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概念」

神話的能指以一種曖昧的方式呈現:它同時既是意義又是形式,一方面充實,一方面又很空洞。在意義方面,能指已經提出了一種閱讀方式,用眼睛抓住,具有感覺方面的現實,例如獅子命名跟黑人行禮都是可信的整體,都是一種能指,而能指就是一種意義。但是當意義轉變為形式時,意義就拋卻了它的偶然性。因此如此空洞的形式當然需要意指作用來填補。但是形式卻為剝奪它的意義,神話的形式並非象徵,例如敬禮的黑人不是法國帝國主義的象徵,它有許多面象及意象。而以這兩個例子來說,文法範例和法國帝國主義則是神話背後的動力,也就是背後的操縱者。但是注入這些概念的〈以上兩個例子〉並非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某個認知。接著一個所指可能有數個所指,作者舉的例子是他可以用一千個句子來說明拉丁文動詞的一致性,這也就是說在數量上,概念比能指來的貧乏,概念只是一再呈現自己。

 

「意指作用」

「意指作用」是符號學中看到的第三個名詞,它是前兩個名詞的關聯。意指作用就是神話本身。這章首先說到一個重點,就是在神話裡,能指和所指的意義非常清晰;其中一個並非「藏匿」再另一個之後,它們同樣被賦予存在這裡〈並非一個在此處,另一個在他處〉。不論看來如何矛盾,神話並不隱藏任何事物,它的功能是扭曲,並不是使事物消失。將神話的概念與其意義結合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變形的關係。這種扭曲可能只是因為神話形式已經由語言學意義所構成。在像語言這樣簡單的系統裡,所指〈實〉因為能指〈名〉是空洞恣意,又不能提供任何抗拒,所以不能扭曲任何事情,但在此,一切是不同的;換言之,能指〈名〉有兩個面相:一是完滿的,那是意義,一個是空洞的,也就是形式。概念所要扭曲的當然是完滿的東西──意義。在這章,巴特明白地表示:「我必須違反它本身的動力;總之,我必須由讀者轉化到神話學家的地位。」同樣地,能指的重疊性決定了意指作用的特性。我們現在知道,神話是由其意圖所定義的言談類型〈我是一個文法範例〉,而非它的字面意義〈我的名字是獅子〉。

 

「閱讀與解讀神話」

這小章討論到「神話是如何被接收的?」在這邊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閱讀。第一種是:若我專注於空洞的能指,我讓概念明確地填入神話形式,就會發現自己置身於簡單的系統前,意指作用再度成為字義性的。此類型的焦點是神話生產者的焦點,是以概念出發並尋求形式的記者類型的焦點。第二種是:若我專注於一個完滿的能指,在其中我清晰地區分意義與形式,結果是一個加諸於另一個之上的扭曲,我解除了神話地意指作用。此類為神話學家的類型:它將神話解碼,他了解扭曲為何物。最後一種是:若我專注於神話能指,並視之為由意義與形式所組成解不開的整體,我得到一個曖昧的意指作用。我變成了神話的讀者。

 

「神話成為被竊的語言」

這小章解釋到什麼是神話的特色?把意義轉化為形式。換言之,神話一直是一種語言掠奪。最常受到神話掠奪的是清晰的語言,很少可以抗拒。語言以另一種方式將自己借用給神話,它一開始就賦予完整的、難以扭曲的意義的情形是很少見的。這種情況來自它概念上的抽象性格。神話可以輕易將自己潛入其中,並固守該處:它是一種殖民化的搶劫。引用導讀的說法,導讀寫道:巴特夢想已久的是純粹、零程度記號。然後這種零程度寫作方式只是一種烏托邦,因為社會總是會收編這種無邪狀態,把它轉變為一個再度充滿意義的寫作方式,原是延伸義零度的記號,終究抵抗不住社會所維持的意義無限延伸程序。於是,巴特把科學語言和現代詩都比喻為無法對抗神話的戰敗者,雖然這兩者都是建構嚴密和抽象性的語言。神話卻可以由外部接收它們的全體特徵,使它們成為神話的材料。

楊懿菡 (Sophie Yang) 編譯
December, 2010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