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1, 2015 at 7:30pm — No Comments
美國人也像日本人一樣,只不過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全力以赴、全心應戰。美國人時刻保持充沛的精力,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別人挑起這場戰爭,攻擊我們,我們一定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所以美國的發言人談及珍珠港、巴丹半島的潰敗時,考慮安撫大眾的情緒時,會說:"這是敵人的肆意挑釁,我們要以牙還牙。"而決不會說:"這些都是我們早就料到的。"日本人則寧願生活在凡事都有預先安排的狀態之中,他們覺得未曾料到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威脅。…
Added by Bleach on October 11, 2015 at 7:26pm — No Comments
親愛的,但願我們是浪尖上一雙白鳥!
流星尚未隕逝,我們已厭倦了它的閃耀;
天邊低懸,晨光裏那顆藍星的幽光
喚醒了你我心中,一縷不死的憂傷。
露濕的百合、玫瑰夢裏逸出一絲困倦;
呵,親愛的,可別夢那流星的閃耀,
也別夢那藍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1, 2015 at 7:22pm — No Comments
史料以求真為尚
昔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言:「歷史會說我的好話,因為我打算寫歷史[1]。」此語一方面表露其創造歷史的氣魄,一方面也道出的歷史的窘境。邱吉爾本身亦為歷史家,經他一語,使人不竟要問:「歷史豈非勝利者所寫?」誠然,歷史家在史觀與史料的選擇上皆與時脈相繫,所處的時代有異,所撰之歷史亦會不同,無怪乎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有歷史僅為「當代史( contemporary history)」之感。近來更有歷史為相對主義(historical relativism)之聲,以為絕對真相既逝難復,歷史僅為所知之史(knowledge of…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October 11, 2015 at 7:16pm — No Comments
獻給納斯托爾·伊巴拉
死去的神學家
天使們向我通報說,梅蘭希頓死後,另外一個世界為他安排了一所幻覺上同他在世時一模一樣的房屋。(幾乎所有初到天國的人都遇到同樣情況,因而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死。)家具也是一樣的:桌子、有抽屜的寫字臺、書櫃。梅蘭希頓在那住所醒來時,仿佛並不是一具屍體,而和生前一樣繼續寫作,寫了幾天為信仰辯護的文章。他和往常一樣,文章中只字不提慈悲。天使們註意到他的疏漏,便派人去責問他。梅蘭希頓說:"我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靈魂可以不要慈悲,單有信仰就足以進入天國。"他說這些話時態度高傲,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自己所處的地方還不是天國。天使們聽了這番話便離開了他。…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October 11, 2015 at 7:09pm — No Comments
在美國腹地,曾經有這樣一個地方,所有的生命都和諧共存。這裏有一座繁華的城市,城市的周圍是興旺的農場。走進農場,給人一種步入人間仙境之感。這裏樹種繁多,蔥籠茂密;奇山異石,雄奇美麗;流泉飛瀑,蔚為壯觀。樹林中百鳥爭鳴,時有狐貍、野鹿等野生動物出沒,它們有的奔騰嬉戲,有的仰天啼叫,好不暢快、愜意。這裏,四季風光迷人,美不勝收。春天,遍地鮮花,鶯歌燕舞;夏天,綠樹成蔭,水流潺潺;秋天,滿山紅葉,層林疊翠;冬天,山清水秀,臘梅爭芳。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神奇與嫵媚,過著平靜安詳幸福的日子。…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11, 2015 at 6:30pm — No Comments
科學並不是那麼客觀,往往包含了主觀的判斷。在各種需要判斷的過程,個人知識就產生了巨大的幫助,這些知識是來自於日常間的累積,從各種動作、觀察、體會中學習而來一套個人經驗是的認識內涵而成為知識產生的依據。
科學的困境…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2pm — No Comments
亞洲城市需要新的永續經營策略與行動,因為亞洲城市這十來年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發展,而它面對的問題與西方城市所遭遇的發展問題卻無法相提並論。
亞洲諸多興起中的都市現在因為經濟發展,城市原有的硬體如交通、衛生設備、公共場所安全等需要新的評量準則,而都市原有的紋理,如對社區的情感、老社區的價值觀等受到新移民挑戰,產生許多衝突。有鑑於此,很多亞洲大城紛紛提出巨大的城市規畫(mega vision)與新理想,來成就其經濟開發的終極標的。像是港澳與珠江三角的區域經濟、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橫濱的「創造型都市」、光州的「亞洲文化樞紐」(The Hub City of Asian Culture)計畫。除此之外,尚有新加坡創意城市的規畫,以及印度作為全世界後勤服務中心的概念。但這些都是官方一廂情願的夢想。…
ContinueAdded by CERI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1pm — No Comments
雅克·朗西埃是誰?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巴黎第八大學政治和美學教授,歐洲研究生院哲學教授。在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創立的國際哲學研討會裏主持美學講座,並曾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法國共產黨黨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1990)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1965,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中譯本)(見圖)。
朗西埃的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西方當代美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作品跨越了諸多領域,並一直抵抗任何對他思想的範疇化:從勞工和思想史延伸到美學,從民主到文學,從政治學到電影。…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0pm — No Comments
衣服泡在水裏
衣服泡在水裏
像我最要好的一位朋友
昨天剛和我一起吃飯一起散步甚至
一起跳舞一起睡覺
今天 突然溺水而死
我看著洗衣粉投進去
水一下子變得骯髒
我不相信死亡竟是如此不乾不凈…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0pm — No Comments
有三種情感,單純而強烈,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些感情如陣陣巨風,挾卷著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東飄西蕩,飛越苦悶的汪洋大海,直抵絕望的邊緣。
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其它一切;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 身歷那種可怕孤寂的人的戰栗意識,會穿過世界的邊緣,直望入冰冷死寂的無底深淵;最後,置身於愛的結合,我在一個神秘縮影中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 堂。這正是我所追尋的,盡管它對於人類的生活或許太過美好,卻是我的最終發現。
我也以同樣的熱情追求知識。我渴望理解人類的心靈,渴望知道星辰為何閃耀,我還試圖領略畢達哥拉斯關於哪些數字在變遷之上保持著永恒的智慧。在這一方面,我取得了一點成果,但並不算多。…
Continue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October 10, 2015 at 10:3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