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本文無意於損害聞一多先生光輝的愛國形象,只是因為民族獨立的偉大使命早已完成,我們已經毋須借助所謂的龍圖騰來做「救國藥方」,因而可以沈靜下來,從學理的角度重新審視聞一多的《伏羲考》。
《伏羲考》的核心是第二部分《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圖騰》,可是,這一部分的論據卻十分單薄。聞一多說「我所有的材料僅僅是兩篇可說偶爾闖進我視線來的文章」,一篇是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一篇是常任俠的《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拋開那些與龍圖騰的論證沒有必然邏輯關係的繁瑣細節,下面我們看看聞一多的龍圖騰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January 24,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對於法日而言,它們均於 20 世紀 30 年代侵占西、南沙群島前承認南海諸島屬於中 國,因此,侵占成了違反國際法禁止反言原則的無效行為 。二戰後,日本又以國際條約、聲 明等形式再一次確認南海諸島主權屬於中國 。對於這兩個曾經或繼續承認南海諸島主權 屬於中國的國家,應遵守國際法條約必須遵守以及禁止反言的規定,認真履行國際義務, 繼續保持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承認立場。
對於英美等南海島礁主權爭端的非當事國而言,承認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就構 成了第三方的承認或默認,在支持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問題上具有重要的證據作用,也應該接受國際法禁止反言原則的約束,遵守本國在該問題上的原有立場,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履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安寧良好秩序的國際義務,不在南海島礁主權爭端問…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4, 2023 at 2:00pm — No Comments
山水詩表達了深刻的精神皈依,即宇宙萬有(人是其中一有) 都屬於令人敬畏的荒野[……]人以最基本的方式參與進去。 中國的荒野宇宙觀就是一個動態宇宙論。 (Hinton 2002:Xiii)因此,荒野宇宙觀視宇宙萬有為荒野的有機組成部分,人以最本真的方式參與進去。
對「最本真的方式」的理解,就是宇宙中的動物、植物自然相處的方式,而沒有自詡為「高級動物」的人對荒野的主觀性改造、利用、…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January 24,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最終的思考是回到了存在的命運,這自然與荷爾德林的詩歌發生了共鳴。在對荷爾德林的詩歌的闡釋中海德格爾在命運層面對存在進行了思考,同時把命運定位為存在的本源。因此,最後我們對海德格爾的命運之詩進行了研究。
我們可以將海德格爾的後期有關從中-道的對詩學的研究更詳細的介紹一下,因為這是海德格爾後期詩性思維的關鍵部分。…
Added by Paetiyo on January 24,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3.2改善國家公園戶外運動管理…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四、美國荒野文學之於美國荒野保護
通過肯定荒野的美學價值,喚醒民眾對於荒野的關注與了解,美國荒野文學推動了美國的荒野保護運動。此外,從經濟適用的角度或是從文化殖民的角度看,美國荒野文學在某些批評家的手中成為反對荒野保護的武器。但總的來說,在環境保護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同時也在美國荒野文學與藝術的傳播和推動之下,贊同荒野保護的觀點既受到美國大眾的接受,又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因此保護荒野成為美國20世紀直至今日的主要聲音。…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24,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本文談論探索未知空間的巨大威力。
視頻遊戲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開頭幾分鐘裏,呈現在玩家面前的是一張「地圖」。
你站在薄霧籠罩著的綠棕色廣場上,移離被攝體鏡頭縮小後,你會發現該廣場是個位於黑色虛空中的小島。地圖的邊緣標誌著你的已知世界邊界。很多作家已經反思過這些越來越精美的地圖的魅力,如認為它們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我想試圖利用地圖哲學提供一種新答案:視頻遊戲地圖擁有個與眾不同的獨有特征來凸顯探索的樂趣:它們最初是混沌一片。
地圖哲學
早在…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4,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1974 年 1 月 21 日,馬來西亞檳城《華光日報》以「中越在西沙群島的衝突」為題發表 社論,指出: 「無可否認的,無論從歷史或地理條件說,在中國海的這四個群島,均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乃不可爭論的事實。」類似的表述還出現在1974 年 1 月 26 日的《星 檳日報》、1974 年 1 月 28 日的《光華日報》及 1974 年 2 月 5 日的《光華日報》等。
美國 1961 年出版的《哥倫比亞利平科特世界地名辭典》對南沙群島詞條的解釋為 : 「南中國海的中國屬地,廣東省的一部分。」…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4,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審美尺度本身意味著人類自由的生命活動所遵循的內在生產觀念。在講到這一問題時,人們一般都喜歡從馬克思這段名言出發,馬克思說:「勞動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這些易逝性和暫時性表現為這些物通過活動而被賦予形式。」[2](P331)…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24,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維柯大膽地將盧克萊修和朗吉努斯的這些思想成分,發展糅合形成了他關於人類龐大的新科學的基礎亦即這麼個假說:洪荒初消之時,人類的思想、言語、行為都是想像的、本能的,因而也是富於詩意的,早期這些富於詩意的表現和活動中蘊含著後來所有的藝術、科學和社會制度的種子。
在維柯看來,主宰洪荒後的那些巨人的,是感覺和想像,而非理性;他們最初的思維方式也是情感的、具體的、富於泛靈論和神話的色彩,而不是理性或抽象的;因而「他們『天生就是崇高的詩人。』因為詩歌的語句『與哲學的語句截然不同:詩歌的語句由熱情和愛慕等情感所構成,而哲學的語句則充滿思辨和推理。』…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anuary 24,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摘 要:在狄爾泰與胡塞爾之間、生命解釋學與超越論現象學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邏輯關聯。本文從狄爾泰(及米施)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質疑與胡塞爾所作的自辯出發,反思這兩條思考路徑的共同目標與具體分野,並揭示胡塞爾現象學中本質還原與超越論還原的內在動機。
一方面,胡塞爾的本質學說對狄爾泰而言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新構想,導致了狄爾泰學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長期誤解;另一方面,胡塞爾的超越論還原針對的是狄爾泰規定意識體驗時預設的心理物理平行論,旨在解除其中隱藏的自然主義風險。這兩方面的堅持構成了胡塞爾現象學自身塑形的動力。在與狄爾泰的對勘中,超越論現象學完整地表明,它何以在當時的哲學語境中開辟了一條理解意識生命的獨特道路。
在胡塞爾視野中,「生命」(Leben)無外乎「意識生命」…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3,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風向指哪,市場需求就在哪,三農發展的出路也就在哪,否則誤判局勢,就會如同紅極一時的諾基亞手機、柯達膠卷一樣,問題由量變積累到質變, 最終被淘汰出局。因此應敢於突破創新,不斷打破常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近幾年因城鄉建設需要, 風景樹價格日益走高,有的地方嗅到了商機,在沒有交通、人口、土地等優勢區位條件的情況下,利用貧瘠的土地栽種風景樹,變劣勢為優勢,風景樹產業讓一些地方迅速發展。
二應用好地勢。「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推進鄉村治理,要充分考慮地理區位、格局方位。如果區位條件不同,缺乏地理優勢,強行效仿,就會水土不服甚至適得其反。因地制宜是發展的前置條件。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僅有4% 左右的村適於發展鄉村旅遊,有的地方不具備條件,生搬硬套,造出的景點生意慘淡,投資人笑著進去,卻哭著出來。即使適於發展旅遊的地方,…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January 23,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發現了」巴赫金,也「發現了」「第二個索緒爾」的克里斯特瓦,以其「文本間性」理論超越結構主義,進而影響了巴特和「如是」派,但這只是史實的一個方面。換一個角度來看,「文本間性」理論則是高揚文本之「生產性」的克里斯特瓦與「如是」派那群先鋒前衛知識分子思想互動的一個成果,是其「整體理論」的一種結晶,是法國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思想之鏈上精彩的一環。
在當代文論史上,茱莉亞·克里斯特瓦這一大名是與「文本間性」(一譯「互文性」)這一理論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如「文學性」當年之於羅曼·雅各布森,「文本間性」更是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論的一個核心。要深入理解克里斯特瓦文本理論的核心蘊涵,就要去了解「文本間性」這一概念的產生背景,或者說,去追溯這一命題的生成語境,就要將「文本間性」學說置於克里斯特瓦全部文本思想的孕生過程中,置於其「文本科學」的建構過程中。…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January 23,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品特的劇作對言語的控制是很嚴謹的。所以這趟演出,演員的聲音方面,也嚴格規定,演員要轉變每人原來的聲音,每人的聲音像一種樂器,形成一厥三重奏,而導演呢,則像是交響樂的指揮,注意每個人的快慢配合、整體合奏的效果。停頓的地方也要特別注意,品特的停頓就像音樂的休止符,演員要在心中數多少下,然後開始,就像唱歌一樣。
排戲方面,一共排了六個星期,每星期排兩三次,有時一次排了十二小時。黃清霞說:她自己是個很獨裁的導演。演員不准在排演時早走,不准擅改台詞,走位不能改變,動作亦一定要與說話配合,如果有甚麼不對,就立即要再排一遍。「幸而」,她說:「三位演員都是十分認真的演員。」…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January 23,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浮凸的鞋印。融凝雪。與轉角爭地的雪
我們察覺到融雪跡象,是因為一縷淡淡幽香隨風而來。積雪不復鬆軟,變得越來越堅實。氣溫高高低低,積雪層層分明,一層黑一層白交錯堆疊。上個星期我穿雪鞋走過的地方,出現一個個浮凸的鞋印。事情是這樣的,我那時候經過,橡膠鞋底在雪地上留下一個個多孔紋路。被踩踏過的雪相較於旁邊的雪更為紮實,也更能抵抗侵蝕。等雪的高度逐漸下降,比我的鞋印還低時,日本庭園的石板小徑便儼然成形。浮凸鞋印的多孔紋路居然比實物更持久,鞋印亦成為實物。…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anuary 23,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知,Vico 的詩性智慧重視創造力、想像力、感覺和可敬畏的事物,強調以創意、神話和靈感來調節理性。理性不是人的第一種功能,相反的想像才是第一種功能。想像不是源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源於體驗性的實作,由此產生存有的感覺。這是由熱情的參與、而不是非熱情的觀察而來的,這種參與是詩性的,因為詩人是行動者,也是創造者,「會想像的人就會創造,他就是詩人,就是創造者。」這種求知是個人的、經驗的、歷史的,不是追求事實的知識( know-that )或技術的知識(know-how),不是歸納或演繹的,而是參與到活動或經驗中,重視過程而不只是觀察,重視口語表達和對話。對話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活生生的、精神奕奕的生活方式,這種神祕的、以口語為主的世界,比文字還早,比再現的世界觀還早,是人類、自然和精神存有之間相互補充的、相互滲透的、繼續性的世界。…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3,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還有一部關於流行文化影響下荒野形象與觀念變化的著作,那就是《荒野最大限:美國想像中的叢林》(The Maximum of Wilderness:The Jungle in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2012)。作者恩萊特(Kelly Enright)追溯美國文學中關於熱帶森林的表現——美國人對叢林有著什麽樣的典型思維,叢林在我們的「野性」概念中以及環境運動的全球化當中具有什麽樣的位置?20世紀早期,由於無數的書本以及電影中描繪的叢林冒險[從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泰山」系列小說到電影《金剛》等]引起民眾的巨大反響,許多叢林形象的流行與增生掩蓋了叢林的真實。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美國自然主義者試圖通過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書本與電影等方式呈現「真實的」自然。作者恩萊特通過探查流行電影中的叢林形象,如剛果神猿、辛巴①等,以及著名的自然主義者如約翰·繆爾(John Muir)、威廉·畢比(William…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23,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第二節 地方與地方感理論
八零年代之後,對於「地方」及「地方感」的關注,在「新人文主義地理學」中, 居於核心。受現象學及存在主義等重要思潮影響,新人文主義地理學者以各種不同的關懷來描述「地方」 (place)。 本研究先就「 地方」此一概念之探討做簡要回顧,整理地方感相關之文獻,以了解不同學者主張之理論著重,及其與本人研究對話之可能。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研究
「地方」一向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核心,但各家說法與著重點略有不同。茲就三…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3,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anuary 23,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A/r/t 特別注意到游移的空間,在此,語言、影像、物體、情境、空間和時間同時發揮作用,意義亦由此產生。Irwin & Springgay(2008)認為,這種方法論的思考正是Deleuze & Guattari 所說的地下莖(引自 Roy, 2003),地下莖的每一分支在彈性的動態關係中流動地組合,富有變化,或反常地突變,意義和理解不再是從一個原生點呈現出來,而是複雜的、關係性的、意外的。地下莖活化了游移的空間,邀請教師去探討藝術創作、研究和教學的縫隙,這個空間成為社會、文化和自然的轉型場域,成為圍繞着主體、主體間的地方,讓主體由維持均衡和整體的保守力量,轉向生成和對未來的開放。地下莖和游移打破二元論,不只是身體的位置或物體的移動,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移動和意義的易位…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3,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