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022 Blog Posts (277)

林世芳《印尼西加里曼丹華人史》(10)

雖然村社制度被荷蘭殖民者破壞了,但是西加各地的華人對村社制度的影響直到現在還存在,

他們為了能夠互相關照,一般社會上都有社會福利組織,如雷公會、互助會,還有各姓氏的福利會,喪事喜事、客家會館、潮州會館、福建會館等都有各自的組織,他們特別熱心於社會活動,他們也能在極短時間內凝聚自己的會員。

蘇哈多幾十年來廢除了印華文化,不准華人進行各種社會活動,不准用華語進行溝通,但是西加華人能堅持自己的姓氏和印華文化,最難得的是在西加特別是家鄉話潮州話、客家話永遠流傳,這是村社制度對西加華人的深刻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19, 2022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4)

一些新聞記者認為,通過虛擬現實將觀眾帶到“新聞現場”,比如轟炸中的敘利亞街頭,才是最鮮活的現實體驗,能喚起我們對於那些離我們極為遙遠的人和事的同情。但是,讓一個不受饑餓、疾病或創傷之痛的人“進入”一個虛擬的災難現場,這種“復制”出來的體驗是真實的嗎?

不久前,在facebook舉辦的f8大會上, oculus的首席科學家首席科學家Michael Abrush干脆表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體驗本身根本就是一個幻覺——我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大腦所投射的“虛擬現實”里,而不是真正的“現實”里。…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June 19, 2022 at 1:45pm — No Comments

拜倫的詩選《海上遇險》(11)

挨著那片槳(他們應急的桅檣);

像一朵雕零的百合,委身塵土;

軀體修長,面容蒼白,卻很美,

可以同任何血肉之身來比配。

 

濕漉漉,昏睡了多久,他也弄不清,

對他說來,這世界已經消失,

他那凝滯的血液、遲鈍的官能…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une 19, 2022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周偉馳:日常生活中的神秘(6)

這種淒清,在作者死的前一年寫的《雨》裏,達到了頂點。作者孤獨地躺在暴風雨中,聽著暴風雨打著茅棚、蘆葦,想到自己的生,以及曾經愛過的人,深切地感到了死,以及徹底的寂滅:

 

雨,深夜的雨,不是別的而只是暴雨

打著這淒涼的茅棚、孤獨,和我

再次想起來我終會死去

既不能聽見這雨也不能向它致謝

 …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June 19,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拜倫的詩選《海上遇險》(10)

最大的危險是附近一條巨鯊,

它咬住大腿,拖走他一個夥伴;

另外兩個呢,因不識水性而沈溺,

除了他,再沒有什麽人到達陸地。

 

沒有那片槳,他同樣休想登岸:

當他虛弱的兩臂已無力揮動,

一頭惡浪將他一下子打翻,…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une 18,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8)

第4條是谷歌的關於硫磺島之戰的圖片數據庫中的搜索結果,包含了超過167000條指向眾多網頁的圖片鏈接。圖片中包括1945年關於戰役的原版照片,伊斯特伍德的兩部電影《父輩的旗幟》和《從硫磺島來的信》(2006年)的海報,戰略遊戲Lux的一張“硫磺島之戰——地圖補充包”的地圖圖片。但最頻繁出現的,則是喬·羅森塔爾那張經典的升旗照片。這張照片反復地出現在如此眾多的網站上,證明了它的重要性。無論對於專家還是業餘人士,這張照片都是這場戰役的一個標誌物;在更加潛在的層面上,它也是個人或家庭記憶與集體記憶相連接的標誌物。[44]同一張照片的重復出現同時也說明,相較於以前的形式,網絡文本的開放性也有其局限:對一個特定的搜索來說,從一個網頁點擊到另一個網頁獲得信息的效率就會降低,因為同樣的圖片又一次出現了。…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8,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5)

2.2.3 檔案記憶觀下檔案工作的影響與實踐策略

研究者們以社會記憶視角「掃描」了檔案工作的諸多領域,既包括傳統領域的檔案工作,如城建檔案、企業檔案、高校檔案、民族檔案文獻、聲像檔案等;也包括新興的檔案領域,如城市記憶工程、鄉村記憶工程、口述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傳統村落檔案、紀錄片檔案等。由於所涉主題眾多,不再分述,但大體遵循類似的研究路徑。以備受關注的城市記憶工程為例,研究者們分析了其內涵、意義、性質、特點,並就收集、保存、服務、開發利用等各方面提出實踐策略。該主題的熱度也吸引了非檔案學者的關注,如李娜從公眾史學角度反思城市記憶工程,提出要提供一種歷史話語權的平臺。…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8,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林世芳《印尼西加里曼丹華人史》(9)

從諸多的證明中可以肯定,邦戛之戰是 1850 年,和順公司所領導的華兵與荷蘭統治者的決一死戰!

第 6 節. 為堅持村社制度與荷蘭殖民統治展開遊擊戰

鹿邑和順公司於 1854 年被荷蘭宣布解散,荷第十八軍在麥克·布拉班特(May de Brobant) 帶領下在向山口洋華人堡壘進攻。安特勒森(Aj…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ne 18, 2022 at 4:30pm — No Comments

大解的詩·北風

夜深人靜以後火車的叫聲凸顯出來

從沈悶而不間斷的鐵軌震動聲

我知道火車整夜不停

 

一整夜誰家的孩子在哭鬧

怎麽哄也不行一直在哭

聲音從兩座樓房的後面傳過來

若有若無再遠一毫米就聽不見了…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June 18, 2022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8)

數字記憶與數字人文家族之間的疏離感很大程度上緣於數字記憶的敘事特性。記憶有賴於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要素串聯的圖景或故事來復現,所以敘事不可缺少。從傳統媒介記憶中成長起來的數字記憶,其敘事內容往往缺少結構化組織,較少采用計算方法,與從人文計算中成長起來的數字人文便少有互動。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和厘清。

 一是數字人文的方法中是否包含數字敘事?事實上,數字人文帳下的電子文學、電子遊戲、數字重建等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敘事性。電子文學在互動中形成的開放式情節需要算法支撐,並服務於敘事效果。與傳統敘事不同,數字敘事可以借助數據庫和新媒體展開,“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幾乎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敘事結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8, 2022 at 7:51am — No Comments

拜倫的詩選《海上遇險》(9)

唐璜擠上了快艇,並且又設法

給老師彼得利婁也找到地方;

看來好像他們已互換了職責,

因為唐璜擺出了一副官相。



頗能安定人心,而彼得利婁

兩眼卻不斷哀訴自己的苦況。 

巴蒂斯塔呢(短名也稱為蒂塔),…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une 17,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拜倫的詩選《海上遇險》(8)

到黃昏了,這陰沈暗淡的白晝 

在茫茫大海上沈沒;像個面幕, 

揭開它就見虎視眈眈的兇顏 

正面對著你:黑夜就如此暴露 



在他們絕望的眼前;一片漆黑 

把蒼白的臉和荒涼的海遮住。 

啊,他們和恐懼相處了十二天, …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une 17,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拜倫的詩選《海上遇險》(7)

(但無人付款);有的在船頭瞭望;

有的拉出小艇來;還有一個人

請求彼得利婁給他讀經赦罪,

他方寸已亂,狠狠罵了聲“見鬼!”

 

有的人臥在吊床上叫人鞭打;

有人好像去趕市集,盛裝華服;

有人咬牙切齒詛咒他的出生,…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June 17,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7)

五、網絡的旗幟

為了明確表達這些挑戰,筆者將回到《硫磺島之戰》,丹托的虛構作品,考量它在互聯網上的表現。撇開同丹托之間的聯系,“硫磺島”是一個隨機的選擇,但很有希望能窺一斑而見全豹。[38]當假想一本叫做《硫磺島之戰》的書時,丹東很可能也是隨機選的名字,然而他恰巧給讀者提供了“硫磺島”作為參照之點,而這種巧合又被這一事實所增強了,那便是“硫磺島”由於喬·羅森塔爾的那張著名的插旗的照片以及相關書籍、紀念碑和由阿蘭·德旺指導的電影《硫磺島之沙》(1949年),已經成為了戰後美國文化的“記憶場所”(lieu de memorie)。…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7,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王東京:創新是一連串事件(上)

美國經濟學家費雪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論》,開篇說“收入是一連串事件”。我動筆寫這篇文章忽然想到了費雪,於是改兩個字,就用這句話做題目。創新確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過我不打算對具體的創新過程作分析,而重點討論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關係。

眾所周知,基礎研究的目的是發現規律(定律或定理),而且我們還知道,規律只能利用,不能創新,更不能人為地創造。比如“圓周率”,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最初計算出圓周率近似於3.14,而中國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將其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可無論圓周率如何精確,皆屬於發現而不是發明,因為即便今天科學家沒有發現它,圓周率也客觀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ne 17,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丁華東 張 燕: 探尋意義:檔案記憶觀的學術脈絡與研究圖景(4)

2.1.3 檔案記憶與權力、認同

在後現代主義影響下,西方學者對詹金遜、謝倫伯格以來恪守的「客觀、中立、公正」的傳統檔案定位提出質疑,從德里達、福柯等對檔案的批判性思考中獲得啟示,引入權力這一分析維度。瓊·施瓦茨和特里·庫克指出,檔案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在於權力」,而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的權力在傳統檔案視角下是缺位的。(13)美國蘭德爾·吉默森的《檔案館權力:記憶、責任和社會公平》(2009 年)書名開宗明義指出了主題。除了體現權力,「檔案也為我們所有人的身份提供基礎」。…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程志華:基於開放性的創造性——傅偉勛“創造的詮釋學”的價值(8)

傅偉勛說:“道理所能具有的哲理強制性與普遍接受性(但絕不是客觀真確性),本質上是建立在相互主體性脈絡意義的合情合理與共識共認。合情合理指謂道理的強制性;共識共認則指道理的普遍性,意謂相互主體的可體認性與可接受性。”(傅偉勛,1989年,第242頁)基於“相互主體性的詮釋強度”所獲得的真理屬於“相互主體性真理”,而不是“客觀真理”。正因為如此,他還說:

創造的詮釋學雖然重視詮釋的創造性,但絕不作主觀任意的層次跳躍;雖不承認有所謂詮釋的絕對客觀性,卻十分強調相互主體性的詮釋強度或強制性。(傅偉勛,1990年,第45頁)…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ne 1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