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詩性符號景觀與話語領域及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 1

[摘 要] 進入信息社會後,數字化新媒介構成整個社會的表意系統,並由此導致生活世界的媒介化。媒介自指帶來生活世界的詩意化,詩性符號不斷集束湧現,形成信息社會特有的詩性符號景觀。詩性乃是符號超出實用功能所具有的詩的功能,詩性符號被認為是超出實用意義的人造符號。詩性符號景觀的出現,是20世紀以降話語領域與生活世界詩性轉折的文化後果。這種詩性轉折不僅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形式科學為詩性建立起自己的秩序,標示出一個世界,而且還成為一種慣例,指導我們的生存方式,致使世

界的符號朝向發生深刻變動:自然符號朝符號自然轉向,物符號朝符號物轉向,符號物朝元符號轉向,信息社會由此拉開意義重構的大幕。


詩性符號景觀這一概念,是因應信息社會的出現而提出的。這里的信息社會,特指互聯網出現以後的社會階段。從符號媒介學的角度觀之,信息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既不同於「口語—身體」媒介時代,也不同於「文字—書寫」媒介時

代,而是一個嶄新的「數字—網絡」媒介時代。在這個時代,數字化的新媒介構成整個社會的表意系統,亦即信息社會的意義建構是奠基於數字化新媒介的。這種奠基,意味著數字化新媒介對社會的全方位覆蓋,並由此導致生活世界的媒介化:萬物成媒,人人自媒的現實展現在眼前。而如此眾多的媒介行為,並非全部指向外在意義,更多的時候卻是指向媒介自身,亦即媒介自指。由於「媒介即符號」,①所以媒介自指即是符號自指。當我們把生活世界看成大局面文本時,按照雅各布森的符號六因

素及其相互關係理論,符號自指帶來的是生活世界的詩意化,詩性符號由此大量湧現,並被如此突出地文化前置,以至於形成信息社會特有的文化景觀:「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詩性符號的』景觀(spectacles)的積聚(accumulation de spectacles)」要的文化現象之一。符號學必須面對這一新的文化現象,並對詩性符號景觀及其與社會文化和生活世界的關係作出自己的解釋。

[1]。詩性符號景觀,也隨之成為信息社會重


一、三個概念辨析


筆者曾經指出,信息社會不是單一的社會形態,它具有三副面相,即媒介社會、智能社會和消費社會。①這三副面相三位一體,佔據同一個位格,是一物的不同觀相和名稱。如果把信息社會看作一個符號,這三副相又互為符號的再現體、對象和解釋項。符號景觀,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它對信息社會的三副面相都具有適切性和闡釋力。


符號景觀,意指以符號構築的景觀。詩性符號景觀,顧名思義,是指由詩性符號構築的景觀。這種景觀可感、可觀、可審美,卻未必可咀嚼、可反思、可棲居,它是抽空了詩性與意義的空殼,或者說是詩性提純以後,「打造」的一個鮑德里亞式的仿真系

統:詩性符號升級為元符號,詩性卻散落一地,無處尋找。因為詩性符號景觀本身就是詩性編碼的制造物,或者說是詩性編碼的大規模顯身,與詩性本身無關。這相當於「基因剪刀」,提純的詩性基因,未必裁剪得出真正的詩意,但文化產業的創意者或

創造者,卻把它當作一項嚴肅的事業,在信息社會大展宏圖。

日常生活審美化、泛藝術化、詩性符號景觀這三個術語,在筆者看來,似乎都指向同一個事物,卻大有細致區分的必要。

(第33卷 第2期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年4月;收稿日期:2021-02-22;作者簡介:唐小林(1965— ),男,重慶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符號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引述:唐小林.符號媒介論[J].符號與傳媒,2015(2):139-154[關鍵詞] 詩性符號;話語領域;生活世界;詩性轉折)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