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1)

【編者按】新詩百年,詩歌理論並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西方理論的販賣和嫁接,真正本土的理論少之又少。張嘉諺,一位年逾70的學者,幾十年致力於中國本土詩歌理論的創建,其遠見和治學精神令人佩服,中國詩歌的發展還是需要中國特色的理論來指導。

本文為論者「字詩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論文《論「詩性」》的節選,因「詩性」作為詩的根本「全子」,層層打開廣涉詩歌整體。本文僅論及其內在核心構成,其結構派生的若幹機能及其顯化為詩歌的若干功用,已在另外章節論述。用以回答「詩歌有什麼用?」的問題。即此文是回答:詩是什麼? 明白了詩性,詩是什麼? 的問題也大致明白了;而論述詩性機能與詩歌功能部分,則是部分回答「詩有什麼?」的問題。

內容簡介:「詩性」這個概念,流行文論界通行詩場已久,迄今面目模糊,無明確辨識。毫無疑問,「詩性」指向詩的根本與詩學理論的核心。因其基礎性透發詩之內外,含攝詩的整體。論者以字思維推動字詩想,明確「詩性」的定義;簡要闡釋「詩性」的內在結構、機製、機理與機能。從基礎理論著眼為現代詩學提供一塊基石。亦試圖為中華本土「字詩學」理論構建,安立核心概念。

引言「詩性」認知的理論意義

從詩學理論的意義看,最重要、最根本、最基礎、最始源的概念,莫過於「詩性」了。所有的詩歌與詩學理論,都由詩性所生發,都由詩性而定位,都由詩性所統攝。詩性是詩最根本的屬性。是詩與詩學最本原最基礎的中心概念。詩性既表明詩歌生成機理的普遍性,又決定某種詩寫的特殊性,某一詩作產生的個別性。在表現共性的同時顯化出個性差別。詩性與詩之本體合而為一,詩性與詩的一切質素氣血相連,必有其特殊的性質、特征、結構與功能。詩性內涵的明確,無疑有助於切實把握詩性一詞派生的眾多概念術語;切實推進人們對詩的認知。構建中國本土現代詩學,「詩性」當為第一塊理論基石。不從理論上真正弄清楚「詩性」問題,對於詩歌的混亂認知就不會停止,當下詩評詩論的各種隨意雜說在學理與法理性上勢必無從澄清。悖論在於,談到詩性,詩歌理論界認識迄今為止依然模糊,認知仍然含混。以往學人談詩性時,往往一滑而過變為談詩,或與外來術語詩性智慧、原始思維等纏繞不清。因此,弄明白詩性的真實涵義,搞清楚詩性的機能與特性,既是詩學理論所有與詩相關繞不開的起碼認知,也是中華本土詩學理論建設不容回避的邏輯前提。

作者簡介

張嘉諺(老象),生於1948年2月。人文學者。教授。佛教居士。詩評家。詩學理論家。1978年考入貴州大學中文系,主編《春泥》;參與合辦全國13所高校《這一代》。主編詩刊《崛起的一代》,推動80年代「崛起」詩潮的崛起與反叛。長期關注中國當代 「隱態寫作」,掘發、研究、評論「活化石」詩人。2004年初涉網,發現「崇低、審醜」詩寫新動態,命名「低詩歌」與「中國低詩潮」作跟蹤研究、系列評論。推動「低詩歌運動」期間,倡導「詩性正治」、呼喚「個體先鋒」,被稱為「網絡第一詩評家」;「低詩潮首席評論家」「近年秉持」、「獨立、自在、責任、包容」的學術品格,著力於中華「字詩學」理論體系構建;同時關注先鋒詩人及自由寫作,提出「審毒寫作」新方向。其論文多發表於網絡及海內外,有《凝視中國自由文學》《中國低詩歌》《泥塵與星光》等出版。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