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科學並不是那麼客觀,往往包含了主觀的判斷。在各種需要判斷的過程,個人知識就產生了巨大的幫助,這些知識是來自於日常間的累積,從各種動作、觀察、體會中學習而來一套個人經驗是的認識內涵而成為知識產生的依據。
科學的困境
開頭點出了當今科學的困境,尤其針對了有關人的知識探索,例如「實證主義著手消滅一切形上知識成立的可能」、「行為主義的發展後來走向操縱控制學之途,要把一切人類思想解釋為機器的運作」、「佛洛依德革命也開始了,把人的道德原則化減為只是慾望的合理化」,可以說許多主義與看法都想將人去道德化、道德中立化,第二章便從道德的問題開始討論關於知識被殘害困境,「我們機械性的方法已經把我們在學術裡所追求的事和這些道德問題分開,使學術追求的事物僅止於「學術」而已」,這即是作者大聲吶喊想引起大家目光的一句話。可以說近代科學就是產生這樣謬論的源頭,為了追求理想化,亦或是化約主義,「我們把人化簡為一具沒有之覺得自動機械,或者化簡成一團欲求」,這麼作有助於「科學化」的探討人與知識,但「科學都否認我們有可能承擔個人責任,因為如此,科學才這麼容易被乞靈去支持集權暴力,因為如此科學才成為今天種種危險謬誤的最大源頭」,也因此「他們否認人類是有意識的」,「他們覺得不能不否認意識,因為意識無法用科學來解釋」。
對科學作批判
科學無法處理善惡、道德或不道德、公正或不公正,於是「科學一日仍是知識的理想、超然一日仍是科學的理想,倫理就一日難保不被懷疑論的懷疑完全毀滅」,科學的出現使得價值被打上懷疑,人是否可以有價值,這樣研究能稱為科學嗎?於是要是「我們沒辦法擺脫科學眼光的一切毒瘤,而不連帶拋棄科學眼光在心靈上或者物質上仍然能給我們好處嗎?」為了擺脫科學的鬼魅,我們可以從整頓我們對科學知識的看法著手,這就是,「讓我們把塑造知識時我們自身必然貢獻到裡面去的部份併入我們對知識的觀念」,作者的意思在說明所謂科學的形成還有個人為的觀念在掌控,不能摒除這些個人的價值與獨特的看法而只稱某些步驟為科學,其實從一開始的發想便是科學,從怎麼思考問題怎麼想像問題開始就是科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人的價值判斷就參入其中。所以作者要做的事「對精準科學作個批判,以便十分通盤地,以一種個人知識的概念代替時下流行的超然的觀察的理想」。
科學中的個人判斷
接下來作者便舉例說明了科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個人判斷,「知識的取得,甚至於「科學的知識」的取得,一步步都需要個人的、默會的估計和評價」,例如在學習開刀的過程,醫生不是光光讀懂教科書上的說明就會開刀,他要到現場實作,通過各種感官的運用與結合從實作過程感受與修正他的技術,而他當在修正時就用上了個人的判斷,一方面對照書本上的說詞,一方面與現場感受相對應,兩者來回的過程透過個人判斷來使技術精進,「在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絕對不可能把個人判斷當做邊際因素而加以等閒不顧」,這就是知識的來源,一個關於一生的可人開刀知識,「經由實際經驗而得的技術,所以,他在職業上的優異乃是寓於一套博大的個人知識」。
所以在各種需要判斷的過程,個人知識就產生了巨大的幫助,這些知識是來自於日常間的累積,從各種動作、觀察、體會中學習而來一套個人經驗是的認識內涵,而科技的進步會打開我們的視野與感官,用李澤厚的說法辨識工藝本體會影響心理本體,「每個操作、活動都是特殊的、具體的;這種普遍性的形態卻是通過對眾多特殊操作的肢體運作的感受中,人們概括地掌握普遍地應用對於對象世界不斷取得成功才獲得的。從外在能力說:這是人類由使用-製造工具所獲得而擁有的技藝,即“度”的工具-社會本體力量的延伸和擴展;從內在心理說,這是構成人性能力的心理-情感本體力量的誕生和擴大,這便是人的“自由”的開始。」(哲學綱要p.173)
兩位哲學家不約而同的舉出了關於知識獲得過程的體驗都來自於「操作」,也就是行動中認識,Polanyi註重知識層面,李澤厚用更大的視角來看人類生存,但相同的是兩人都異口同聲的認為是在實踐中產生了認識,而Polanyi強調了這認識是科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olanyi凸出了「科學知識」的獲取,李澤厚凸出了人類總體在「認識如何可能」並進一步將此問題擴大到「人類如何可能的問題上」。
Polanyi是透過對科學的演進歷程來論說個人知識的產生與影響,但李澤厚更溯本還原的思考了人類從無到有的認識是如何產生,李澤厚抓緊了人類使用-製造工具這一徹底的來源,說明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會用工具製造工具,並能將此成果延續給下一代,也是在使用工具製造工具的過程產生了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唯有使用工具利用工具才可能使活動的肢體和肢體器官的活動作用適應大量的多樣的因果關係的動作,現實世界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屬性和因果關係通過這種多方面的大量使用工具的活動動作日益被揭示出來。使用工具的活動使工具這些本來與主體無關的自然物展示和發揮出它們的某些自然屬性和效能來引起活動對象的某種改變,從而,各種各樣的自然物(首先是作為工具使用的那些自然物)的許多屬性-幾何的(形狀、面積、體積等)、物理的(重量、硬度、銳利度等)、化學的(可然與否)屬性就開始作為某種因果鏈中的環節而被客觀地使用著、利用著、選擇著;這樣,經歷了種種嘗試錯誤的漫長時期以後,在使用工具的勞動實踐中,畢竟產生、保存、積累和鞏固了一定量的和規律性的使用工具的活動動作,即主動選擇和利用客觀規律(因果關係)的動作。這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果關係出現在、保存在這種勞動實踐之中,這即是實踐中的理性。這種理性不再僅僅是狹隘既定的生物肢體活動中的規律性,而是以後天習得使用工具的活動操作作為中介展開來的、有著發展的無限可能的整個自然界的規律和因果性,實踐正是以這種客觀世界本身的無限理性作用於客觀自然,從而使它服從於自己,為自己我支配和改造。在這裡,主體-客體有了真正的意義...」(中國哲學如何登場p.33)。
從兩人的論述來探討,科學最早的形式便是在使用-製造工具中產生,若是這麼說,科學的起源便不是什麼超脫於人,反過來說它是依附於人,是依附於人在操作中的「個人判斷」而形成積累而成的知識,這才是知識的起源,後來「科學的知識」為了某些利益與方便,製造了一套無價值、假裝無人為立場的說法來當成設定誤倒大眾,現在就於東西方哲學家的說明就一目了然科學是怎麼一回事了。當然兩人的目的不同,一個是專心於疏理知識的系統,一個關註人類的認識,但卻相當有默契的都說到了人類對於知識的產生是如何獲取,Polanyi從西方知識發展的脈絡展開,李澤厚更勝一籌從人類總體視角論證,兩人的抒寫比較起來,李澤厚的文本簡單易懂有文採更是有原創性,非常難得一位東方思想佳能有如此成就,遠遠超過不少西方哲人。(收藏自“Ipsy生命敘說” 網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