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7)

李文倩: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維特根斯坦語言觀探析(2)

説語言與金錢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不具備物理實在性,這是否意味着,語言與金錢即是人工制品呢?

在十九世紀末,弗雷格認爲,科學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基於相關工具的改進。對科學而言,日常語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我們有必要發明一種科學的語言,促使科學取得更大的進步。1879年,弗雷格《概念文字》一書的出版,即可看作他在此方面所做的初步努力。就日常語言與“概念文字”的關係而言,弗雷格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他將日常語言比作我們的手,而將“概念文字”比作扳手。毫無疑問,就日常生活而言,我們的手能做很多事情,同時也相當靈活。但就擰螺絲這一特定的工作而言,扳手則是更好的工具,即使它無比僵硬且只在這一特定的工作中有用。…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ly 29,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利奧塔與崇高美學:反讀康德(3)

利奧塔嚴格將這種邏輯套用在自己頭上。在崇高體驗中的無能爲力的感覺,就是理性所承受的感覺。它體會到它無法“接觸材料”,換句話説,它不能理解這種彼此依賴的感性事件。這種崇高體驗告訴我們:“靈魂成爲了依賴於可感物的存在,因而可以被踐踏,被羞辱。美學的前提就是受制於感受,沒有這種感受就是麻痺。要麼因對他者的震撼而覺醒,要麼被徹底消滅……靈魂被囚禁在瀕臨死亡的恐懼與飽受奴役的存活之間。”[8]然而,我們必須理解的是,這種感覺限制,並不是它施加的唯一限制。正如在康德那里,崇高的感性經驗是其他東西的標誌。它引入的是主體同規律的關係。在康德那里,想像的失敗不會帶來合法化心靈的自律規則。在利奧塔那里,其邏輯正好被顛倒過來:屈從於感受標誌着聽從於多樣性的法則。感性情感就是“虧欠”的體驗。倫理經驗就是一種不訴諸大他者的法則的屈服。它展現了思想相對於內在於和先於心靈的力量的受制狀態,而心靈根本無力去理解這種力量。…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29,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3)

有趣的是,研討會後,我們去澀谷喝酒,然後回本郷,結果本郷校區似乎在晚上把赤門(譯註:一個大門)和正門都關了,得翻過有 4 米高的鐵柵欄。回住處的時候,他們三個都笑了:他們一個是格瓦拉的前革命戰友(譯註:指戴布哈),一個是登山家(譯註:指布儂),還有一個是前銀行搶劫犯。

後來,斯蒂格勒出版了《技術與時間》卷二。96 年 3 月,我在巴黎八大負責一個繁重的課程。我們和他的前女友(我在想要不要冩這個,記得她是雕塑家)在拉丁區吃了晚飯後,他住在貢皮埃涅那個方向,於是告別時就給我叫了輛車。

我手冩的字都沒法看了。

他説。不過,他的確冩了很多難讀的字,對此貢獻良多。他得到了法國視聽研究院( Institut national de…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8,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1)

作爲現代漢語詞匯的“美學”是一個外來詞,在清末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出現於中國人的語匯中。作爲一門學問,美學也曾在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上獨領風騷,屢掀熱潮。即使是在幾次美學熱已經沉寂有年的今天,人們依舊會在各種學術與非學術場合,每每遭遇“美學”一詞。那麼,人們究竟是怎麼用這個詞的?作爲一個學科的名稱,它有哪些方面的內涵?本文並不想給這個概念再增添一個定義,只是試圖通過對“美學”概念的多層面分梳,來揭明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賦予“美學”術語的諸多含義與用法。

首先,從概念的産生而言,“美學”術語源於哲學內部一門新學科的創立,其本義是感性學,漢譯爲“審美學”更貼切些。創立這門新學科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8,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王燕青:傑里米·里夫金〈共享經濟〉(4)

人物週刊:您之前的書里提到過,過去50年對資本太多迷戀,以至於對過去25年新經濟增長86%的來源茫然無知。您是不是低估了資本對於新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資本在未來所佔的重要性是會繼續降低還是會有所上昇?

里夫金:現在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看到全世界所有經濟體的GDP都在放慢,生産效率也停滯不前。現在大家看到的一個結論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潛力已經被大幅度發揮出來了,經濟馬上要到頂了。…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28, 2023 at 6:45pm — No Comments

陸興華·智能人工化時代的知識狀況(3)

《後現代狀況》強調得很尖銳的另一點是,科學的真理話語是用它自己的“內容”來自証合法性的,而其它諸種語言遊戲,如文學、藝術,則是通過使説話者在語用(pragmatic)上平等參與,在敘述之中,去平等地獲得其表達的合法性的。只有這樣的語言遊戲和語用很活躍的社會里,才會不斷有新的發明。科學本來是諸文類之一,今天它卻以真理和論証來稱霸,就剝奪了其它諸語言遊戲的平等和合法性。這是科學話語和歐洲啟蒙-解放話語這兩種宏大敘述的罪行之一。但是這兩種霸權話語本身其實也已玩完,各種語言遊戲事實上平等了,只是,我們自己仍在習慣上仍以科學話語的權威性和績效標準學,來管理社會,甚至主動對照它們來要求自己,正如當代中國大學仍在用美國大學的科研標準,來強壓到文、理、工的研究上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28,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技能強國:職業教育4.0時代的中國策略(7)

(三)加快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改革

爲了滿足職業教育4.0時代建設技能強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中國必須加快推進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改革。具體而言,一是要面向未來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打造産教融合新高地、構建産教融合的“學習工廠”;二是要採取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緊密結合的方式,按照智能制造的能力圖譜設計課程、編制教材,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三是要搭建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創新創業平台和實踐實訓平台,加強校企合作、資源融合,重視綜合知識傳授、綜合技能培養。通過上述路徑,中國職業教育可逐步實現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進而培養跨領域、跨學科、高素質、高技術的現代技能人才。

(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8, 2023 at 6:15p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3)

四、無睡眠的資本主義和其産生的破壞

我現在講的這個問題也很重要。前面提到的克拉里的那本書《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的開篇就由一項軍隊內訓練戰士不睡覺的思考引入。 但是娜奧米·克萊恩所著的《休克主義: 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書,開篇也講到了酷刑技術的發展史。她提到了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在加拿大一所大學內進行的關於休克酷刑的研究,

這項休克酷刑的目的是讓犯人喪失對白天黑夜的概念判斷,最終實現對犯人個性的初始化、 使他們喪失人格。這本書探討了 1950 年代發展起來的酷刑技術是如何被智利和阿根廷的軍 方集團和權力組織投資和加以利用的,並最終成爲了上世紀 70…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July 28,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利奧塔與崇高美學:反讀康德(2)

“非物質性的物質”(matière immatérielle)並非沒有先例。這會讓人們想起貫穿了從像徵主義時代到未來主義的整個藝術思想的一個宏大主題:材料的問題變成了純粹的能量,類似於思想的非物質性的能力,大觀念的光芒與電的閃光融合在一起。我們也會記得,現象學會強調在那里(il ya)的光芒,強調即將出現的不可見的事件。但利奧塔的分析還有一個更爲特殊的目的。他旨在將康德賦予形式的屬性轉嫁給物質性事件。現在,在康德的“美的分析”[5]中,形式的特徵恰恰在於它是無法獲得的。美學判斷所指的形式並非一種將自己的統一性強加於感性多樣性之上的概念形式。美之所以爲美,是因爲它既不是一個知識的對象,不會讓感覺聽從於理解的法則,也不是欲望的對象,即讓理性聽從於感覺的無序…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28,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未來網絡的未來(3)

爲了更好的理解這個全面地以萬維網爲媒介的世界,我們不能忽視圖書館問題的連續性。最近我冩了一章書來論述這一問題。

宇宙的圖書館化是極其系統化的:谷歌蒐索引擎是這一圖書館化中的導航;亞馬遜是書商;臉書從字面上就是一本人臉網絡之書;蘋果販賣閱讀器和手冩板。所以GAFA (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是數碼時代的天啟四騎士,是圖書或更明確的是“圖書”工業的擴展。麥克盧漢和媒體理論家們都説錯了,我們非但没離開古登堡宇宙還進入了超古登堡宇宙。現在所有的産品和商品從本體上看都屬於圖書類。當你問“亞馬遜現在不是什麼都賣嗎”,我會説“這些商品都成了書”;看看拿着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你會説“是啊,他們都好像在閱讀希臘石板”。…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8,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英國高質量音樂教育體系(下)

勵學校制訂高質量音樂發展計劃

新修訂的英國《國家音樂教育計劃》鼓勵每所學校制訂高質量音樂教育發展計劃,從而支持學生進步,學校音樂發展計劃應對照高質量音樂教育的特點,規劃學校如何在校內課程、校外音樂和提昇強化3個領域爲所有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育。音樂發展計劃應考慮學校如何配備師資並提供資金,如何支持教師發展;學校如何與音樂教育中心合作,以及學校如何監控教育效果等。…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July 28,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小泉八雲《怪談》屏風裡的少女(上)

古日本著名作家白梅園鷺水,曾有言道:

「在中國與日本的諸多古籍中,均記載著由古至今,某些栩栩如生的丹青佳作,常因其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而給觀賞者帶來不可思議的影響。這些傳神妍麗的畫作,但凡是出自大家之手,無論是花鳥畫或是人物畫,皆時有耳聞畫中的人、物,會從宣紙或生絹中躍然而出。」

「實際上,繪畫這種藝術形式,所反映的,正是自我胸懷的抒發與情感的表達。此一論斷由來已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如今,人們普遍以此類論斷為依據,對享有盛譽的菱川師宣【註】所繪的肖像畫點評鑒賞,稱道不已。」

鷺水述說至此,講了一個與菱川所繪的肖像畫有關的故事:…

Continue

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July 28,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4)

2、虛擬現實中的共同學習——學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

基於“社交增強學習”理念的“社交虛擬學習”可在虛擬現實環境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全新的交互和協作。由於職業學校、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提供的學習場所空間制約,校企合作通常變得比較複雜。然而,數字媒體可以實現職業學校與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有效對接,呈現新的合作形式,産生第三個“虛擬學習場所”,使學生能獨立於時間和空間,實現同步學習和異步學習。因此,通過“社交虛擬學習”,學生不是獨立學習,而是在虛擬現實中與他人共同學習,猶如一個社交網絡。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的交互式學習,學生擁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實現碎片化和泛在化學習,獲取與工作過程相關的實踐和學習經驗。…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27,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夢的權利 — 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2)

事實上,對於從 20 世紀發展過來的當代文化資本主義下的“注意力經濟”,“睡眠”和“夢 境”是唯一被保存下來的領域。但是在 21 世紀中全天候的資本主義下,當用戶在睡眠中時, 電腦即使在睡眠狀態下也還是與外界聯結運作着,其實這在意義上也與信息社會以及德勒茲 提出的控制社會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也可以從夢境解碼領域的技術發展看出: 人在睡眠狀態時可以與機器的睡眠狀態聯系起 來,實現技術上的外在延伸。這樣就可以實現對人們的夢的掃描和解碼分析。這樣藉由技術 獲得的資訊都構成了當今社會的秩序。

這意味着人類精神將永遠都與機器相對接。這也正是爲什麼當今社會會慢慢進化到一個全天 候 24 小時的資本主義控制型社會,我稱其爲一個高度控制型社會。…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2)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種可測量的時間是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可以叫做“自然時間”,其實就是“時鐘時間”。自然人類發明了時鐘,各種計時的工具,我們用它們來測量時間,這種時間就是海德格爾所講的“現在時間”(Jetztzeit)。它是同質的和均勻的,因此才是可測量的。如果它不是同質的和均勻的,那就無法測量。這是科學的時間概念,在牛頓那里被叫做“絶對時間”,牛頓的説法是:“絶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它均一地流動……”如我們所知,這樣一種物理學的“絶對時間”觀在科學上的改變一直要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在哲學上,到尼采那里就已經受到了懷疑和批判。…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未來網絡的未來(2)

我並不是要深入談單子論,我只是強調著名的單子“無門無窗”的建築隱喻可以當成是理解心念-大腦-身體的巴洛克時代問題。德勒茲在其名作《皺摺,萊布尼茲和巴洛克》中用一個“巴洛克屋子”的比喻來説明這一點。

單子的結構被刻畫成一個媒介化部署(mediated dispositive )的兩層房屋:一樓穿有五感的小孔,外部世界的光線通過小孔被過濾進來,這些光透過媒介,間接地導入沒有窗戶的上層。上層是昏暗的房間,裝飾着一塊褶皺的帆布,這塊布就好像真皮組織或腦膜一樣。感知首先被感知器官過濾一遍,只有光線可以被導入單子結構的內部。單子結構的肌理和膜上投射着內在觀念的表象和振動。…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 | 夢的器官學與原電影(上)



在《電影時間》裡,我提到我們必須好像德里達談原書冩(archi-écriture)一樣來談論原電影。我將會提出今天夢是這種原電影的基本形式﹣也是如此,這部電影《夢的組織》[1]是可能的,它所指的也是必要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許煜譯·斯蒂格勒 | 快感、欲望和默契(3)

登高,探險,以及其他先鋒性的行動,是要參與自然的所顯示的關鍵點。爬着斜坡通往頂點,是要走到一個特別的地點,它號令着所有的山峰。登峰不是要主導它,佔有它,而是一種友誼的交流。[3]

我們不能得到我們欲望之物,我們不能觸摸它,當我們撫摸它的時候,它超過了這個簡單的觸摸,因爲觸摸是有限的,然而這個物件自身是無限的﹕我們不能擁有它,因爲是它佔有我們。這是爲何撫摸,也是快感,可能也是痛苦﹕通過這個變更(altération),撫摸變成了缺失(défaut),他在它們之外,而且知道﹕當他想要握緊幸福時,卻壓碎了它。…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4)

我通過網絡蒐索了一下,全國至少有幾十個叫土牆村的地方。這個非常普通甚至有些土氣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鄉村生活的一種非物質遺存。合川的土牆村在土場鎮,更是“土”上加“土”,過去非常偏僻,緊挨着我所在的北碚,現在的交通倒是很方便了。我沒有研究過土牆村的歷史、文化,不過我相信,在詩人那里,不管這個名字及其代表的文化有着怎樣的意蘊,它都是自己成長的地方,在自己的生命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最近這些年,中華一直説他在尋覓,在摸索。我猜測,他最終找到的突破點就在這里,就在自己生命起源的地方,就在曾經偏遠而如今正在發生巨變的地方,就在城市的邊緣而且依然山清水秀的地方,就在他的親人已經長眠或者依然生活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uly 27,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彭一田·冬之花

和寒梅一起傲霜的

是油茶花,它們漫山遍野綻放

在離村莊稍遠的山坳

 

來年深秋

人們摘下果實,去殼留籽榨油

炸香的米餜,先奉神

 …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July 27,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