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4)

茅盾:戰時生活剪影 如是我見我聞

蘭州雜碎

南方人一到蘭州,這才覺得生活的味兒大不相同。

一九三九年的正月,蘭州還沒有遭過轟炸,唯一漂亮的旅館是中國旅行社辦的"蘭州招待所"。三星期之內,“招待所"的大廳內,有過七八次的大宴會,做過五次的喜事,其中最熱鬧的一次喜事,還把"招待所"的空客房全部租下。新郎是一個空軍將士,據說是請準了三天假來辦這場喜事,假期一滿,就要出發,於是"招待所"的一間最大的客房,就權充作三天的洞房。

“招待所"是舊式房屋,可是有新式門窗,綠油的窗,紅油的柱子,真輝煌!有一口自流井,抽水筒成天katakata———地叫著。…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18pm — No Comments

蔡之國·新聞敘事學研究框架的構想(中)

故事的敘事頻率。故事的敘事頻率主要表現為事件頻率和敘事頻率。事件頻率是事件發生的次數,也就是指事件本身是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還是偶然發生的。敘事頻率是敘述者講述事件的次數,它有一次性敘事、重覆性敘事、分頭敘事、 不完全敘事之分。新聞文本中的敘事頻率主要是一次性敘述,或者說是一種低頻的敘事頻率。為了實現低頻的效果,可以用陌生化的手法敘述高事件頻率的行為。陌生化的敘述能給敘述者和受者造成重新審視和認知的行為。因此,新聞敘述者要追求低頻的事件頻率,並在“敘述”層面上不斷推陳出新。



內容的建構。
新聞的各材料、各範疇,在文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像搭積木一樣 進行不同組合,不必“起承轉合”,但不管怎樣,“故事”的建構總是圍繞核心事件進行組裝建構的。…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13pm — No Comments

納塔莉•沙鷗·欲望倫理:拉康思想引論(4)

雅克·拉康:欲望倫理

1.“重返弗洛伊德”

按雅克•拉康(1901—1981)自己的話來說,他就是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改造成“法國式花園”的人。在這座花園中,人們既可以沿著理性化的道路愜意地散步,也可能在花園的迷宮裏迷失方向,或者在小樹叢中找到一些從未被發現的東西。這一比喻體現了拉康引以為豪的、以笛卡爾主義和啟蒙運動為代表的法國思想的特點。而事實上,拉的作品卻給世人留下艱深晦澀的印象,以至於我們在讀拉的作品之前必須做一些預備工作,並做好吃苦受累的思想準備。就像拉康在《文集》(crits)的引言中說的那樣,他的寫作風格要求讀者在閱讀時付出努力。…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12pm — No Comments

譚旭東·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 (9)

§§§第一節·觀察文學的傳統視角

對文學發展軌跡的歷時性考察是文學史書寫的基本形態,但這種歷時性考察通常又是以政權形態的更替來分期、劃代的,所以中國文學史有先秦文學、唐宋文學、元清明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之分期。這種文學史的書寫方式采用的就是一般歷史學教科書書寫路徑,對文學現象的分析往往也不能脫離重大政治事件(王朝更替或政權更替)和經濟轉型對文學影響的社會學分析。而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又是以達爾文“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指針的,因此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一開始就染上了社會功利性,以為每一段歷史的演進都受制於階級矛盾如果我們來考察中國新文學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它的每一個前移的腳步都有著多種力量的運作。…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07pm — No Comments

尼采《悲劇的誕生》(12)

第11節:藝術的持續發展

一只要我們不單從邏輯推理出發,而且從直觀的直接可靠性出發,來了解藝術的持續發展是同日神和酒神日神即阿波羅(Apollo),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詩歌等。酒神即狄俄尼索斯(Dionysus),有關的崇拜從色雷斯傳入希臘,在希臘神話中為葡萄樹和葡萄酒之神。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借用這兩個神祗的名稱象征兩種不同的藝術沖動。的二元性密切相關的,我們就會使審美科學大有收益。這酷似生育有賴於性的二元性,其中有著連續不斷的鬥爭和只是間發性的和解。我們從希臘人那裏借用這些名稱,他們盡管並非用概念,而是用他們的神話世界的鮮明形象,使得有理解力的人能夠聽見他們的藝術直觀的意味深長的秘訓。我們的認識是同他們的兩位藝術神日神和酒神相聯系的。…



Continue

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06pm — No Comments

楊薇·好書是一輩子的財富:詩是生命的凱歌

《草葉集》作者:(美)惠特曼,出版時間:一九五二年



《草葉集》是惠特曼唯一的一部詩集。詩人用草葉的形象來象征生機勃勃的年輕美國。這本詩集後來成為美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一部詩歌經典。愛默生曾稱讚它“有無法形容的魔力”。

惠特曼的詩是男性的詩、民主的詩,是一個新生國家真實的戰鬥呼號,也是一個國家文學的堅實基礎。

《草葉集》是華爾特.惠特曼一生唯一的詩集,也是美國詩歌史上一座燦爛的裏程碑。作品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惠特曼將自己的祖國比喻成草葉──草葉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東西,象征著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美國。詩集藉由“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熱情歌頌了美國。…

Continue

Added by 楊薇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01pm — No Comments

張武升:沖破創新人才培養的“壁壘”(上)

———— 以創新的評價體系引導創新人才的創生

培養創新人才,不能不提及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大體說來,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學評價和升學評價兩個方面,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導向作用:培養跟著評價走。實際上,現實的人才培養是被動地被評價牽著走的。評價的這種導向作用並不是消極的、負面的,關鍵在於評價及其體系的性質。科學的評價體系給人才培養以正確的導向;關註創新的評價體系則把人才培養引向重視創新人才的方向。…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蘇煒《走進耶魯》第10章 校園思見 (11)

“要不要……”還是“能不能……”

在我看來,當今時勢,所謂“全球化”,並不是一個人為設計的主義和構想,而是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發展的覆雜流程中,各種利益需求關系經過長年的競爭與合作、挑戰與回應等,逐漸形成的一種歷史的“合力”結果,也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客觀存在。竊以為,面對這樣一種客觀存在,不管是作為一種民族的抉擇或是一種價值的確認,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停留在意識形態批評的層面,反覆去辯難、論證“要不要……”,其實是沒有多少意義的,余地很少、自耗能量很多卻於事無補的;對“能不能……”的思慮——如何確立自身在當今“全球化”、“地球村”大格局裏的位置,如何在這樣一種新的歷史大格局中開放心胸思路,以把握自身的歷史發展機緣,反而是我等百年來為“強國夢”赴湯蹈火、前仆後繼而在所不惜的華夏兒女,需要真正“在所不惜”去執著用力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心勢 紀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59am — No Comments

王若曦·最美的青春時段給了墨爾本

跑過童年,走過少年,我們步入了絢爛的青春。那是一首字裏行間都透著青澀卻歡樂的詩歌,那是一只翺翔萬裏的青鳥,那是一團肆意燃燒的熱火,那是一朵嬌艷怒放的玫瑰……而我的青春,因為中考後的一次選擇,走上了出國的遠行路……



赴澳演出·高空氣流驚魂




自從進了南京外國語學校國際部的VCE班,老師就一直在強調:你們沒有回頭路了。



在我高二的時候,因為豎笛演奏不錯口語也比較好,被選入了“中澳高中生文化交流隊去澳洲交流演出。當時挺興奮:演出只有兩天,剩下的時間遊覽。初次坐飛機,舷窗外的美景奪去了我的註意力。下機之後,覺得比平時坐轎車、大巴平穩舒適得多。直到幾天後乘上一架小型飛機,才知道“小飛機不能坐,要坐就坐大飛機”這句話是經驗真理。…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59am — No Comments

行者阿保· 「無王管」的短暫偏安

日寇投降後,印尼人民發動了獨立運動,抗擊打回來的荷蘭殖民主義者。初期是爪哇島的「蘇加諾」和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哈達」,在爪哇建立了臨時獨立政權。

日本人撤走後,蘇北省還處在無政府狀態,所有的種植園都停產,就算能生產,橡膠棕櫚油劍麻銷不出去,也不能當飯吃,種植園沒有錢給工人出糧,市面一片混亂,各路「義軍」自立為「王」。



後來局勢亂成一團,馬六甲海峽等海路也給封鎖了。我們搬到Gunting saga小市集一間小洋房暫住,我家近處有條大河,河裡常有鱷魚咬人的事發生。河上有一座公路橋,一座鐵路橋,兩橋相隔僅幾十公尺,遙遙相望。兩座都是那個時代傳統的鐵橋。我家房子面向公路,屋後幾十公尺外山坡下就是鐵路。 …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57am — No Comments

(日)村上龍:她走了

和她見面是在我常住的赤皈高層飯店。

當時她只有二十幾歲,是一家旅遊雜志社的編輯。在電話中她說是我的影迷,於是我接受了她的采訪。…

Continue

Added by triste chateau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56am — No Comments

徐賁·公共說理的心理學視角

人們常常用“腦殘”“傻逼”——也就是罵人話的“神經病”——來蔑視地稱呼某些“不可理喻”之人,哪怕所謂的“不可理喻之人”並不真的有精神的疾病。然而,試想,如果你的工作是與真有精神疾病的人溝通和交流,是不是就真的全然無法溝通呢?心理治療醫生所擔任的就是這樣的工作。他們不僅需要有比一般人更好的溝通技能,而且還需要對人際溝通的實質意義有更深入的見解。美國心理治療專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就是這樣一位對人際語言交流有不凡見解的心理治療學大師。

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極大地影響著他的行為。心理變態者主要是由於他有一種被歪曲的、消極的自我概念的緣故。如果他要獲得心理健康,就必須改變這 個概念。因此,心理治療的目的就在於幫助病人或患者創造一種有關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實現他的自我,即實現他自己的潛能,成為功能完善者,而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用語言與他人交流的功能。…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31am — No Comments

徐賁·“醜陋的中國人”為什麽醜陋

同一天讀到兩則“醜陋行為”的報道,一則是南京明孝陵600多年歷史的石象遭破壞。象鼻上被刻名塗鴉,另一則是“13萬中國遊客‘攻陷’泰國清邁大學被指隨處大小便”。不禁想起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1985),今年恰逢這書出版30年周年。當年柏楊所列國人的醜陋之處,臟、亂、吵、窩裏鬥、不認錯、自我膨脹、有鞭子是順民,沒鞭子是暴民,今天在許多中國人身上依然如故。30年後重提柏楊對醜陋中國人的鞭撻,有人會認為,這太負面,甚至是自虐。但是,正如丘吉爾所說,“批評讓人不痛快,但卻是必須的。批評就像是人身體上的疼痛,它引人關註不健康的狀態”。對個人和群體,負面的批評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價值。…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徐賁·報章說理文體在中國的形成

近讀丁曉原的《媒體生態與現代散文》(2014)一書,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討論中國早期報章說理文體的部分。對此貢獻最著,最為人稱道的是梁啟超的“新文體”,又稱“報章體”(語出譚嗣同)、“時務文體”,“新民體” (與梁啟超所辦刊物有關)。

現代公共說理需要有相應的寫作形式,這種形式不是由文化傳統自然而然傳承給後人的,而是一種寫作者(當然不是一個人)自覺創造的成果。“新文體”與今天報章說理應有的標準是有距離的,但其形成標志著現代說理的理念已經開始在中國古老的文化土壤裏撒下了今後成長發展的種子。…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7am — No Comments

徐賁·耳順和中聽不一定是“好話”

日前,一名領導幹部在會上說:“敬重是對同志的態度,班子就要搞好團結,上級說下級的壞話是無能的表現,下級說上級的壞話是無德、缺德的表現。大家要用心珍惜、用情呵護一起共事的緣分與友誼。”對此,中國紀檢監察報5月15日發文批評倡導如此上下級關系,稱這不符合現代民主與法治的精神。

其實,好話和壞話都要分是當面說的,還是背後說的。一般背後說的,壞話居多。這種壞話是當不了真的,不過是流言蜚語、暗地中傷、嚼舌根,屬於私德範疇,與公共生活中的民主和法治沒有太大關系。討論上下級關系中說好話還是壞話,應該是指當著面認真地(至少看上去是認真地)說出來的話。這才需要放到民主與法治的語境中來討論。…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5am — No Comments

徐賁·“怒斥”是說理嗎?

最近,英雄事跡是真是假似乎成了網絡上的熱點。例如,邱少雲為了不暴露軍事機密,身上著了火,到死一動不動、一聲不吭。有人信,有人不信。這並不奇怪。一般人聽了邱少雲的故事,一定會受到震撼。他們會用自己的意志力和痛苦承受力來設身處地地想象當時的可怕情境。懷疑邱少雲的是一些對自己意志力和痛苦承受力沒有把握的人;而堅信邱少雲的則大概是另外兩種人:一種是親眼所見,雖然自己做不到,但因為見證了邱少雲的行為,不能不相信。另一種是自以為,要是他自己,一準也能做得到。

要說服懷疑者相信邱少雲確實是特別能忍受肉體痛苦的英雄,最好的證據是親眼所見——我當時就在場,事情是我親眼所見。但是,即便如此,也還是應該允許懷疑者就目擊證據提出疑問(在說理中,這叫rebuttal),例如,有人會問,是不是在邱少雲被活活燒死之前,已經因為燃燒彈的毒氣昏厥或死亡?…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3am — No Comments

徐賁·毛時代的歷史、神話和記憶

神話和記憶被視為不斷改變和重構的歷史。著名希臘文化研究者維爾南(Jean-Pierre Vernant)在《時間記憶的文化特征》一文(收在《希臘人的神話和思想》一書裏)中指出,“作為與習慣相區分的記憶是一項艱苦的發明,它是人類從個人經歷中逐步獲得的,而對於社會群體來說,其集體經歷所構成的則是歷史”。(第110頁)

遠古時期或原始部落中,歷史保存在口頭傳播的神話之中。今天,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不再用神話來傳遞歷史,但是,神話並沒有從歷史中消失。相反,大眾消費的歷史經常利用和借助神話來營構其想象和打造其敘述形式,在正統的政治和歷史話語中也經常如此。現代神話有的容易辨識,有的則不那麽容易辨識,有的甚至還會被當作“歷史事實”或“政治常識”。…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2am — No Comments

芥川龍之介· 魔術

一個秋雨靠微的夜晚。一輛人力車拉著我,在大森一帶的陡坡間,幾度爬上爬下,終於停在一處翠竹環繞的小洋房前。大門很窄,灰漆已漸剝落,借著車夫打的提燈光,見釘在門上的瓷門牌上,用日文寫著:印度人馬蒂拉姆·米斯拉。門上只有這塊門牌是新的。

說起馬蒂拉姆·米斯拉,也許各位並不陌生。米斯拉生於加爾各答,長年致力於印度的獨立,是個愛國分子。同時還師從一個著名的婆羅門,名叫哈桑·甘的人,學得一套秘訣,年紀輕輕即已成為魔術大師。恰在一個月前,經朋友介紹,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一起談論政治經濟等問題。至於他變魔術,我卻一次都沒見過。於是,我事先寫去一信,請他獻藝,為我演示一下魔術,所以,今晚我催促著人力車夫,急急趕往地處大森盡頭,僻靜的米斯拉公寓。…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8am — No Comments

大江健三郎:同時代的遊戲(39)

第五信·寫神話與歷史者的一家 (五)

露一他們這個內務班投宿於山谷裡的簡易旅館,天亮前就醒了的露一向同房間的其餘的五張床上的人逐一敬禮,催促他們起床,然而他卻遭到他視為戰友的同宿者之一的人毆打。但是這次毆打使露一對於復員內務班的實在感更有了深刻的印象。只同宿一個晚上的同宿者們有人說,這傢伙也許是個瘋子,但決不是個渾蛋。這話和日後報紙上所說的一樣。挨了打的露一便特別小心,開始收拾裝備,決不弄出聲來。已經是十月過半了,可是露一不穿外套,他把單人帳篷、信號旗、小鍬拴在背囊上。用同樣的時間,打裹腿,把刺刀、背囊、水壺、雜物袋、防毒面具全都帶在身上,戴上戰鬥帽,右手提著軍鞋,左手提著槍,他想到外面再穿。這時,同宿者已經醒了,他們唱起軍歌鼓舞他。那歌唱道:聽到軍號響,怎能不想起,立誓出國門,勇敢上戰場,男兒無寸功,何顏回故鄉………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7am — No Comments

朱普樂:《毛時代的衣食住行》3

涇縣農村的住房情況一般較為寬裕。尤其茂林、黃田、溪頭、陳村、厚岸、包合等地,歷史上文風興甚,經濟發達,讀書識字乃至經商做官人較多,蓋起 大片大片的廳堂樓舍。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後,地主富農資本家被打倒,田地被瓜分,房屋也被瓜分,貧苦農民都分到住房,居住較為寬敞。黃田村空房很多,誰來住 都可以,根本不用租金。住長了,也就變成他的房了。“洋船屋”這組大宅院,占地4200平米,建築面積3700平米,“土改”時除留給原房子主人四間房、一間堂屋和一間竈屋以外,其余分給了七、八戶農民。就是說每戶大約分得近500平米空間,其中建築面積就達400多平米。足足抵得上如今一幢別墅,有過之 而無不及。

城鎮居民的住房就緊張多了。機關幹部一律由單位或系統安排住房。單身漢數人一間是很正常的事情。1961年我在城關小學當教師,住的是四人一間…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15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