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莫泊桑的小說也擅長男歡女愛的描寫,《在樹林裏》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描寫了一對老人以獨特的方式追求和表達愛情的故事——
鄉長正想坐到餐桌旁吃午飯,忽然有人來報告,說是農田巡查員抓到兩個人,正等在鄉長辦公室裏聽候發落。鄉長匆匆趕去,只見農田巡查員霍希多爾老人面容嚴肅地站在那裏,一雙眼睛註視著一對年紀已經不輕的城裏男女,儼然像看守著兩只獵物。
那男的是個紅鼻子白頭發的胖老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與之相反,那女的卻容光煥發,雖則已是個早已發福的老太太,然而渾身上下衣裙嶄新,打扮得猶如星期天準備出門作客,並正以挑釁的目光註視著抓住他們倆的政權機構代表。
鄉長問道:…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1, 2015 at 11:27pm — No Comments
這不是穿越劇裡的情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西洋名藥巧克力蒙聖旨召喚,被羅馬來的傳教士送入大清皇宮。
沒錯,巧克力。
巧克力入宮
巧克力入宮
不過那時它還是液體—巧克力最早是由墨西哥人製作的一款飲料,16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歐洲探險家們帶回西班牙。17世紀早期,這款由可可豆磨成粉再加上水、糖、香料所製成的飲料,被引進法國。據說在凡爾賽宮,人們把它當成催情藥,配成一杯杯熱飲送給貴族喝。於是它一下就風靡起來。…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October 1, 2015 at 7:48pm — No Comments
第六章·1996年6月23日北海道佐呂間湖,已經無人敲桌子,無人扔杯子了。
你曾否在一天之內跑過一百公裏?世間多數的人(或說精神正常的人),恐怕都沒有這樣的經歷。普通的、健康的市民一般不去幹這種魯莽的事。而我只有過一次,從清晨一直跑到傍晚,跑完了一百公裏的賽程。身體消耗當然十分劇烈。比賽後好一段時間,心裏對跑步都產生了抗拒情緒,曾以為自己再也不幹這種營生。然而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也許我好了瘡疤忘了疼,有朝一日還會再度挑戰超級馬拉松。明天將運載著什麼東西而來,不到明天,誰也不知道。…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1, 2015 at 7:46pm — No Comments
周建人(1888~1984),魯迅之弟,浙江紹興人,魯迅研究家,自然科學家。著有:《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科學著作《科學雜談》等。
夏天的早晨,太陽光從窗口射進來,照得房間裏面很亮,窗門口常常看到小蟲豸。有一種小蜂子,特別引起我的註意。它比做倒掛蓮蓬形的窠之拋腳黃蜂,又稱九裏蛤的,要小些,顏色是黑的,也不像九裏蛤的呈黃色。但腰也很細,肚皮尖端也是尖尖的。它常常飛到窗門口的太陽光下面,停在窗門框上,動著它的肚皮,好像在想些甚麼或計劃甚麼似的。
那時候我年紀還很小,因為夏天起床很早,早飯前須先吃些點心。有一天向窗前的桌子上拿糕時,又看見那種使人註意的小蜂子,祖母脫口說出來,“螟蛉蟲,又來了。”我於是知道它叫螟蛉蟲,這名字,我一聽到就永遠不會忘記它。…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詩人。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短篇小說集《輪盤》等
佛於大眾中,說我嘗作佛。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蓮華經譬喻品…
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劍
我愛你,我的百煉精鋼鑄成的短劍,
我愛你,我的光亮而又寒冷的朋友。
陰郁的格魯吉亞人為復仇把你鑄造,
自由的契爾克斯人磨快你為了戰鬥。
一只百合般的纖手在那送別的時候
把你贈送給我,作為永遠的紀念物,
在你的鋒刃上第一次流淌的不是血,…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October 1, 2015 at 3:31pm — No Comments
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
美國曾經與日本發生全面戰爭,也跟其他勁敵國家交過手,但在所有這些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性最古怪,也最難琢磨。他們不但是強大的對手,而且行為和思維習慣竟然全都與我們截然不同。因而必須引起重視,認真對待,這在其他戰爭中從沒出現過。我們跟此前1905年的沙俄幾乎面臨同樣的問題 [1],作戰對手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的傳統不屬於西方文化,但又經過充分的武裝訓練,甚至全民皆兵。在西方國家,人們對那些出於人道的戰爭慣例已經達成共識,但對日本人來說,這些東西顯然毫無意義。如此看來,太平洋戰爭不僅是進行一系列的島嶼登陸作戰,或者是克服困難卓絕的後勤補給,熟悉"敵性"也是一個重要課題,要想與日本人打仗,就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行為習慣。…
Added by Bleach on October 1, 2015 at 3:30pm — No Comments
壹:藩籬
It was a climate in which academic disciplines had clearly defined boundaries which one transgressed at one's peril: boundary ambiguity was, in Mary Douglas' words, a form of pollution; much interdisciplinary work was regarded as an abomination.
Victor Turner(1985: pp.178-179)…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October 1, 2015 at 3:26pm — No Comments
《詞與物》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66年出版的著作,全名為《詞與物——人類科學的考古學》。出版時,福柯傾向於將該書命名為「事物的秩序」,但編輯希望改名為「詞與物」,最後福柯讓步了。而該書的英文版標題則為「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
既然「人」的概念並非先驗的存在,而是晚近知識型形塑的結果,那麽它也就會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這本書的問世使福柯成為一位知名的法國知識分子,但也因為「人之死」的結論而飽受批評。讓·保羅·薩特就曾基於此點批判此書為「小資產階級的最後壁壘」。…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1, 2015 at 3:00pm — No Comments
雖然枝條很多,根卻只有一條;
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和花朵;
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
沈睿 譯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 2015 at 9:39am — No Comments
抱歉的是,對臺灣香港的小說我不熟悉,因此我在這裏講中國小說的資格是
很可懷疑的。
在美國一本中文小說總要賣到十美金以上,有一次我在一家中文書店看到李
昂的《迷園》,二十幾美金,李昂我認識的,並且幫助過我,於是拿她的書在手
上讀。背後的老板娘不久即對別人說,大陸來的人最討厭,買嘛買不起,都是站
著看,而且特別愛看“那種”的。…
ContinueAdded by moooi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9am — No Comments
《藝術作品的本源》分為五節,除了相當於引言和結語的兩部分外,其他三部分分別是:物與作品、作品與真理、真理與藝術。
《物與作品》是海德格爾於1935年11月在弗賴堡藝術科學會上作的演講。《作品與真理》和《真理與藝術》是海德格爾於1936年11月在法蘭克福自由德意志高等學校作的演講。盡管這幾次演講在當時“到處激起狂熱的興趣”,成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但海德格爾並沒有把公眾的情緒當做事情本身,他反而沈默下來,直到1950年收入論文集《林中路》,這才算第一次正式發表。
海德格爾對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並以此為基礎闡發了自己的藝術觀,其中《藝術作品的本源》是他藝術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海德格爾的藝術觀進行解讀:…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9am — No Comments
走在河內街頭,你不會覺得身處的是一國首都,倒更像是一片熱鬧的大村莊。300萬人口的城市,沒有幾幢一二十層以上的高樓大廈,難得有幾處,還多是外國資本修建的賓館飯店。越南本國的建築,以小巧簡練為主,全國大會堂、國家藝術中心等,看起來是那麽的不起眼。大使館倒是常見,但要不是頭上飄揚著各國國旗,很難將這些綠樹掩映下的尋常樓宇與周圍建築加以區別開來。商業、娛樂及各種服務場所也都是如此。即便在最繁華的市中心,你也很難見到鱗次櫛比、氣宇軒昂的大型商場和金融中心。一句話,什麽雄偉、壯麗、大氣之類的詞在這裏統統找不著北,所有的人流和感覺都被湮沒在身旁幾乎一撮兒高的樓層和洶湧的摩托車裏了。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2149907.htm…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8am — No Comments
一
我和九月沈浸在一起,互相成為對方的一扇走不通的門。那是一扇永遠無法打開的怪門或死門。我們緊密糾纏住無法喘息,不知怎麽辦。
空洞的窗子卻永遠被各種各樣過路的敲擊人叩響,特別是在懶洋洋的春天,小公貓們的爪痕留在我的玻璃窗上,像巨大透明的雨球,鬼鬼祟祟,尋找溜進房間的縫隙。我總是躲在關閉的窗子裏,如一條離群索居的孤魚,小公貓們聞見魚腥味,便伺機行事。外邊,烏雲在搖晃,枯樹在歌唱,這世界上的風景和故事無非就是這樣。…
ContinueAdded by Le Destin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8am — No Comments
一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郊區居民,一個除了好勇鬥狠之外一無可取的無賴潑皮,投身巴西邊境騎手縱橫的荒漠,妄想成為走私販子的頭目,這種事情似乎註定是不可能的,我要向有此見解的人敘說本哈明·奧塔洛拉的遭遇:他出生在巴爾伐納拉區,當地的人對他也許沒有什麽印象,他死於南裏奧格朗德一帶,飲彈斃命,咎由自取。我不了解他冒險經歷的細節;以後如果有了新的材料,當再作修正和補充。這個概略目前也許有用。…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6am — No Comments
一
一個名叫林紅的女人,在整理一個名叫李漢林的男人的抽屜時,發現一個陳舊的信封疊得十分整齊,她就將信封打開,從裏面取出了另一個疊得同樣整齊的信封,她再次打開信封,又看到一個疊起來的信封,然後她看到了一把鑰匙。
這把鋁制的鑰匙毫無奇特之處,為什麽要用三個信封保護起來?林紅把鑰匙放在手上,她看到鑰匙微微有些發黑,顯然鑰匙已經使用了很多歲月。從鑰匙的體積上,她判斷出這把鑰匙不是為了打開門鎖的,它要打開的只是抽屜上的鎖或者是皮箱上的鎖。她站起來,走到寫字桌前,將鑰匙插進抽屜的鎖孔,她無法將抽屜打開;她又將鑰匙往皮箱的鎖孔裏插,她發現插不進去;接下去她尋找到家中所有的鎖,這把鑰匙都不能將那些鎖打開,也就是說這把鑰匙與他們這個家庭沒有關系,所以………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6am — No Comments
百香果
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圈,
吃葡萄,吃芭樂,吃蓮霧,
吃香蕉,吃切好的西瓜,
但你不在這圈子內。
你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就像是一口井裏
一下子掉進了一百只貓。
那裏,它們狂亂的嗅覺是一部歌劇。…
Added by 邊鄉 岸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5am — No Comments
過度的興奮不僅有害於健康,而且會使對各種快樂的欣賞能力變得脆弱,使得廣泛的機體滿足被興奮所代替,智慧被機靈所代替,美感被驚詫所代替。我並不完全反對興奮,一定的興奮對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同一切事物一樣,問題出在數量上。數量太少會引起人強烈的渴望,數量太多則使人疲憊不堪。因此,要使生活變得幸福,一定的忍受力是必要的。這一點應該告訴年輕人。
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一切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試想一下,一個現代的美國出版商,面前擺著剛剛到手的《舊約全書》書稿。不難想像這時他會發表什麼樣的評論,比如說《創世紀》吧。「老天爺!先生,」他會這麼說,「這一章太不夠味兒了。面對這麼一大串人名——而且幾乎沒作什麼介紹——可別指望我們的讀者會發生興趣。我承認,你的故事開頭不錯,所以開始時我的印象還相當好,不過你也說得太多了。把篇幅好好地削一削,把要點留下來,把水分給我擠掉,再把手稿帶來見我。」…
ContinueAdded by Pei Shu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2am — No Comments
我對愛尋尋覓覓,首先因為愛給我帶來莫大的欣喜,它令我如此心醉神迷,以至為了這種愛的片刻歡娛,我常常寧願拋卻我的餘生。我對愛尋尋覓覓,其次因為愛使我擺脫無邊的孤寂,置身於那種可怕的孤獨中,感覺好像膽戰心驚地立於世界的邊緣,俯瞰寒氣逼人、深不可測、死氣沉沉的地獄。
我對愛尋尋覓覓,最後因為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聖賢和詩人所想像的天堂幻象的神秘縮影。這就是我所尋覓的,儘管對人世間而言,它可能顯得可望而不可即,但這卻是最終我所找到的。
我以同樣的激情追求知識。我渴望瞭解人們的心靈。我渴望知道滿天星辰為何閃爍發光。我竭力去參透畢達哥拉斯發現的主宰世事變化的力量。在這一方面,我略有收穫,但是收穫並不大。…
ContinueAdded by Pei Shu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1am — No Comments
1
縱情的下午五點鐘。目的地不明
在一生中時時遭遇他冷靜反省
他一只腳探出,已經預先
了解到行程的代價:引領他的
是招手即停的想象自由
討價還價的智力操練。而渡船費
交給吆喝者。一段需要以想象充實的
道路,首先他需要尋找到身份認同…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October 1, 2015 at 12:11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