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作為一個西方哲學研究者,近幾年頗感自己行當的無聊和沈悶。說起來,以追蹤時下西方學術動向為己任、後浪逐前浪、城頭變幻大王旗的那一套國朝西學的固有玩法,雖仍是主流無疑,可要說在智識上有什麽吸引力,卻是騙人。這種不動腦子的翻譯學術的把戲,欺負不識來路的小孩子還可以,要成了引導中國學術的主流,卻是一件著實可悲之事——最近三十年的中國學術,或者已是明證。
不過,事情或許也在轉變之中。與西方哲學界的"山窮水覆"不同,近來的中國哲學界卻是暗流湧動,頗有些"柳暗花明"的氣象。從早幾年的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到"反向格義"問題的提出,已經有轉守為攻的態勢了。如果說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還只是在自我申辯的階段,那麽反向格義的思路就已然是破除迷障、找回自我的大勇姿態。我相信,這個勢頭如果延續下去,假以時日,中國學術界一定能在若幹年後貢獻出卓異的思想來——今年讀到貢華南先生的《味與味道》一書時,我就更加確認這一點了。…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June 12, 2017 at 10:32pm — No Comments
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從哲學角度系統性的運用 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概念的哲學家”([1], p. 6),這是關于共通感之意義的最古老溯源。κοινή αίσθηση 這一詞在漢語語境中經常被翻譯爲共同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人有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分別對應于五種感覺器官,這五種感覺器官之間是不連通的,那麽,人們何以能夠對事物形成一個總體認知呢?答案就在于共同力。亞里士多德說:“兩項分離的感覺各別施展其感應之爲白爲甜,它們于兩者之間差異各都不明;這必須待之一個單體,乃內蘊兼此兩異的品性者,才能作出判別。”[6]…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您問我,哲學家都有些什麽特性?……譬如:他們缺乏歷史感,他們仇恨生成觀念,他們的埃及主義(A’gypti Bcismns)。當他們把一件事物非歷史化,sub specieaeterni…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5, 2020 at 11:24pm — No Comments
正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以主客觀二元對立的方式正式確立了‘身’與‘心’的對立”[9],…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同貝克萊一樣,休谟的觀點也遇到了激烈的反對,蘇格蘭常識哲學就是這麽做的。托馬斯·里德就說:“現今,懷疑論的狡計已經使人類的常識和理性顔面盡喪。”[10]爲此他呼喚常識,他的常識其實是感官帶給我們的,爲普羅大衆所熟知的感官判斷力,在他看來:“有感官的人就是有判斷的人……我們靠眼睛判斷顔色,靠耳朵判斷聲音,靠鑒賞力判斷美醜,靠道德感官或良心判斷行爲的正誤。”[11]然而,常識哲學對懷疑論的辯駁就如同“雞對鴨講”。
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就曾經說,休谟與常識哲學的爭論根本就文不對題,他們設定了休谟的懷疑,然後去證明休谟並不關心的問題;他們把常識當作神谕一樣來援引,卻沒有爲自己的意見提出任何有理性的證明。…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3,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三、無器官身體的藝術實踐與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
從塊莖思維、欲望的生產到強度的貫穿,這些都在不同角度和層面上,推動了德勒茲意義上的無器官身體的形成。無器官身體的主旨是身體的去機體化運動,最終目標是創造真正自由的遊牧身體,德勒茲將其作為我們身體的現實。
這說明,德勒茲並不把日常時空環境下的身體,作為身體哲學的思考對象,也並不完全像福柯那樣,描寫身體被制造的情狀,進而揭示背後的話語、知識和權力譜系,而是將身體的自由生成這一主題,作為身體哲學所要描繪和論證的對象。…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1, 2020 at 12:24am — No Comments
另一方面來看,體認語言學(王寅,2014:)無論是在理論建構,還是個案分析及應用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體認語言學對語言的各個層面都展示出了強大的闡釋力,如轉喻(魏在江,2019)、指類句(雷卿,2019)、兼語構式 (劉雲飛,2019)、名謂句 (帖伊 等,2019)、虛擬位移 (張克定,2020)、歇後語(王寅,2020) 等。 筆者認為,體認語言學不但精確概括了語言的本質,其基本觀點和核心原則對其他社會符號也有強大的闡釋力。 例如,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人們用於社會交往的各類手勢、視覺符號乃至聲音,更是在人與現實世界體驗互動和認知加工過程中形成的,兼具認知性和社會性。 之所以能夠進入社會交際,正是因為這類對複雜現實進行簡約性表征的非語言符號也是「來自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來自人對這些互動的體驗和認知加工」 (牛保義,2021:28)。…
Added by moooi on June 3, 2024 at 1:30am — No Comments
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復興尼采運動中的關鍵人物。藝術是德勒茲哲學與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德勒茲對藝術研究的理論著作本身也是一件由概念構成的藝術作品。他通過對藝術問題的關心,解決的是上升到宇宙層面的問題,正如塞尚所說,我們「通過繪畫思考」。
在德勒茲看來,力量對於藝術而言是根本性的,在《感覺的邏輯》中,他用一整個章節的篇幅來探討藝術與力量的問題。他認為:「在藝術上,在繪畫和音樂中一樣,並不是要去復制或發明一些形式,而是要去獲取力量。」[1]59 並進而提出,「繪畫的職責被定義為將一些看不見的力量變成看得見的嘗試」。[1]59…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而我們的感官是多麽精致的觀察工具呵!譬如鼻子,還不曾有一個哲學家懷著敬意和感激談論它,它暫時甚至是我們所支配的最巧妙的儀器,能夠辯別連分光鏡也辯別不了的最微小的移動。我們今天擁有科學恰好到了這一地步,使我們下決心去接受感官的證據,——去學會銳化感官,武裝感官,透徹思考感官。其餘的是畸胎和尚未成形的科學,我是指形而上學、神學、心理學、認識論;或者形式科學和符號學說,例如邏輯與應用邏輯——數學。在這些科學中,實在性根本不存在,未嘗是個問題;就像邏輯這樣的約定符號,到底有何價值的問題未嘗是個問題一樣。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5, 2020 at 11:27pm — No Comments
(28) 梅洛 - 龐蒂認為肉是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聯系或重合,而德勒茲的基本思路是,肉仍然只是經驗身體的一部分,還太過柔弱,無法在欲望機器的生產中達到有強度貫穿的無器官身體。前文已經說明,藝術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可見的本原性的力量,本原之力是無器官身體藝術形象的根源。就拿培根《三聯畫:以受難為基礎》和《以委拉茲開茲〈教皇英諾森十世〉為根據所畫的習作》來說,畫作中身體的變形,來自這種本原性力量的作用,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觀賞並體會畫作中的變形身體及其晦暗不明的寓意,也是本原力量貫穿畫作當中的結果。德勒茲認為,正是這種宇宙性的本原力量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引力、重力、爆發力、萌芽力、扭力、壓制力等具體力,“壓迫的力量、膨脹的力量、痙攣的力量、壓平的力量、拉長的力量”促使肉身形變,(29)…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7am — No Comments
但是,可以預期,哲學在積極方面是有缺陷的。當然,自然界的實物和直接的知識並不決定於這個理論的真理。把實物和直接的知識引進學校,即使有關實物和直接知識怎樣起作用的感覺理論非常錯誤,它們仍然能發揮作用。這樣講來,這個理論是沒有什麽指責的。但是強調感覺主義也足以影響運用實物的方式,以致不能充分得到實物的利益。“直觀教學”往往把感覺活動孤立起來,把它作為目的本身。實物愈孤立,感覺的性質也愈孤立,感覺印象作為知識的單位也愈清楚。這個理論不僅使教學向機械孤立的方向發展,把教學降為感覺器官的體操(用處就像任何身體器官的操練,但只有這種用處),而且忽視思維。根據這個理論,感官觀察無需和思維聯系;事實上,按嚴格的理論,在感官觀察以前,思維是不可能的,因為思維只是所接受的感覺單位加以合並和區分,它不進行任何判斷。…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5, 2017 at 10:14am — No Comments
一、無器官身體的提出
身體美學緣起於身體哲學。傳統上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是身體被輕視與敵視的歷史,例如,柏拉圖在《斐多篇》記錄蘇格拉底的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身體的死亡。柏拉圖以後,西方身體哲學均不同程度地側重於放逐身體,因而身體的地位是輕微的。到了近代歐洲思想時期,身體稍微擺脫了以往被束縛的地位,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形而上學體系的轉變從討論純粹意識現象開始。
笛卡爾宣稱“我思故我在”,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思維的重要性,而身體始終是被流放的。笛卡爾對心靈和身體之間的界線存在含混,一方面他認為身體與精神一樣平等,…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2, 2019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人面對不可見的力量唯有大聲叫喊,以叫喊表現強烈的在場感,建立起自己不能被其制服的形象。叫喊是身體還在與深淵般的力量搏鬥的標志,而只要身體還在積極地戰鬥,就有勝利的可能。所以,在叫喊之上,還有微笑。(《1954 pope》, 教皇的嘲弄人的微笑;《1953 肖像習作》,被簾子圍住向百葉窗消逝的男子的可怕的微笑)這些微笑顯出一種執拗感,表現出不妥協的身體面對強烈的生活時, 對生命的自信和信賴。和培根一樣,卡夫卡、貝克特和戈達爾都是如此敢於執拗地微笑的藝術家。德勒茲贊美這些藝術家,他們構成了德勒茲在《電影·II》一書中所說的那種“擁抱世界的強有力的和非有機體的生命”。他們發出的喧嘩之聲,便是德勒茲在《福柯畫像》一文中所談論的“福柯式的笑聲”。
二.從傳統審美觀到德勒茲的美學…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6, 2020 at 8:16pm — No Comments
事實既如上述,現在就到了要問腰飾的用意到底是什麼了。這些腰飾是為了裝飾呢,抑或是為了掩蔽,大多數文明史家都毫不遲疑地認它們為掩蔽物。最近有一位寫《衣裳哲學》的舒爾茲(Schurtz)對於這種觀點給了一個極著力的表白。
他在引了幾個連起碼的掩蔽物還夠不上的例證之後,就告訴我們說:“羞恥觀念普遍存在的最好的證據,就是這些腰部掩蔽物的存在,這種掩蔽物是很難以其他的理由來作充分的說明的;”在第二頁上他又下了一個絕對的斷語,“衣服的起源,除了羞恥感之外,不能找求其他的理由。”91…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December 8, 2019 at 4:12pm — No Comments
哲學家們從這種事態中很快引出某種結論。感官是和嗜好相關聯的,是和需要與欲望相關聯的。它們不是掌握現實的事物,而是掌握事物和我們的苦樂的關系,掌握事物和滿足身體的需要和福利的關系。感官之所以重要,只是為了身體的生活,而身體不過是享受高尚生活的一個固定的基礎。所以,經驗具有明確的物質的性質;它和與身體有關的具體的事物有關。相反,理性或科學則掌握非物質的、理想的和精神的東西。關於經驗,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險的東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質的和世俗的興趣這類詞語所暗示的意義;而純粹理性和精神則意味著道德上某些值得讚揚的東西。此外,經驗總是和變化中的東西、和無法解釋的變幻莫測以及形形色色變化多端的東西有著根深蒂固無法根除的聯系。經驗的材料本來就是變化無常和不可信賴的。經驗是混亂的,因為它是不穩定的。一個信賴經驗的人,不知道他依靠什麽,因為經驗是變化的,人與人不同,一天和一天不同,更不必說國與國不同了。經驗和“眾多”有聯系,和很多不同的特殊有聯系,這種情況有同樣的結果,也帶來不少沖突。…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5, 2017 at 10:12am — No Comments
我懷著崇高的敬意對赫拉克利特之英名刮目相看。別的哲學家派別拒絕感官的證據是因為它們顯示了多與變。他拒絕感官的證據則是因為它們顯示了事物,仿佛事物擁有持續與統一似的。但赫拉克利特對感官也不公平。感官既不以愛利亞學派所認為的方式、也不以他所認為的方式說謊,——它們根本不說謊。只是在我們對它們的證據進行加工時,才在其中塞進了謊言,例如統一的謊言,物性、實體、持續的謊言……“理性”是我們竄改感官證據的根源。只要感官顯示生成、流逝、變化、它們就沒有說謊……但赫拉克利特在這一點上始終是對的:存在(Sein)是一個空洞的虛構。“假像”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只是笥編造出來的……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5, 2020 at 11:27pm — No Comments
或許是這些驚嚇中的強烈感知使他更容易超越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不再只是從生物器官和內在心靈的角度理解人及其理性的形成與演進,轉而從技術性與人工器官等生命外置化的維度重新理解技術和人:人類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用生命以外的形式尋求生存和進化的機體,所謂生命以外的形式就是由技術組成的非生物器官或人工器官,而技術的進化不再主要依靠生物的進化。
這意味著使人不斷生成和演化的「人化」(hominization),是一個不斷地更新各種外生的人工器官的過程。從系統發生學的意義上講,人和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相伴而生的共同演進關係。大致沿著系統論、控制論和關係實在論的脈絡,斯蒂格勒通過人的生成過程重新發現了技術一直被哲學所忽視的奠基性。
一方面,人性就是技術性:「人類是人工性和技術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在自身找到意義,而需要在他們制造、發明的義肢…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4,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需要明確的是,“無器官身體”並非德勒茲首創,它來自於法國先鋒戲劇大師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的說法。阿爾托提到:“身體 / 它是獨一的 / 而且不需要器官 / 身體永遠也不是一個有機組織 / 有機組織是身體的敵人。”(5) 在阿爾托那裏,無器官身體指逃脫組織的身體狀態,是無機體。德勒茲援引阿爾托的話論證無器官身體,並將其轉化成自己身體美學中的主題。可以看到,無器官身體,並不是沒有器官的身體,而是根據強度生成的自由的身體。無器官身體反對的不是人的“具體的器官”,而是“成為有機體的器官”。…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5, 2019 at 3:30pm — No Comments
第二十章·知識科目和實用科目
一、經驗和真知識的對立
像謀生和閑暇相對立那樣,理論和實踐、智力和實行、知識和活動都是相對立的。這後面幾組對立無疑來自產生前一種沖突的同樣的社會條件;但是和它們有聯系的教育上的若幹特定的問題,有必要毫不含糊地討論一下知與行的關系和所謂的知與行的分離問題。…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5, 2017 at 10:11am — No Comments
共通感概念依據于教化概念之普遍必然性意義,因此不可避免的與普遍必然性相關。共通感概念可以溯源到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兩種意義上使用共通感,理論智慧上的共通感是其認知意義,實踐智慧上的共通感是其實踐意義。共通感的認知意義追求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但受到懷疑主義的反駁以後,通過常識哲學的轉向,經維柯走向了其實踐意義。在康德哲學中,共通感是一個橋梁,是其連接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介,康德通過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導出了共同感的審美意義,審美共通感既具有認知意義上純粹理性的基礎,又具有實踐意義上人文科學的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康德的共通感中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共通感的影子。
1. 引言
中國哲學中常常用“共通感”一詞翻譯德語詞 Gemeinsinn,這一詞在英文中的對應詞是 common…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