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渔民的渔船(陈英/图)
阴雨连绵的冬季,总会激发人们对于阳光海滩的热望。法国政府为了和位于加勒比海的遥远的海外省保持密切联系,从巴黎到诸岛屿的航班很频繁,经常半小时就有一趟。虽然路途遥远,需要坐9个小时左右的飞机,但也能摆脱眼下的处境,抵达真正的“别处”,从严冬进入炎热的夏季。2023年2月初,在从巴黎去马提尼克的飞机上,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咳嗽,这勾起了我对病毒的余悸,也急切盼望着在热带海洋里沐浴身心。…
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的解構,主要目的是解構“一切社會等級制和暴戾統治”。對邏各斯中心主義,語音中心主義及一切傳統文本等的解構,是他採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使其崩塌並邊緣化。他建構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無原則的原則,爲詩學等的自由遊戲創造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是一個流浪的哲學家”,這是雅克·德里達富於幽默感的自畫像。德里達之所以稱自己是一位流浪的哲學家,是因爲他自己選定的解構主義詩性哲學和哲性詩學決定的。一方面他要讓自己的詩性哲學和哲性詩學永遠處於開放性狀態之中,他就不得不讓自己流浪,另一方面他更希望自己的思想永遠處於流動的自由創造的播撒之中,他也就不得不讓自己流浪。…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28,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生命被認為是在早期的 RNA 世界中出現的。那時 RNA 鏈展示出了達爾文所構想的自然選擇運作的基本條件: 遺傳、變異、和對有限資源的競爭。RNA 復制器 RNA Replicators的固有的適應能力(亦即RNA的平均增長率,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由核酸序列決定的)和可用資源的函數。 其中三種主要的適應能力可能是: (1)具有中等保真度的復制能力(同時具有遺傳和變異的能力); (2)避免衰變的能力; (3)獲取和加工資源的能力。這些能力最初是由 RNA…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ugust 28,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這種絕對價值和神聖價值的實現不在別處,就存在於我們這個短暫的、有限的人生之中,存在於一朵花、一葉草、一片動人無際的風景之中,存在於有情的眾生之中,存在於對於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的超越之中,存在於自我心靈的解放之中。歷史上許多大科學家、大哲學家、大藝術家都堅持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人生的終極價值,追求美的神聖性。
科學家追求美的神聖性,楊振寧先生講得最好。楊振寧先生說,研究物理學的人從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等這些「造物者的詩篇」中可以獲得一種美感,一種莊嚴感,一種神聖感,一種初窺宇宙奧秘的畏懼感,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哥特式教堂想要體現的那種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最終極的美…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ugust 28,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上一篇:奥修·死人的回答(5)
如果他再次鼓足勇氣,如果他忘了20個世紀以前所發生的:你們是怎樣將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你們是怎樣侮辱他的,你們是怎樣的粗魯,如果他忘記了,再次到來,敲響猶太人的門——他們再次等待著——他們會再次拒絕他。
他們能夠接受具有超常頭腦的普通人,但是他們無法接受超常存在狀態的人,因為要看見那種存在,你必須蛻變你自己。像你這個樣子是無法看見的,像你這個樣子,無法領悟耶穌。…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ugust 28,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們也許可以承認,按照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欲望,電腦人不會產生這樣的東西。那我們能不能重新定義欲望?我們不可能單單重新定義欲望,為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感知、感情、理解、理想、精神,一句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人。
我並不是在主張有一種亙古不變的人性。今人的人性不是一萬年前智人的人性。在那時的智人看來,今人的人性已經面目全非。不過,人性的改變和技術造就的改變不是同種類型的改變——人性的改變不是設計出來的。(歷史上不止一次有政治家和思想家企圖通過設計來改變人性,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簡單說,人性的改變坐落在人性的連續性之中,這樣的改變我們稱作生長。對這種連續性的變化,調整定義是有意義的,但對人工智能,幹嗎非要用它來重新定義人呢?…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28,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猜川普的案例與萊布尼茲《神義論(Theodicy)》中的塞克斯塔斯(Sextus Tarquinius)有些類似,大家都知道塞克斯塔斯背信棄義、強姦了盧克利希亞(Lucretia),最終繼承了旁落的王位。這兩個例子太相似了。
與《神義論》的巨大分別在於,我們不再有神:在民主中,決定不是神性的,而是單子宇宙的自我組織。每個單子從自己合適的角度來表達宇宙,在自己的想像中構造合適的可能世界。網絡化在這里的意思就是無限的多樣性自我組織的過程,而投票最終決定了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ugust 28,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聖約翰・佩斯(Saint-John Perse, 1887-1975)的作品中有一宇宙的美學(一「宇宙的表述」),我們現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它。這就是混沌-世界的美學。
混沌-世界的美學是對此規範的熾熱描繪以及拒斥。
混沌並不代表規範的闕如,它只是不構成一個目標(une fin),亦不掌理著任何方法(une méthode)。
混沌-世界不是融合…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28,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後記:每個人的湧現
當我們向自己、同事和廣大公眾介紹湧現時,我想向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兩項挑戰,這些挑戰與它作為世界科學教育領導者的潛在角色有關。
首先,考慮到湧現作為科學統一範式的重要性,聖塔菲研究所可否向世界不同年齡的學習者傳播關於湧現的信息?
例如,我們可否創建一個在線課程,向中學生介紹如何通過研究湧現行為來學習科學,並幫助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形成一種基於湧現的視角?可否從我們的中學項目開始,在現有教育中增加對湧現行為的關注,並將這種視角注入聖塔菲研究所標誌性的暑期學校中?…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28, 2023 at 6:52pm — No Comments
像這對大雁如此「摯而有別」的「恩愛」關係,恐怕只有在描寫生死戀的愛情悲劇中看到。在現代猶如脫鞋換襪似的婚變世相中,我們自認為創造了文明與道德的人類,或許多少會從這對大雁的身上深切地感悟到「摯而有別」的真諦,恍然警覺到「戀(亂)愛自由」的誤區,這或許會使德性廢弛的人類深感汗顏。孔子倡博文,重道德。由他親自整理過的《詩經》,將《關雎》置於首篇,不僅是因為詩美樂美,而且是因為情真意切,具有審美和道德範導作用。…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August 28, 2023 at 6:52pm — No Comments
懷舊已與消費文化同流合汙了,這還何談抵抗消費文化的內在邏輯———遺忘?相反它披著「審美」的外紗可能進一步加速了人的忘卻,療救人的心靈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此時,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詰問:「當精神離開了思想的天空,當浪費成了裝飾現實欲望的一份點綴,『懷舊』是否真的能起到療救生活的作用呢?」① 可見,在消費文化語境中,遺忘已不可阻擋。但我們也應看到問題的另外一方面;一個人即使只關注當下,仍然應有記憶存在,因為遺忘與記憶是相互依存的,既然遺忘了什麼,也就會記住什麼,所以進一步探究當下語境中記憶的內容就是下一步研究的任務所在。
三「我邊緣故我在」:「集體記憶」…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28,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我們年輕時候讀歐洲思想史、觀念史,讀到巴黎的沙龍文化,歐洲各國的沙龍,好生羨慕,人家文化發達,都說跟這些沙龍有關。後來,我們自己也試著辦沙龍,可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怎麽辦都像吵架會,不像沙龍。翁菱女士風雅寬容,她主辦的玉河夜話是名副其實的沙龍。
今天的主題是人工智能。這個題目,我沒做過研究,但翁菱指定我發言,我就說說我的零零星星的思考,拋磚引玉吧。
最近這些年,最火熱的技術好像是兩種:生物工程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這兩大門類的技術都很了得,不僅將大規模改變世界的面貌,而且將改變人自身。我常說,這是兩面夾擊,人工智能要把機器變得越來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27,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2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人類無法拒絕技術,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技術能幫到我們。但是,我們要考慮時間問題,因為技術是不斷加速的,在我們使用技術的過程當中,技術就在不斷叠代。正是由於現代技術進化的速度,才迫使我不得不將技術問題和時間問題組合起來進行考察。在我之前,已有德里達、福柯等哲學家關注技術問題,但他們都沒有進入數字時代,而數字時代對人類的影響,是之前的技術完全不可比擬的。
我們要知道限度在哪里,要將技術往積極的方面去推進。如果將技術完全交由市場掌控,它不會往特別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樣一款軟件,用來做遊戲,可以毀掉孩子;用在課堂上,可以提升教學效果。但轉換使用方法還是表面的,我們要轉變的是技術背後的控制規律。
解放周末:對此,歷史可以提供給我們哪些借鑒?…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25,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當我們説“詩性的”(poésie),而不説“詩歌”(poétique)的時候,我們應當明確:“詩化的”(poématique)。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刺蝟被領回到poiesis的馬戲團或動物園:無事可“做”(poiein),既沒有“純粹詩歌”,也沒有純粹修辭,更沒有純粹語言(reine Sprache),[13]或“真理在作品當中的設置”。…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另一方面,消極地講,當前形形色色“(審)美學”名詞競相出現以至泛濫成災的局面也説明了人們在使用(審)美學或審美概念時的隨意性,如前述“骯髒美學”、“死亡美學”之類。我們固然不能拘泥於傳統美學學科的已有模式,因而相信美學是發展的,“美學研究什麼”也“不可能有公式化或概念化的一成不變的結論”(20),但對於一個嚴肅的(審)美學研究者來説,下面這點當是一個並不算過分的要求:在運用或提出任何一種新的含有“(審)美學”字樣的概念時都應該深入考慮、界定其明確而合理的內涵。或許以此出發,方可使原本已經駁雜因而意含曖昧的(審)美學真正逐漸走向成熟。…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ugust 2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
李老師與我們分享的第三個概念為「不透明性」,這一概念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亦是 Glissant 的重要貢獻。Glissant 以兩種面向詮釋不透明性,(一)、以森林景觀的視角,是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 Glissant…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5, 2023 at 6:10pm — No Comments
岛屿的美会被看到,无论是我们,还是其他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本地渔民的渔船(陈英/图)
阴雨连绵的冬季,总会激发人们对于阳光海滩的热望。法国政府为了和位于加勒比海的遥远的海外省保持密切联系,从巴黎到诸岛屿的航班很频繁,经常半小时就有一趟。虽然路途遥远,需要坐9个小时左右的飞机,但也能摆脱眼下的处境,抵达真正的“别处”,从严冬进入炎热的夏季。2023年2月初,在从巴黎去马提尼克的飞机上,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咳嗽,这勾起了我对病毒的余悸,也急切盼望着在热带海洋里沐浴身心。…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25,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1一1787)探究我們如何擁有關於世界的知識。康德從一個先驗(transcendental)的方式去探索經驗(這意味着這個探詢的方式是用來發現讓經驗發生的可能條件)。他認爲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基於經驗。換言之,只是來源於內心的概念和身體的知覺。因此,康德認爲知識僅僅發生在“經驗的限度”內,認爲所有超出經驗的事物都是不可信的。他因此區分出建立在經驗上的概念(concepts),以及讓這些經驗得以可能但卻沒有相應對像的觀念(ideas)。…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August 25,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後來 Physics Today 雜誌上的一篇書評[7]將這個列表擴展到了通信、經濟和工程領域。阻挫(Frustration)是自旋玻璃中的一個關鍵概念,Peter Wolynes 和他的合作者最近發表了一篇綜述《生物分子中的阻錯》(Frustration in Biomolecules),對這個概念及其許多應用進行了全面的回顧[7]。…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24,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而西方在驅逐游牧(匈奴)的入侵重新建立自己國家的過程中,建立起二元論的文化概念(文明 V.S 野蠻 / 公民 V.S 蠻族),最後他們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最後對世界的人類影響歷史。游牧的精神最後演變為一種民族主義,被內化為西方個人冒險的圭臬。西方征服者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征服者航行,將自己預設為文明的社會,對立面則是野蠻、落後之地,將佔領領土設定為一種正當的合法性,宛如一個帝國建造者的企業,眾多古老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或非洲史詩)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慾望的誘惑。
在關係的詩學上,游牧運動已經從原始的游牧到西方國家的生活定居的方式,演變一個發現和征服的領航旅途,取得新大陸領土。對於征服者西方民族而言,隱含著鞏固壯大自身─「我的根是最強」,並且明確導出為一個價值─…
ContinueAdded by moooi on August 24,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