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岩松:榫卯,何以能撐起廣廈千萬間?上

一榫一卯,看似簡單,卻千變萬化、屹立不倒,是力與美的統一。它蘊含着中國人深邃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作爲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瑰寶,榫卯蘊藏着怎樣的智慧?面對現代科技衝擊,中國在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近日,就此話題“道中華”專訪了京作榫卯藝術館館長劉岩松。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使用傳統建築斗拱榫卯結構,以簡約化的裝飾線條實現傳統建築的當代表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榫卯工藝在中國建築史上源遠流長,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榫卯結構出現在什麼時候?

劉岩松:榫(sǔn)卯(mǎo)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木工技藝,是一種通過在木材的兩端雕刻出凸(“榫”)凹(“卯”)的形狀,然後將它們相互咬合,從而將木材連接在一起的技藝。

從考古發現來看,榫卯結構的實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

在河姆渡遺址的幹闌式建築遺跡中,最有影響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帶榫卯的木構件,這些榫卯構件制作之科學、規模之宏大,爲中國所罕見,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的傑作,考古學家稱之爲7000年前的奇跡。

▲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榫卯木構件,距今約7000年,是中國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榫卯文物。(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河姆渡遺址展示古人運用榫卯木技術建造“幹欄式”建築。(中新社發 劉波 攝)

從文獻檢索來看,宋代以前未見“榫卯”一詞。“榫”字最早可見於宋代丁度《集韻》捲五:“榫,剡木相入。”宋代俞文豹的《吹劍錄外集》最早出現了“榫”與“卯”的詞組:“伊川(程頤)雲,枘(榫頭)鑿(卯眼)者,榫卯也。”

▲邊抹割角榫卯結構。

▲邊抹割角榫卯結構(面邊大於5cm用此結構)。

▲霸王棖(用於紅木家具桌面與腿足常用的榫卯結構)。

由此可知,“榫卯”原本稱爲“枘(ruì)鑿(záo)”,其可見於《史記》《莊子》等典籍。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就有:“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

通過檢索“中國古典數字工程”大數據發現,古人在論述事物之間的關聯道理時,大多用“枘鑿”或“鑿枘”;只有在講到具體建築、家具的制作時會用“榫卯”一詞。

可見,宋代以前“枘鑿”或“鑿枘”是書面語,而“榫卯”只是口語或俗語;後來,“榫卯”才逐漸演變爲書面語。

記者:作爲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瑰寶,榫卯蘊藏着怎樣的智慧呢?

劉岩松:木構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爲常見的形式,因爲它取材更爲容易。

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最顯著的特點是抗震,雖然部件很多,但每個都有獨特的功能,無數個不穩定的部件組成了穩定的系統,這是中國古建築系統性的科學體現。

北京故宮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古建築群。雖然歷史上曾遭遇數百次地震,但仍然保持完好,關鍵在其科學合理的斗栱撐梁榫卯連接結構,能很好的傳導和釋放瞬間多餘的外力,起到良好的抗震作用。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自1420年至今,北京地區發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震200餘次,太和殿均安然無恙。(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建築的柱根並非插入地底下,而是平擺浮擱在柱頂石上。地震作用下,柱根在柱頂石上往複運動,産生摩擦滑移隔震效果。(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道中華 ] 榫卯,何以能撐起廣廈千萬間?日期:2023-04-28;來源:道中華微信公衆號;受訪者簡介:劉岩松,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元盛隆博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2016年創建京作榫卯藝術館並任館長。受邀爲外國政要介紹榫卯文化,多次參與天安門城樓及故宮博物館的家具等修復工作。)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