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斯蒂格勒的這些思辨不僅延續了近70年來有關社會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多種晚近現代及後現代思想家對技術時代人類命運的反思,而且通過他展開的遞進式的系譜化構造,使得數字中斷所導致的人的認知短路等「網絡憂郁」乃至對系統愚化的擔憂的急迫性得以充分彰顯。
由此,他向人們揭示了這種數字中斷所帶來技術震驚:人類的精神、智力、情感和感性能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符號生產與理論知識創造越來越少,人們在其個體化過程中的能動性越來越難以發揮,人的個性化與獨特性的缺失越來越普遍。這迫使人們看到,很多看似使人類的行動能力變得空前的強大科技,實際上是憑借著各種破壞性的手段發展起來的,它們在導致非有機體、非世界與非人無限膨脹和熵的無限增加的同時,必然造成人的精神生態危機。
因此,斯蒂格勒認為,面對數字中斷及其導致的技能與知識遭遇普遍性剝奪的無產階級化過程,是時候引入相應的二次懸置折疊(中斷重復)…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May 2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科幻文藝「後人類敘事」的倫理困惑與道德悖論的根源也許仍然在人類自己身上,網絡科幻小說的相關思考和傳統科幻文藝對於「技術生命」以及人類變成「偽神」後的倫理焦慮一脈相承,「弗蘭肯斯坦」的幽靈仍然在人類頭頂上回蕩。此外,人類對自我主體中某些「神性」要素依然懷有深刻的警惕和忌憚。「也許,我們將站在人類與『後人類』歷史的這一巨大分水嶺的另一邊,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分水嶺業已形成。」…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y 22, 2024 at 12:56pm — No Comments
是否抽象思維對應科學技術,形象思維、靈感思維對應文藝創造? 錢學森反對這種機械劃分。他認為搞科學研究不可能只用抽象思維,人的每一次思維活動過程都不會是單純的一種思維方式在起作用,往往是兩種甚至三種先後或者交錯在起作用。「這個愛因斯坦講得很清楚,他說,科學發展不能盡靠推理,還有直感。那直感就是形象思維。」
他常常以自己的體驗為例: 「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當我碰到疑難問題時,苦思不得其解,總是靠形象(直感)思維,甚至是靈感(頓悟)思維解決問題,這是說我頭腦中框框太多,不能從理論上觸類旁通,得靠形象,甚至靠夢境。這種困境,後來逐漸緩解,不用做夢了,推敲一陣子就能看出問題所在。」當然,科學畢竟與藝術不同,科學研究最後還要回到推理、證明。在錢學森的研究中,他也很重視靈感思維。他認為靈感的孕育不在人的意識心理范疇,而是在潛意識,醞釀完成後突然與意識溝通。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維在科學工作和文藝工作中都會發生。…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May 22,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數學很美」……科學家們這樣說,是因為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的規律。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的直覺、靈感、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需要科學家的情感動力和對美的追求,所以傑出科學成果中具有明顯的審美要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多處提到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著力提高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
怎樣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什麼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本文在古今中外實例的基礎上,論述科學與藝術的共性、審美和藝術教育對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的作用,探討創新人才的特征。…
Continue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y 22,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不要因為憎恨或嫉妒別人的富裕,而耽誤了你自己的富裕。不要批評別人花錢的方式,這不是你的事!
每一個人都遵循他自己的意識規律。把你自己的思想管好就行。保佑別人的好運,要知道有足夠多的幸運可以分給每一個人。
你是一個吝嗇小氣的人嗎?你會對洗手間的服務員說尖刻的話嗎?你是否在聖誕節那天,對公司或公寓的門衛不屑一顧呢?你是否在你不需要節省的時候節省每一分錢,買不新鮮的蔬菜或面包?你是否在廉價商店里購物,或者在飯店里點最便宜的菜?
有一條規律叫做“需求與供給”定律。有了需求,才會有供給,錢總是到需要它的地方去。最窮的人家也能籌集到葬禮的費用。
接受贊揚…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May 21,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三個人肩上各挑著黃色,有「美豐樓」字號大圓簍的,用著六個滿是泥濘凝結的布鞋,走完一條被太陽曬得滾燙的馬路之後,轉彎進了一個胡同裡去。
「勞駕,借光——三十四號甲在哪一頭?」在酸梅湯的攤子前面,讓過一輛正在飛奔的家車——鋼絲輪子亮得晃眼的——又向蹲在牆角影子底下的老頭兒,問清了張宅方向後,這三個流汗的挑夫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隻泥濘布履的腳,無條件地,繼續著他們機械式的展動。
在那輕快的一瞥中,坐在洋車上的盧二爺看到黃簍上飯莊的字號,完全明白裡面裝的是豐盛的筵席,自然地,他估計到他自己午飯的問題。家裡飯乏味,菜蔬缺乏個性,太太的臉難看,你簡直就不能對她提到那廚子問題。…
Continue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May 19,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還有經驗的契機。在過去的20年里,我們很多次說著說著,就來到宗教的話題上。記得最早是阿蘭給我講到一個有關宗教的趣事。大概在20年前,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冬日,北風如刀,我帶阿蘭去看看頤和園,盡管時節並不合適,但遊人幾乎絕跡,倒也有一種反思的氣氛。
阿蘭突然問我:關於Pope向猶太人道歉時使用的語言,你有什麼看法?我說: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是能不能先告訴我誰是Pope(我錯把Pope聽成了一個人名)?阿蘭說,…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8,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她凝視那穩定的光芒、那冷酷無情的光芒,它和她如此相像,又如此不同,要不是還有她所有那些思想,它會使她俯首聽命(她半夜醒來,看見那光柱曲折地穿越他們的床鋪,照射到地板上),她著迷地、被催眠似地凝視著它,好像它要用它銀光閃閃的手指輕觸她頭腦中一些密封的容器,這些容器一旦被打開,就會使她周身充滿了喜悅,她曾經體驗過幸福,美妙的幸福,強烈的幸福,而那燈塔的光,使洶湧的波濤披上了銀裝,顯得稍爲明亮,當夕陽的餘晖褪盡,大海也失去了它的藍色,純粹是檸檬色的海浪滾滾而來,它翻騰起伏,拍擊海岸,浪花四濺;狂喜陶醉的光芒,在她眼中閃爍,純潔喜悅的波濤,湧入她的心田,而她感覺到:這已經足夠了!已經足夠了!…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May 18,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注意每一件事,沒有「大」,也沒有「小」,一切都是神聖的。你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找到神。
有一個門徒在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跑去找一休禪師,當天剛好在下雨,他將鞋子和雨傘放在外面之後進到屋子裡面去。在他向一休行見面禮之後,一休問他說他將雨傘放在鞋子的左邊或右邊。
這是怎麼樣的問題?你在期待師父問關於神的事,關於亢達里尼上升、能量中心打開,以及「光」出現在你的頭部之類的事!但是一休卻問這件非常平凡的事,鞋子和雨傘跟靈性有什麼開係?
但是在它裡面其有某種非常有價值的束西,那個問題是有意義的。但是那個門徒記不得,誰會去管說你將鞋子擺在雨傘的左邊或右邊?…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如今我們來回顧,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從哲學批判意義上還是在對個體實存結構的揭示意義上,實存哲學/實在主義的個體之思和言都屬於20世紀歐洲哲學的最大成就。而且在我看來,這一成就是具有未來性的,即是說,它將在未來的哲思中保留下來,成為未來哲學的一個本質要素和基本前提。
未來哲學是個體哲學。在今天和未來高度技術化的時代,這一命題尤其具有了現實迫切感。如果說,傳統以本質主義為主導的哲學主流和制度形式構成了對個體的宰治,那麼,在今天我們遭受了而且正在遭受加速進展的現代技術對個體的強力剝奪。制度性宰治和技術剝奪相互疊加,個體此在已經被數碼化和均質化了,進入藝術家安瑟姆·基弗所謂的「數碼集中營」之中了。這時候,保護個體和個體自由變成當務之急。…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摘 要] 進入信息社會後,數字化新媒介構成整個社會的表意系統,並由此導致生活世界的媒介化。媒介自指帶來生活世界的詩意化,詩性符號不斷集束湧現,形成信息社會特有的詩性符號景觀。詩性乃是符號超出實用功能所具有的詩的功能,詩性符號被認為是超出實用意義的人造符號。詩性符號景觀的出現,是20世紀以降話語領域與生活世界詩性轉折的文化後果。這種詩性轉折不僅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形式科學為詩性建立起自己的秩序,標示出一個世界,而且還成為一種慣例,指導我們的生存方式,致使世
界的符號朝向發生深刻變動:自然符號朝符號自然轉向,物符號朝符號物轉向,符號物朝元符號轉向,信息社會由此拉開意義重構的大幕。…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17,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當我們為增加收入而工作時,我們總能獲得與期望一致的結果。有一位作家工作很努力,但收入非常微薄,她開始勉勵自己說:“我會是一個能掙很多錢的作家。”過了三天,她到一家經常光顧的咖啡館吃早飯,她坐下以後,把她正在寫的書稿放在餐桌上。經理走過來問她:“你是位作家吧?你能為我寫些東西嗎?”
然後他拿來幾張空白的宣傳標簽,讓她在每張標簽上寫“火雞午餐特價,.95”,作為回報,他贈送她免費的早餐。
這件小事表明她的思想開始轉變,後來她逐漸賣出她的作品。
財富像流水…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May 17,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對此,斯蒂格勒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關機器和一般智能等討論中,最早明確地指出了其中的「無產階級化」也就是去技能化或無能化問題,即由知識的外置化所導致的知識破壞與喪失。([2],pp.89-91)而這種「無產階級化」是技術變革、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等制度安排下的產物,一般伴隨著人對這一過程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屈從。具體而言,19世紀工廠對工人身體的機械蹤跡的采集導致了人的技能知識的「無產階級化」,20世紀興起的消費社會中的文化工業對受眾的模擬蹤跡的引導使人的生活知識「無產階級化」,當前建立在第三數字持存即數字蹤跡的自主-自動生產之上的超級工業和自動化社會則正經歷著「理論知識喪失的時代的誕生」——徹底「無產階級化」的第三階段。([2],pp.46-47)…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May 17,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二、 不能被普遍共相穿透的空間:「個體我在」的正當性
「實存性」這一概念來源於拉丁文「existential」,與「共相」、「一般」、「普遍」相對照,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個別性」、「實際性」與「此在性」。它意味著存在者的「如此存在」(to hoti estin),指示著特殊個體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實情。它要回答的是:「那個」(That)存在者「如何」、「怎樣」,其關注的中心是「那個」及作為「那個」的「個體存在者」。
人作為生命個體,即是這種「實存性」的存在,或者說,人的生命個體就是「實存」。只有從「實存性」的角度來把握生命個體,生命個體才能如其所是的那樣的呈現自身,而不至於被「普遍化」為作為所有生命個體「公分母」的「人的共相」和「本性」。…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May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整體而言,洪堡特語言哲學顯然是林著的一大理論樞紐。事實上,看林書的結構,洪堡特就正好像分水嶺一般把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即可再分為「從赫德到洪堡特」,和「從馮特到米德」。其中前者乃循洪堡特回溯其理論之濫觴與訴求,而後者則順洪堡特以觀其理論的後續影響及發展。其間先後論及赫德的「語言起源論」、哈曼對康德及啟蒙理性的「語文學後設批判」、馮特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卡西勒的「符號形式哲學」、米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的「姿態會話」學說和「符號互動論」等。…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May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與世界和他者身體之間具有重要的、牢不可摧的關係的身體。關注中心由身份(無論是個體的,如自我意識,還是集體的,即社團、歷史性語言或整個文化系統)向異他性的轉移本身就是一種哥白尼式革命(Ponzio,1997a)。隨著這樣的革命中心轉移,巴赫金的對話理性批判不僅開始質疑西方哲學總的趨向,而且還質疑催生西方哲學的文化主流趨向。…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世紀,美國出現了第二波的"文憑工廠"大發展,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1944年的"軍人重新安置"法案讓數以百萬計的退伍軍人進入大學學習。為了一下子吸納這麽多的新學生,美國新開辦了許多大學。當然並不是人人進大學都是為了學習知識的,有的人只要文憑,不要學習,文憑便成為顯示受過大學教育的唯一實在憑證。更有不上大學也要文憑的,既然有這樣的需要,"文憑工廠"自然也就大有發展的空間。當時的"文憑工廠"問題非常嚴重,所以,後來國會在為朝鮮戰爭退伍士兵制定類似於,“軍人重新安置"的法案時,附加了一個條款,規定提供這項服務的教育機構必須符合學術資格認證機構規定的標準。學生只有進入這樣的學校才能享受聯邦政府的資助,這項規定一直沿用到今天。美國的大學的學術資格認證制度也從此才慢慢建立起來。…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參考書目
焦雄屏(2004)。《法國電影新浪潮》。台北市:麥田。
臧國仁、蔡琰(2009)。〈傳媒寫作與敘事理論〉,政大傳院媒介寫作教學小組(編)《傳媒類型寫作》,頁3-28。台北市:五南。
蔡明亮(導演)(1994)。愛情萬歲【影片】。(台灣:雄發電影公司)
蔡明亮(導演)(2001)。你那邊幾點【影片】。(台灣: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蘇蘅(2009)。〈特寫寫作〉,政大傳院媒介寫作教學小組(編)《傳媒類型寫作》,頁139-161。台北市:五南。
Berger, A. A. (1996).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Brough, J. B., & Blattner, W. (2009). Temporality. In H.…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7, 2024 at 11:39am — No Comments
一個人並不是經常找到休息的機會,根據她的經驗(這時她用鋼針織出某種纖巧的花樣),只有作爲人的自我,作爲一個楔形的內核,才能獲得休息。抛棄了外表的個性,妳就抛棄了那些煩惱、匆忙、騷動;當一切都集中到這種和平、安甯、永恒的境界之中,于是某種戰勝了生活的凱旋的歡呼,就升騰到她的唇邊;她的思路在那兒停住了,她的目光向窗外望去,遇見了燈塔的光柱,那長長的、穩定的光柱,那三次閃光中的最後一次,那就是她的閃光,因爲,總是在此時此刻,在這種心情之下,她注視著這燈塔的閃光,就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和某種東西,特別是她所看到的東西,聯系在一起;而這件東西,這穩定的、長長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May 1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每當你注意到你的行動是來自你的無意識,你就要馬上停止。不要成為一個機器人,不要由自我來行動。來一杯茶,醒過來,然後帶著覺知來行動。
茶是一個禪的象徵,它意味著覺知,因為茶能夠使你更警覺、更覺知。茶是佛教徒所發明出來的,好幾世紀以來,他們都使用茶來幫助靜心。茶是有幫助的。
那個故事是:菩提達摩在中國的「塔」山靜心,「茶」這個名字是由「塔」演變過來的,那座山的名字可以被發成「塔」或「恰」的音,因此印度人把茶叫做chai或 cha。…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