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宗信·認知詩學:認知轉向下的後經典「文學學」(5)

他(2008: 1-2)重申道,認知詩學是「用認知科學提供的工具進行文學研究的一個跨學科方法」,但「認知科學」涵蓋領域太廣,包括幾乎所有研究人的信息處理的學科,如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人工智能甚至科技哲學。只要與人的知識獲得、組織和使用的心理過程和人的大腦對信息加工的活動研究有關,都是認知科學的內容。

楚爾早期的認知詩學研究僅是探索認知科學能為詩歌研究做出什麽貢獻,試圖揭示詩歌語言與形式如何受到人的信息加工的限制,也試圖揭示批評家的評判話語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的信息加工限制。他的思路不是用文學作品去解釋認知理論,而是用認知理論去闡明文學。其重點在於把普遍的認知過程與以文學為目的的探索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提出適用於大量文學藝術作品的概括性理論,另一方面還要能區分具體的文學作品。認知詩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探索這種結合的可能性及局限性,那麽必然要把認知科學的工具與傳統學科(如文學批評、文學史、語言學、美學)里的許多方法結合起來


1、認知詩學的科學性

始於托多羅夫和熱奈特的新詩學旨在研究文學語篇的特性,並創建一門「詩學的新科學」。認知轉向是新經典詩學與後經典詩學的分水嶺,是詩學進一步走向科學化的里程碑。認知詩學吸收了許多學科領域的科學方法和程序,順應了20 世紀文學批評追求客觀性和可證性的潮流,是當今文學藝術領域最具科學性和發展潛力的一門學科。

文學研究之所以很難成為科學,是因為文學研究領域的最大問題在於基本方法。文學研究到底應該用什麽方法?分歧大於共識。詩學語言研究運用了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理論後取得了重要成果。凡·戴克(van Dijk, 1971)指出,研究文學的語言學家和使用語法理論研究文學的學者,對最佳理論工具的熱情,是有科學依據的。生成語法模式可以用來描寫文學語篇里的句子,但也存在問題,其中一個是,幾乎所有研究都關註句子或不成句的單位描寫以及其中一些文體學細節,而沒有擴展喬姆斯基語法模式下對大於句子的語言結構進行系統描寫。因此,「生成詩學」有名無實,反而發現了反面證據:一些孤立的詩性句子並不能由語法生成。對自然語言的邏輯演繹這條路走不通後,有些學者訴諸於實證方法。雖然實證研究的作用和價值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都得到了認可,但文學有其特殊性。

作家的寫作過程是一種什麽活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在做什麽?文學領域為什麽會有日新月異的潮流?文學文本到底有哪些特質?文學創作和閱讀活動有沒有客觀公認的程序和方法可用?文學研究到底是不是科學?有人認為,文學研究面臨的對象是加工文學文本的心理活動,作家有不同的個性;讀者有不同的風格和個性;從事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者也依靠自己的直覺和主觀感受;研究人員首先是讀者,而讀者身處社會文化語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一過程的主觀性強,分析和判斷有見仁見智之差,許多從事文學研究的人覺得難以把握,因此科學領域里普遍采用的實證方法難以發揮作用。

魯沃西範·皮爾(Louwerse & van Peer, 2009: 424)指出,從事文學研究的傳統學者往往把「難做」與「沒法做」等同起來。研究閱讀過程的心理活動,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測量光速或確定地球的歷史也並非易事。而許多學者在還沒真正做之前就已放棄,因而永遠邁不出第一步。認知詩學則在認知科學視閾下,吸收了許多學科(心理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的方法和內容。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