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8

《九歌》《九章》和《九辯》本身就是不同的素材庫的選集化呈現。盡管這些文本系列中的一小部分獨立於整體之外,其他成組集的部分卻可能反映了它們起初的彼此互滲(試考慮《湘君》和《湘夫人》)。這種流動性的表現尤其可見於《九辯》,其中的各個詩章甚至沒有被分別標以題目。但是,僅僅通過詩歌之間共享了某些理念和表達,是不足以說明素材庫模型的有效性的,這些詩歌同樣必須能與來自其他素材庫的詩歌區別開來——正如《九歌》和《九章》之間的詩歌就判然相別那樣。

然而,只有一篇合成文本最終將這些彼此分別的素材庫以獨立詩篇的形式整合在一起,也正是因此,該詩顯示出聲音、視角和詞匯上的內在多樣性,也表現出斷裂、重復和突兀的不連續性:這首詩即是《離騷》。

七、結論

《離騷》本身的內在復雜性,以及它與其他有關屈原的早期文本之間的聯系,是令人驚異且無法被消解的,眾多不同解釋的存在即表明了這一點。這給予了我們若干種選擇。其中最不可信的一種,即簡單地提取《離騷》中所散布的多個文本層中的一個,並以之統攝其他所有的文本層,將文本化約至單一意義和意圖的層面。這種選擇所犧牲的恰恰是《離騷》文本的多義豐富性,這種豐富性來自其中多重的、互不兼容的但又各自迷人的維度,它們將《離騷》與所有其他早期中國詩歌區別開來。不幸的是,傳統的解釋采用的正是這種最不可信的選擇,在此解釋中,《離騷》的意義僅止步於被當作另一個更加混亂無序版本的《九章》。一種更好的選擇則是辨識和珍視屈原故事被想象和講述的多種方式。這些想象和講述也許從戰國晚期開始,而盛行於漢代早期。在該時期,屈原故事回應了一系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需求。

從漢代早期到劉向發生變化的恰恰是這類需求,在王逸的時代變得更加強烈。在當時的各個階段,他們迫切需要去想象一個意味深長、關乎身份認同生成的過去。劉安的屈原所應和的是壽春一帶鄉愁式的關於楚國的構想;劉向的屈原則應和了帝國時期的士大夫身份認同,以及一種新的古典主義,此間,作為遭厄作者和皇室輔臣的屈原被賦予了一席之地,但不再有更多空間留給看似光怪陸離的楚國宗教、神話和情欲想象。基於「屈原史詩」的「文化記憶」已經變化,以迎合一個新的時代。

(作者柯馬丁,單位山東大學儒學院,文史哲雜誌;收錄於合集 #《文史哲》2022年第4期)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