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即使在歐洲這些航海強國,海洋仍然是人類能力的極限所在。據說,在文藝復興時期,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通道的「海格力斯之柱」(The Pillars of Hercules)上刻有「沒有更遠的地方」(Nonplusultra,或譯作「此處之外,再無一物」)的警示,警告水手和航海家不要再繼續前進。
直到18世紀下半葉,歷史作為一個實體,即國家或文明,開始呈現線性時間的屬性,從過去延伸至未來的概念,逐漸成為時間觀念的主導模式。這一模式最初在西北歐興起,隨後在20世紀擴散至全球。…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歷史終於解密了,也證明歷史上確有此事,所謂紙包不住火,就是這個道理。感謝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文化研究所主辦的這一場人文沙龍講座會,邀約許維賢博士前來主講「從亞洲基金會檔案看友聯出版社在全球南方的文化冷戰; 講座會由莫家浩博士主持。
在3月7日晚舉行的這場講座會,聽到了許維賢博士以他找到的史料,佐證了上世紀50至70年代,在東西方冷戰方酣之時,美國中情局通過亞洲基金會,以出版《學生周報》及《蕉風》及其他刊物、課本及教科書從事各種活動,他以雙方簽署的協議、信函等,說明這活動的無孔不入。
筆者身處那一個的年代的人,在校讀書時身歷其境,目睹了許多發生在眼下的事,也深有體會。相信當年其他有在場的人也會牢記這事件,許博士的講演內容,最大的意義是驗證了當年確實有一件事。…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楊貴妃那麽受寵,想吃荔枝,還需快馬加鞭跑幾天幾夜。而這里,到處是荔枝樹,吃多少隨自己的心意。這句詩,其實是大學士初來乍到,表達無法言說的喜悅之情。也有和杜牧,楊貴妃隔著歲月開玩笑的情致在里面。
圍著孤山走,松林蒼翠間,立著一座六如亭,這是蘇東坡專為愛妾朝雲所造,亭柱兩邊鐫刻楹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引人覺悟。引人珍惜。往里走,即是朝雲墓。
朝雲姓王,字子霞,錢塘江人。八歲被送進當時的官妓院,十二歲時,結識蘇東坡。大學士見她伶俐乖覺,滿眼含愁,問了幾句話,朝雲落淚。大學士不忍,問她,是否願意跟他走。…
ContinueAdded by Easy Tree on March 1,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春天的淄博,冬天的哈爾濱,還有熱門影視劇作《狂飆》和《繁花》的拍攝地江門和上海……在社交媒體的宣傳推動下,去年以來現象級「網紅」城市不斷湧現,國人在文旅領域展現出來的強勁消費力持續增強。如何從中尋找機會、推動香港文化和旅游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成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同關注的焦點。他們建議香港以「中西合璧」為鮮明特色打造國際網紅城市,結合時下年輕人受短視頻平台影響較大的消費習慣進行推廣,同時將文旅發展和盛事經濟結合,通過舉辦各種世界級活動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到香港娛樂消費。…
Continue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March 1,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Less bureaucracy and more flights are luring Chinese visitors back to Thailand in a boos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Visitors admire the decorations on Bangkok's Yaowarat Road [Tommy Walker/Al Jazeera]
Bangkok, Thailand – Bangkok’s Chinatown, lit up by red-lanterns and decorative banner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March 1,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8日獲悉,根據2024年上海市教委工作要點,上海支持上海紐約大學等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新一輪建設發展,推動建設「上海中德科技大學(暫名)」「上海中英藝術大學項目(暫名)」。今年,上海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著力提升教育創新策源和社會服務能級。
「上海中德科技大學」合作籌建諒解備忘錄在線上線下簽署。
「上海中德科技大學」可謂填補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空白的創新之舉,將參照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模式興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落地上海臨港新片區。其合作籌建諒解備忘錄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同濟大學、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國際合作聯合會、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茨維考西薩克森應用科學大學、齊陶/格爾利茨應用科學大學等六方共同簽署。…
Continue當維利里奧不斷地去戲劇化這種對立時,我卻跟他持相反的意見。我當時相信,至今也仍相信這種對立是很表面的。我將這方面的想法呈現在1987年於蓬皮杜的一個展覽里,它的題目是「未來的記憶」。
我認為標志著21世紀的是書寫屏幕的倍增,也就是說,與網絡和數據庫相聯的屏幕,我相信它們很快將會變成視聽的(而不只是書寫的)。我同時也肯定閱讀、書寫和記憶,也就是說,在閱讀和書寫過程中所產生的痕跡(就像伊瑟爾所說的,以及超越他所說的)會進一步革命化工業社會,在展覽的研究會里我也邀請了一些從事這項革命工作的研究員參與了討論。
打從這個展覽開始,我認為電腦以及它互動的屏幕,可以也必須成為一種詮釋學的裝置,這個裝置建基於注解的技術和貢獻性的編目技術,現在創新與研究所聯同…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February 28,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一支軍樂隊(德國那時還是音樂之鄉),由一位罕見的動作一抽一抽的人擔任指揮,每隔十分鐘左右活躍一番,但是幾乎無法淹沒滑輪那永不休止的、勢不可擋的轆轆聲。
在俄國曾存在過,而且無疑仍舊存在著,一類特別的學齡男孩,他們不一定在外表上很強壯,或在思想見識上很突出,事實上,他們在課堂上經常是無精打采的,體態相當瘦小,也許甚至肺部還有點毛病,卻在足球和象棋上驚人地出眾,學習任何種類的技巧型運動和遊戲都極其輕鬆自如(鮑利亞·希克,柯斯佳·布凱托夫,著名的沙拉巴諾夫兄弟——現在他們在哪里,我的隊友和對手?)。…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28,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所有東西都可以作為屏幕。我們首先是出於這一原因和作為這一原因,才生活於屏幕中間的,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看我們從來如此。圖騰和過渡性對象,以至於戀物都是屏幕,也就是說隱藏起來的投射的支撐。
但是數碼屏幕,例如三星,或者亞馬遜和Netflix,這些屏幕都是電動的、電子的、光電子的,而且越來越多是觸摸性操作的,現在既支持又封堵著未來的總體,因為它本身就是虛無主義的實現,同時也是唯一容許想象超越這種虛無主義的實現的東西。因為它們成為了我所描述的數據經濟的底層的支柱,托馬斯·貝恩斯和安托尼特·胡芙華把這種數據經濟分析為算法治理術,數碼的屏幕同時支撐和阻礙了對未來的投射,這種投射,我將稱之為負人類的負熵性存在(être néguanthropique):負人…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February 28,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在我大約十五歲的時候,曾非常熱衷於「案頭擺件」。我的父親在這上面傾注了一生的心血,我不過是在效仿他。在那個青春期的年紀,各種不良的念頭都向我伸出魔爪,就像有著無數小鉤子的蒼耳粘到人的頭髮上似的。一個十五歲的女孩會經歷很多風波。我擁有的極大的自由更是讓我面臨各種危險,我感到危險是無邊際的。我沒有意識到的是,茜多憑著她的母性本能,心靈感應般地迅速識別我面臨的各種危險,而且她不屑於對我進行任何形式的暗中監視。…
ContinueAdded by A'Lessy on February 28,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根據這些敘述,完全可以為他們分別立傳,而把他們從小說的整體結構中抽取出來。但這樣一來,這些在小說的整體結構中具有飽脹的意蘊的敘述,其意義空間就會迅速坍塌,與其餘的敘述單元構成的整體的連貫性就會突然中斷而自身也喪失了表現的力度。在小說的整體結構中,這些敘述單元是與其餘的敘述單元互相映照,互相發揮的,並且正因為這種彼此的映照和發揮,各敘述單元才顯現出多極的意義指向,以此構成了小說具有整合意味的意義世界,各敘述單元也在各自特定的位置上紛呈異彩,人物因得到多側面的烘托而豐沛起來。「抽取」使彼此的映照之光熄滅,敘述單元那只有在光照之中才顯現出來的多極意蘊因此而趨向死亡。脫離了整體,敘述單元就會顯得如此孤弱而難以自存。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文本的整合性乃是各要素之積,而非彼此之和。
關係性:…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28,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原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延续阅读:兩種海道針經)
原标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
几个月前,欣闻中华书局通过努力,已出版了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珍藏多年的中国重要史籍《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本中国古代的海道针经影印本。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关注这两本书的发行。近日,它已经来到了诏安县图书馆。…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2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4.「電影幻覺」的意識
亨利·柏格森在《創造進化論》里談論過「電影幻覺」,在《影像—運動》一書中,德勒茲試圖推翻柏格森的相關言論。他概述道:
(電影)的進行離不開兩個互補的材料,一是若干被稱為圖像的即時性片段,二是一種運動,或者說一種無人稱的、均勻的、抽象的、不可見的、不可捉摸的時間,它位於機械「之內」, 「有了」它,畫面才得以前後相連。因此,電影給予我們的是一種虛假的運動,它是所有虛假運動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然而奇怪的是,柏格森卻給這最為古老的幻覺起了一個如此現代和新潮的名字(「電影的」幻覺)。我們是否應當這樣理解:按照柏格森的說法,電影或許只是在投映和復制一種永恆而普遍的幻覺?難道人們一直在做電影,卻並不知道這一點?…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February 27,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問題是,如何在不借助信仰的情況下應對身處危險之中的人類——就像2004年本篤十六世(Ratzinger)、波肯費爾德(Böckenförde)和哈貝馬斯(Habermas)會面時主張的那樣?面對受景觀和金融影響、被權力欲望驅使的數十億個自我,面對這些,我們可以尋找到什麼樣的「信仰」,「團結的紐帶」或者「規范意識」呢?我試圖通過精神分析的研究回歸人類關係的基礎要素,其中包括欲望及其可能帶來的災難、空虛的痛苦、對信仰的需求和對理想的投入。
聖保羅在《聖經·詩篇》中說道:「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第116章)當精神分析師面對「我信」和「我說話」時,會遭遇兩種體驗。弗洛伊德在母子共生關係…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February 27,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不少谈论技术问题的哲学家也喜欢谈论文艺,比如,海德格尔喜欢讨论诗歌和荷尔德林。此种风尚在当代法国思想家中尤为常见,福柯、鲍德里亚、德勒兹、德里达和斯蒂格勒均如此。福柯更是提出生存美学的理论,要求哲学家做出表率,把生活当作有自己“风格”(style)的艺术品。他曾道:“艺术成了一种专业化的东西,成了那些搞艺术的专家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人的生活不能成为艺术品?为什么灯或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品,而我们的生活反而不能呢?”显然,福柯要求哲学家同时也应是艺术家。…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27,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摘要:史詩以特定的形式演述著特定民族的歷史,並在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逐漸演進升格為人們的認同符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要根據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遠近關係,將世界各地的史詩構建一個譜系,那麼處於距離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較近的譜系一端以《熙德之歌》為代表,而是處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較遠的譜系的另一端可以《江格爾》為代表。不管如何,史詩的詩性歷史敘事呈現的是特定民族的存在、起源與形成、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理想與情感等諸多內容,並對它們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進行神聖化的解釋,而特定民族的民眾也在一次次地與這種神聖化的詩性歷史敘事展開溝通與對話的過程中找到和強化了自我認同。…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February 26,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現在不會再有強迫了。你不會是一個不清醒的參與者。一回你在這種行為中變成了一個觀照者,你就已經超越它了。現在你知道你並不只是這個肉體。你的內在的觀照力已經認識到某種超越於它的東西。
這種「超越」只有在你深入的時候才能被認識到。它不是表面的遭遇。當你在某市場上討價還價的時候,你的覺知不可能十分深入,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表面的。就人而言,人通常只有通過性行為才能變成內心深處的觀照者。
你越是通過性進入靜心,性的效力就會越小。靜心將從它裏面成長出來,在成長的靜心中,一個新的門將會打開,性將會凋謝。這不是一次昇華。這就好比乾枯的樹葉從樹上掉下來一樣。樹甚至從來都不知道樹葉正在飄落。同樣地,你甚至永遠不知道對於性機械的需求正在消失。…
ContinueAdded by Le Destin on February 2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陪伴成為主體的過程,成為自己的過程,以及自我流放(self-exile),這些成為我身為語言學家和符號學家研究的核心,甚至早於我開始陪伴我在沙發上的病人。我最初研究所謂的「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將語言和語言的結構引入社會歷史語境,同時尤其重視在主體間(intersubjective)語境中的運用。
後來,我發展出一種既非笛卡爾式,也非現象學的概念,一個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unconscious)整合進去的說話主體(aspeaking…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February 24,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應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與網絡社會研究所的共同邀請,法國著名當代哲學家、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創新發展總監與研究與創新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於2016年3月17日至3月20日期間訪問中國美術學院,做為期四天的主題為「人類紀裡的藝術、差異與重復(Art,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dans…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February 23,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數里不見人,椰林都像野生的。
很多路糾纏樹下。今天的摩托車
噴著好脾氣,速度趕得上落葉。
我們悠閑于隨意問題。比如,
長袖椰葉裏籠的是腦袋,還是
乳房?它們飲下陽光:窮光蛋
長出硬臉皮?果核還是無骨水。
青草的答案像車胎滿懷地氣,…
Continue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February 23,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