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24 Blog Posts (112)

朱光潛:「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創造與情感 下

文藝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舊經驗的新綜合,它的精彩就全在這綜合上面見出。在未綜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亂的;在既綜合之後,意象是諧和整一的。這種綜合的原動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藝作品都不能拆開來看,說某一筆平凡,某一句精辟,因為完整的全體中各部分都是相依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現出,但是也要全體健旺,眼中精神才飽滿,不能把眼睛單拆開來,說這是造化的「警句」。嚴滄浪說過:「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晉以還始有佳句。」這話本是見道語而實際上又不盡然。晉以還始有佳句,但是晉以還的好詩像任何時代的好詩一樣,仍然「難以句摘」。比如《長信怨》的頭兩句:「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拆開來單看,本很平凡。但是如果沒有這兩句所描寫的榮華冷落的情境,便顯不出後兩句的精彩。功夫雖從點睛見出,卻從畫龍做起。凡是欣賞或創造文藝作品,都要先注意到總印象,不可離開總印象而細論枝節。比如古詩《江南》:…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11, 2024 at 1:30pm — No Comments

社會科學研究情動領域工具

網路上有多款免費的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軟件工具和開源庫可供使用,這些工具在情感識別、情緒分析等方面非常有幫助。以下是幾款在研究和開發中常用的情感計算軟件或開源庫:

1. Affectiva SDK:Affectiva提供了免費的 SDK,用於面部表情和情緒檢測。它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檢測視頻中的面部表情,識別常見情緒(如憤怒、快樂、驚訝等)。免費版 SDK 主要供非商業用途,但提供基本的情感分析功能。

2.…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11, 2024 at 12:52pm — No Comments

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5

莫蘭:確實,近年來有許多語言在不斷消逝。每一種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並為世界的豐富文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調查,一些日常生活實踐活動是需要得到保護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其獨特性,也需要得到保護。我們在剛才講座中提到了「前人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November 11,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量子糾纏與夢的同步性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夢」發生了同步性的量子糾纏現象,這將引發一種極為深刻的體驗和哲學問題,這種情況可以從物理學、心理學、意識哲學等多重角度加以探討。



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粒子在量子層面上產生的非局域關聯,即無論它們相隔多遠,彼此之間的狀態總是同步變化。若這種現象擴展到人類的夢境世界,意味著不同個體的夢境不僅是相互連接的,而且在某種層面上是同步發生的。這將導致下列幾種可能:

跨個體意識連接:在夢境中,兩個或更多個體的意識可能以量子糾纏的方式交互。這將帶來一種共同夢境的體驗,即不同的人能夠同時經歷相同或類似的夢境場景和情感體驗,甚至彼此對話或共享同樣的視覺、感官信息。這種同步的夢境體驗將模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或許能揭示集體意識層面的交匯點。…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November 11,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四十二、煩惱/焦慮

當你跟存在分開而有私人的目標,就會有一種緊張,而使你的覺知變得非常狹窄,你因此而變得封閉。只要臣服,讓存在來帶領你。

我聽說,有一個年老的女人坐汽車旅行,她非常焦慮,而且在顫抖,她一直問司機說現在是那一站。

坐在她旁邊的一個陌生人對她說:「放輕鬆,不要擔心,收票員沿路都會報站名,如果你那麼擔心,我甚至可以幫你叫收票員來,而你可以告訴他你要在那一站下車,他可以記下來,你儘管放鬆!」

他將收票員叫來,那個女人說:「請你記住,我不想錯過我那一站,我有很急的事一定要去那個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0,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蘇德超:哲學為什麼不能是一門科學 6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10,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5

二是重視含蓄的美。含蓄的美是一種內在的美,這與「中」的內在義相貼合。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指出:「夫隱之為體,義主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此處的「隱」即為含蓄。含蓄在中國美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詞人姜夔說:「語貴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宋朝極為推崇「韻」,范溫《潛溪詩眼·論韻》中提出,「韻者,美之極」,而韻的特點也是含蓄,正所謂「有余意之謂韻」。

中國美學的最高范疇為「境界」,境界藝術審美領域亦稱「意境」,它是意象的高級形態。境界的特質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王國維《人間詞話》指出:「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這種特質,其實也可以歸之於含蓄。含蓄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審美觀。…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 上

「興、觀、群、怨」見於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此處之「詩」,乃是指經孔子自己刪定編輯並作為教材的《詩經》三百篇。由於《詩經》中的詩與後世之詩只存在某些形式的差異,並無本質區別,所以,孔子所論可視為基本的美學判斷,乃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構建。

對於孔子的「興觀群怨」四字之含義,後人多有註疏。如魏何晏《論語集解》中,引孔安國:興,「引譬連類」;引鄭玄:觀,「觀風俗之盛衰」;引孔安國:群,「群居相切磋」;引孔安國:怨,「怨刺上政」。宋朱熹《四書集註·論語集註》中,將「興、觀、群、怨」註為:「興,感發志意;觀,考見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可以看出,在具體理解上有些差異,但總的共識在於,「興觀群怨」乃是對文學社會功能的揭示——興為情感作用,觀為認識作用,群為凝聚作用,怨為批判作用。…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November 10,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莊子與桑塔耶那美學之比較

喬治‧桑塔耶納(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是西班牙裔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的主要成長和哲學發展都是在美國度過的。他出生在西班牙的馬德里(Madria),1872年舉家遷到美國,並在哈佛大學取得各種的學位,且留在哈佛擔任教職。[7]1912年因為得了一筆遺產離開美國,到了1952年在羅馬逝世。桑氏建立的美學理論,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在史基爾伯(Schilpp)的《桑塔耶那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George Santayana)一書中,史氏還讚稱「桑塔耶那是美國哲學的『蒙那麗莎』!」(Santayana is the Mona Lisa of philosophy.)。[8]…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10,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7

人們談論認識,對一個認識說「是真的」,稱一個是真的的認識為真理,人們還詢問真是什麼,探討認識的普遍的真之標准。這說明,一方面人們認識到,經驗中有是真的的認識,可以稱之為真理,也可以借助這樣的例子來說明認識,但是,真正可以對認識做出說明則還是需要借助像矛盾律這樣的例子。因為人們希望說明的並不是一般性的認識,而是是真的這樣的認識。另一方面人們認識到,可以探尋是真的這種意義上的東西,可以探尋真,探尋真之標准。這是兩個不同的方面。認識到一種情況是真的並說它是真的,這是經驗層面的。而詢問真是什麼,探求真之標准,揭示真之條件,則是先驗層面的。這兩個層面相互會有聯系,但是卻有根本性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傳統哲學中的相關表述不是非常清楚。這里的原因是複雜的,簡單說,也許傳統哲學對這兩方面的東西都有認識,對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有認識,只是表達得不清楚,也許傳統哲學在認識中確實存在著含糊之處,因此也就無法表達清楚,也就不可能對相關問題和區別做出清楚的說明。…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9,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李公明·韓炳哲的「敘事的困境」3

在作者的闡述中,我們選擇了一段話來討論:「資本主義借助故事化把敘述據為己有。使敘述聽命於消費。故事化創造了一個消費形式的故事。借助故事,商品被賦予了情感,並向消費者承諾了獨特的體驗。這樣,我們的買賣、消費實際上就是敘述和情感。「故事」被推銷,故事實際上是賣故事的。…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November 9,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詩選·波力士·維昂——給烏淑拉

他的生日

他的死期

合成密碼語言

他懂音樂

他懂得機械

數學

所有的技術

和其它…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November 9,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Chang Wang I Yuan Huang:創意思維哲學:文化與創意設計中的哲學概念 6

文化基因解碼的重要性

文化基因解碼是文化設計領域的一項關鍵任務。目前,大多數設計師在進行文化設計時,對文化基因的解碼主要依賴於其就業傾向,因此難以開展全面研究。這些文化設計師對設計的理解主要是經驗性的,難以解釋和傳遞。文化基因解碼涉及三個階段:文化背景分析、文化意義處理和社會符號本地化。除了為社會時尚的初期階段提供必要條件外,這一過程還需要進行實地調查和口述分析評估,並運用相應的設計策略。

杭州創意建築生產方法…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November 8, 2024 at 8:0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雷聲隆隆的傍晚

啊,紅色的傍晚時分!

火苗跳動的窗畔

模糊的葡萄葉被颳進了幽藍,

屋內盤踞恐怖的幽靈。

 

臭水溝中盤旋的灰塵。

風威逼著吱吱作響的窗戶。

閃動刺目的濃雲…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November 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丹納《藝術哲學》第一章 藝術品的本質 上

上面考察過藝術品的本質,現在需要研究產生藝術品的規律。我們一開始就可以說:「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我以前曾經向你們提出這規律,現在要加以證明。…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6

我們將原來常人的死亡觀念轉變為一種「向終結存在」的死亡觀,但正如剛才所講這個終結是可能性。而這也使得我們找到了如何讓此在從沉淪中驚醒,即是找到這樣的一種其必須獨自面對的可能性,即死亡。而如果我們通過這種生存論的死亡觀,就讓此在面向可能性,立足自身籌劃選擇自己,就這樣脫離了沉淪的狀態。

但既然死亡標志的人的終結卻不標志的人的完滿,我們如何把握人的整體?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是一個可能性的整體,而不是一個在者狀態,即凝固化的、現成的狀態。

3. 海德格爾的時間觀

《存在與時間》,下面我們就開始講時間。海德格爾講此在生存結構的三個環節就落實在了時間性結構上,且只有此在有時間,因為此在是 to…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November 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四十一、失敗

當你單獨一個人想要去做任何你想做的,當你想要跟整體分開,它就變成失敗。成功就是在神裡面,跟神在一起。

我跟我內在的愛人談話,我說,

為什麼要如此地匆忙?

我們感覺到有某種心靈

它愛著小鳥、動物、和螞蟻

或許同樣的那個心靈

在你母親的子官裡給你光…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黑利安 下

一個黯然的天使

兒子

  步入祖先空蕩蕩的房間。

 

遠方的姐妹已是白頭老嫗。

深夜,迴廊柱下的熟眠者目睹

她們被悲哀的朝聖者隊伍送回。

 …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November 8,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Brett McCracken:了解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情緒 下

元現代主義對教會的影響

關於元現代主義對文化和基督教的影響,還有很多文章可寫,我希望在以後的文章中再次探討這些問題。但現在,這裡有兩點對這個公認的腦洞大開的概念「所以呢?」的簡短思考:一個是需要關注的觀察,一個是值得鼓勵的理由。

第一,厭惡邏輯和適應不連貫。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其 1985 年出版的…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November 8,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9

或者可以說,氣氛總是已經有了角度;我們總是在特定的位置感受它。教育學的遭遇充滿了各種角度。」這是幾乎所有的情動理論都引以為基礎的審美變形的時刻。如本·海默爾在他的論文中所說,這並不是那種既進行道德說教又對過程的結果沾沾自喜的美學「主導模式」,而是一種情動主導的美學,它對「過程的過程性那混亂的未完成狀態」感興趣。究竟該如何走進一個特定的房間,突然間感受到這個綻放空間早已存在的角度呢? 如何尋找一種表達的方式來構造一種個別美學,以同時把握過程的描述和當時當下內在固有的實用性呢? 以及如何記錄寫作中差異的強度,但又不至於把這種差異轉化為可被感受和分享的差異呢?…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8,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