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從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遙遠未來;從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卻宛如一個非常短暫的往昔。
一個人必須要到老年和活到相當長的年歲,才可能看出生活是多麼的短暫。在我們的青春時代,時間邁著非常緩慢的步履。
因此,我們生命的第一個四分之一階段,不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長的,所以它留下了那樣多的難忘記憶。假如我們要追憶往事,那麼,任何人敘說的發生在這一階段的東西,比下兩個階段都要多得多。
這一段生活,就像時令之春季,日子本身在根本上就變得令人難熬。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ly 30,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托於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現代文化產業又通過不斷與互聯網、5G信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感知技術等新興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使其生產方式更加高效,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更好滿足新型文化消費市場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意義上,文化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文化生產力,「新」在科技創新,「質」在高效高質,因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鮮明特征。…
Continue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July 30,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人人皆知語言是多變的。即使是同一世代、同一地區的兩個人,講著完全相同的方言,並且活躍於同一個社交圈,他們的語言習慣也從未完全一致。對每個人的語言進行仔細研究,都會發現無數的細微差異——在詞彙選擇上、句子結構上、特定形式或詞組組合的使用頻率上、特定元音和輔音以及元音和輔音組合的發音上,還有所有那些賦予口語生命的特徵,如速度、重音和語調。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講的是同一語言的略微不同的方言,而不是完全相同的語言。…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30,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6、質量-能量-信息的相互轉化
愛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質能轉化公式,顯示了質量與能量的相互轉化關係。信息革命以來,人們一直在猜測,有沒有可能提出能量與信息之間的相互轉化公式。
物轉化為心,在自然界要經過質量(同質性的「物」)轉化為動能。根據質能公式,質量轉化為動能。而動能與「心」的聯系在於,運動的高級化(在底質上生出知覺)會成為意識。而意識不是鏡子,而是有強度的矢量,因此是憑動能與物質相聯系的。…
Continue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9,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可取代
【人工智能會替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工具性內容,而涉及人類情感、創造性思維、共情等獨特能力,則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
主持人:以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未來會有大批職業被機器人取代。機器人是否也會取代人類教師?…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9,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Noetic Thinking)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
Added by 瑪琳娜 on July 27,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由此,封閉的個體空間變換為一種半開放的公共空間。如從事綠植文創的白芸,將一套住宅小區租住房裝修、佈置為綠植空間,並親自動手培育、裝點綠植。她在訪談中特別提及:「在這裡,很容易就沉浸到自己的創作中,安安靜靜地做做綠植插畫、日曆、手作品,之後把這個空間和作品發到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沒想到吸引了不少小伙伴前來拍照打卡,還舉辦過一些聚會沙龍……。」另一方面,文創青年經常發起或參與文創主題派對、市集和分享會等公共空間的生活、活動,其間出現了公共空間轉向個體空間的彈性。在這些公共空間,文創青年不僅展示、售賣自己制作精美的文創產品,還進行現場制作、演示,即把「別處」的個人、封閉性空間的生產創作轉移到「此地」公共空間的展示、體驗。例如,從事木藝手作的易陽,將材料、工具帶到市集,或打磨、或黏貼,繼續制作未完成的文創作品,吸引不少圍觀者。…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uly 27,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內容介紹
《神話學》一書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流行神話」,第二部份則是「現代神話」。
1. 流行神話…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uly 27,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意念思维”(Noetic Thinking)
近年来,“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Noetic Science)领域取得了一些显着的发展,特别是在对意识本质和其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方面的探索上。
Added by 瑪琳娜 on July 27,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有花的窗畔又再投上教堂尖塔的陰影
及金黃者。熾熱的額頭在安息和靜默中通紅。
七葉樹的黑暗裡一口井塌廢——
你感覺:甚好!當令人心碎的疲憊。
市場上空無夏日的果子,及編織品。
大門漆黑的裝飾和諧搭配。
花園裡響起溫和的游戲聲音,…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July 27,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對於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來說,「農」與「工」的交叉融合早有傳統。作為一所地方類農林院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西、北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秉承「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精神,在新農科建設中定位明確,經驗頗豐。
「我們根據不同類型的農林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設立跨門類專業選修課程,實現農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滲透,同時強化教學改革、優化師資隊伍,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務部部長周玲豔告訴記者。…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July 27,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新醫科、新農科與新工科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扎根中國大地,推動學科和產業變革、促進新經濟發展、培養時代新人。新醫科建設著力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積極探索醫科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特別是推動「工醫」深度結合,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新農科建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重點瞄向綠色生態產業,推動以現代生物科技改造傳統農林專業,多途徑強化實踐教學平台建設,創新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機制,力圖答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發展貢獻四張試卷,積極探索「農+X」多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Continue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July 27,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現在複雜,這個純文本的符號世界,使得人對自然的認識不僅是結構的問題,更提供了解構的無限可能性,意思是說,宇宙是由諸多元素組成的,是可以拆開來的。這些元素的任意組合,並不破壞宇宙自然的法則,就像自然科學中,從機械論到原子論的飛躍,意義非同小可。至少在藝術家複雜,它使得藝術創作空間更大,創作更為主動,使得藝術創作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模仿,更是對心靈的闡述和發掘。人類第一次獲得和上帝一樣平起平坐的地位。藝術創作公然成為一種真正意義的心靈的探險。
從固有的結構中找出其中的真理,打破這種結構,從心靈中另造一個新的結構,而不違反自然結構的基本原理。這個過程便是解構。解構從哪里來,只能從真理和心靈中來,只能從自然和人的互動中來,只能從藝術中來。…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uly 27,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接受研究,是6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研究中的一種新興的方法論。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出現於本世紀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西德的康茨坦斯大學教授漢斯·羅伯特·堯斯,他的《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Hans Robert Jauss)一文,被認為是接受美學形成一個獨立學派的宣言。…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6,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在計算的不可抗拒性與不可計算的未來中,或許斯蒂格勒更感受到了「計算」的不可抗拒性。如此,通過對海德格爾、伽達默爾、斯蒂格勒等哲學家和阿倫這位歷史學家對未來觀點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未來是可期望的,但是需要給予哲學的限定。所以,對「人文主義」這一哲學范疇的規范性使用就是把人文主義這種內涵規定性給予深度挖掘,這種挖掘會靠近時間的流逝性,會面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三重維度,更會面對生命記憶的問題。…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July 26,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同時,事物從低維向高維的轉變,是一個歷史過程,低維進展到高維是進化,高維也可退化為低維的無機褶子。德勒茲區分了有機體的褶子與無機體的褶子,這相當於區分了社會學中的關係與物理學中的弦。認為前者「總是複合、交叉、間接的(以內部為媒介)」,而「無機褶子是簡單而直接的」。這意味著,自然物質處於無機物狀態時,代表的是它的維度低,異質性低,能動性低;而一旦進化為有機物,維度變高,異質性變高,能動性變強(當然不排除人在不發達狀態有時只想活出豬的水平,只知吃;甚至植物水平,只知喝)。…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6,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1884 年,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 出生於普魯士勞恩堡(今波蘭倫堡)的猶太家庭,但從 1890 年舉家搬往美國後便再未回到歐洲。1901 年 Sapir 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日耳曼語,1903 年獲得學士學位,再一年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大三時他接觸了 Boas 與人類學,逐漸「轉換門庭」進入人類學領域。…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其二,以結構分析揭示中國格律詩的普遍模式。在《中國格律詩的模塊設計》(1970)一文中,雅各布森對中國格律詩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結構分析,他所構建的中國格律詩的模式既簡單明了,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涵蓋了音節組合、平仄、對偶和用韻這四大特征。他運用對稱與反對稱的原理,深入細致地分析了中國格律詩的結構特征,揭示出中國格律詩的普遍模式及其成因,不僅開拓了我們對於中國詩歌的研究視野,更揭示了中西詩學的同構模式,顯示出中西詩學對話與融合的可能性。…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解讀《技術與時間》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區分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框架。信息技術是工業技術的反向技術,因此具有革命性。一般人對此難以置信。不信,就來看思想家怎麼想同類問題。
在海德格爾之前,西方人對技術的看法是外在的,看到的只是技術的中介性質,即所謂代具性。認為技術異化反對人本身的原因,在於技術外在於人的本質。這種觀念的代表是盧梭(老子、莊子也是這樣認為),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與技術對立的自然性,因此從根子上就與人本身不相容。而斯蒂格勒反對這種說辭。認為技術也是人的內在本質的一個方面。換算成盧梭的話語,相當於認為,人有技術(反自然)與自然雙重本質,技術異化不是技術從人的外部反對人的本質,而是人的本質自身就存在技術性與自然性這一對矛盾,技術異化是人自身的矛盾,是人自身內部反自然的那一面在反對自然的那一面。…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深圳大學戰迪副教授 《短視頻展演的數字審美與情感邏輯——基於「非常規數據庫」視角》
短視頻平台以「非常規數據庫」的樣貌索引、編輯、合成了一幅幅生動、新穎的藝術展演圖景,使得長久以來條塊分割的類型化藝術獲得交流、對話、雜糅的無限可能。短視頻的創作者實現了從情感勞動到情感演繹的藝術蛻變,而研究者從媒介現象中提取關乎文化技術、文化邏輯、文化習俗的深層次動因和規律,以建設性而非批判性的姿態融入其中。
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比吉塔·霍齊亞教授 《裂變:數字藝術策展》…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2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2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