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福柯寫道: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話語生產是依據一定數量的程序,而同時被控制、選擇、組織和再分配的,這些程序的功能是轉移其權力和危險,應付偶發事件。”(29)說的簡單一些,話語形成的基本法則就是排斥,它最顯著和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禁止。
回到文學經典問題上來,遴選經典就意味著來接納某些作品,同時又在拒斥更多的作品。舉個例子來說,《全唐詩》收錄了2千5百多人,詩作4萬2千多首。但是,真正能進入文學史、各種選集、文學教材和課堂的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詩人,絕大多數人不是被忘卻,就是消失在閱讀公眾和各種出版物的視野之外。
再比如,《宋詞三百首》中,收錄詞人83人,女詞人惟李清照一人,且排列在所有詞人的最末位。從美學理想主義來看,能否進入經典之列有賴於詩人和詩作的美學特質。但是,如果將這個問題轉換為一種文化政治的追問,那麽我們可以這樣來發問: 福柯所揭露的話語形成的排斥原理是不是在暗中起作用呢?絕大多數詩人或女詩人的出局是經典形成的排斥的結果嗎?
質疑現存經典的批評家們,懷有一種強烈的政治衝動,他們堅信經典的形成,是典型的文化政治過程。就像霍布斯鮑姆將傳統的“人為性”的“發明”揭示出來一樣,政治實用主義的批評家們,要將看似自然和合法的經典去魅,還其“人為性”的“發明”真相。在這種政治實用主義的導向下,這些學者注意到經典的一個共性特征,那就是所謂的西方文學經典,實際上是歐洲中產階級男性所偏愛的作品。
表面上看,似乎是康德所說的無功利的審美趣味在起作用,或是經典文本自身的獨特審美品質決定了經典;其實不然,說穿了,審美趣味也好,審美價值也好,審美判斷也好,都不過是實施某些社會集團的文化政治目的的虛假借口而已。經典顯然是一些“立法者”有目的的高度選擇性的產物。
所以,來自女性或來自其他邊緣文化和族群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被排斥在外。看來,並不存在什麽為全社會、全人類甚至全民族所共有的,無功利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判斷,經典形成充滿了階級、種族、性別的支配和排斥。
米歇爾認為,60年代以降,英語逐漸成為世界語言,大英帝國的衰落和美帝國主義的崛起,移民和人口分布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工人階級、非白人移民、性別問題,這就促發了對現有西方經典的顛覆和挑戰。顛覆和挑戰的主要對象就是所謂“垂死的歐洲白人男性作家”(dead white male European authors)。
在這樣的語境中,文學史及其經典的重構極大地改變了文學史地圖。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非裔美國文學研究、電影研究、視覺文化、大眾文化等,運用解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理念和方法,創造出新的經典並整個重寫了文學史(30)。
政治實用主義的經典觀很明確,即審美價值和審美趣味,既不可能是無功利性的,也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文化利益,它不過是以無功利和普遍性之名,來行“垂死的歐洲白人男性作家”的文化霸權之實。經典的建構說到底是一個政治問題,只是特定社會群體或族群自己的經典,而不存在具有普適共享價值的文學經典。
這樣一來,經典便從總體性和普遍主義的高度,跌落到特定社會集團、階級、群體、族群和性別的利益層面上來了。倘使說經典是以美學之名行意識形態之實的話,伊格爾頓所揭示意識形態本質,可以有效地說明經典的形成法則: 意識形態往往呈現為一種自然化和普遍化的過程,通過複雜的話語議程設置,原本是特定人群或黨派的、有爭議的和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就被悄悄地轉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價值,看起來這些價值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變的(31)。
換言之,所謂經典,其形成的真相乃是把原本代表特定集團或人群的文學作品,通過賦予普遍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進而轉變為全社會、全民族甚至全人類的經典。在這個過程中,經典的地方性或局部性被悄悄地轉變為總體性和普遍性。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審美趣味批判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真相,他發現所謂的審美趣味實際上是教育的產物,能欣賞什麽作品的能力就是一種文化能力,因此,“一部藝術品只是對那些掌握了文化能力(亦即可以譯解符碼能力)的人來說才會是有意義的和有趣的。”因而可以說,審美的趣味和眼光不過是教育再生產出來的歷史之產物(32)。
吉洛利運用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理論,來解析經典形成的內在運作規則。他發現,經典作為一個鬥爭的場所,當下的危機就表現為經典的去合法化,它是社會壓力進入了文學文本的教育學結構的體現。非經典業已成為文本生產和接受中新的建構,它越來越多地將性別、種族、階級、民族等參照納入其內。
在吉洛利看來,經典的選擇就是價值的選擇,但對經典價值的分析,應轉向生產社會關係的社會過程的分析。經典形成乃是社會關係的再生產,是通過學校這個重要的社會機制來生產的。“正是學校發揮著一種資格證明系統的功能,由此不僅生產出對某種有限意義上的文化的接近,而且還生產出與文化的特殊關係。這種關係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即是說它再生產出社會關係。”(3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