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為什麼許多偉大的企業家都像哲學家?
在一個典型的培訓教程中,人們很少關注內省與反思個人性格與信念所帶來的益處,而往往關注改變行為的益處。這一點在快節奏、科技驅動的商業世界中絲毫不令人吃驚,畢竟如今我們沒多少時間停下腳步思考,一切都想要立時見效(並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盡管人們逐漸認識到「正念」活動 (如瑜伽和冥想)與內斂型生活方式的益處,但相較而言,對於哲學問題(如價值觀、品行美德與智慧)的自省卻被忽視了。管理培訓與領導力發展項目幾乎並不包含任何使某人明確自己哲學世界觀的內容(即使有,也很少)。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們理應添加這樣的內容。
一、為什麼谷歌需要哲學家?…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1,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今天西方社會之所以病態,就因為吸引人注意的事物都很有誘惑力、激動人心,但都跟現實生活無關。像一部電視連續劇,很好看,可裡面講的愛情關係在現實裡根本不可能。網游簡直讓人上癮,但那不會啟發人怎麼處理好跟他人的關係,還有色情片也一樣。這時知識分子們就會說,這些人很軟弱,很笨,沒辦法抵御「低級誘惑」,去追星、追流行歌、沉溺網游,這些都不是「好人」。
法語裡有一個詞「bien pensant」,意思是「思想正統的人」,這些人認為自己情操純粹而高尚。可這個詞在今天其實已經成為侮辱,這樣的人其實是蠢貨。可是每個社會都有這樣傲慢的bien pensant,他們極其反對流行化、粗俗化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他們將這些事情視為墮落的像徵,認為俗世骯髒而可怕,堅決與之劃清界限。
我有不一樣的出發點。…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May 2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崇高的實踐帶來的是當今藝術最為關鍵的實驗精神,而不是尋求共通感。「交流根本不存在,因為標凖體系不夠穩定,作為無法找到它的指定位置,確保得到公眾鑑賞的機會。」21,這種後現代的「崇高感」更強調一種當下感受的異爭感:想象力的無力呈現理念的力量給我們痛感,但理性力量的整體要求和它蘊涵的道德力量又給我們快感。
崇高與先鋒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而崇高也許是唯一的描述現代藝術感覺的方式。在崇高這種矛盾的情感中,不確定性時有時無,這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主義的藝術反思方式,但它仍舊不夠徹底,因為它仍舊以某種確定的理念作為最後的歸宿。而從十九到二十世紀的藝術賭注才真正利用崇高美學來使自己成為不確定性的見證者。在詰問此在也就是作品的同時,先鋒派藝術拋棄了作品以前那種接受者團體相關的認識作用,也就是像康德那樣將共通感作為合法性的推斷,而不是實際的現實。…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May 24,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我已經很少聞到風的味道
它經過我時會在不經意間
帶走我的某些部分:先是我的甜
然後是我的酸和鹹,最後輪到了
我的苦——我包含著我的苦在風中
苦苦哀求迎面而來的風——
你讓我臟器緊縮而四肢舒展
你讓我在無色無味的晚景裡…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23, 2025 at 5:38pm — No Comments
日劇的圓夢营銷~~《沙灘男孩》(Beach Boys)雖然是一部娛樂性質的電視劇,但其「逃離都市」「回歸自然」「追尋自由生活」的核心主題,確實為日本後來推動的…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23,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一)大小文化傳統在《詩經》中的融合
討論之一:從《詩經》編輯的綜合性看大小文化傳統的融合「頌」、「雅」、「風」最初是音樂的分類。雅、頌詩是宗廟祭祀所傳唱,自然屬於文化大傳統,屬於精英文化。邦風相對於雅、頌而言,是地方文化,自然是小傳統。這兩個傳統,本來是上下流傳,界限分明的。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卻將他們綜合在一起,編人《詩》中,正反映了西周末期以來,因社會結構變化而引起的大小文化傳統融合的趨勢。…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y 22,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誰在記憶
21世紀初,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與莫迪亞諾讓“新寓言派”小說家獲得了世界性的關注。新寓言派的文學創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70年代,處在一個“清算、變革與大膽突破”的后現代語境之后,新寓言派作家更期望達成一種“變革中的內斂”,實現“創新與回歸的結合”,由此也成就了“記憶詩學”的一大轉向。…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y 22,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The unconsciousness of the group studied was the price that had to be paid (the price it had to pay) for its coherence. A society could be a system only without knowing it. Whence the corollary: an ethnologist was required to know what the society was without knowing it. Today, an ethnologist would no longer dare to say (if not to think) that. How can Bourdieu compromise himself in this way in the name of sociology? (From Pg.56 [Foucault and Bourdieu]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1 by…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22,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詩歌的「詩」字,其繁體字為「詩」,可見「詩」字由「言」和「寺」組成。國內神話學研究的代表人物——學者葉舒憲提出,「詩」字的造字本義應追溯到祭祀主持者的語言活動,即「寺人之言」。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並認為「詩」字的形成與宗教祭祀密切相關。今晚我也來探討下「詩」字的本義與「寺中之言」的關係。…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2,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蕭馳對時間主題在文學史的傳承脈絡的探尋,可細繹為四個層面。一是抒情文類再認與抒情傳統的「原型當下」特質。中國抒情傳統生發於抒情詩,而「中國文學存在史詩」的觀點可能動搖抒情傳統的文類根基。對此,蕭馳認為作為文類的史詩必須「具有兩種時間向度——宇宙意識的時間向度和敘事學的時間向度的並存」。西方文學史上的諸多史詩在作傳或敘述個體生活時置入了恢宏的宇宙時間,但中國文學史上卻不存在這種情況。如《詩經·大雅》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雖具有明確的敘事時間,卻未顧及宇宙時間,只能屬於部族敘事詩;又如《天問》具有明顯的宇宙時間意識,卻始終采取與敘述相反的提問方式行文,缺乏個體生活的時間維度。這些最有潛質的詩歌尚無法成為史詩,懷古詩受律詩形式限制,「不宜容納線性時間的發展」,更與史詩相距甚遠。這就削弱了中國古代史詩成立的可能性,從而確認了抒情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主流地位。…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22, 2025 at 12: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May 22,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May 22, 2025 at 11:45am — No Comments
影劇《沙灘男孩》(Beach Boys,1997)在日本以外地區,如韓國和台灣,盡管其影響主要停留在文化層面,但確實對兩地的地方創生實踐和「回歸自然」、「逃離都市」的潮流產生了一定的刺激和啟發。以下是它在韓國與台灣地方創生中的潛在影響及相關案例:
1.韓國的地方創生與《沙灘男孩》的影響
(1)文化氛圍與青年回鄉潮流…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May 20, 2025 at 3:00am — No Comments
在這裡,記憶和「被記住的記憶者」這兩個喻體都尤其與書寫行為關聯在一起。對阿萊德以及揚·阿斯曼而言,這正是「文化記憶」的一個核心特征,且與作為經典的文本有關。顯然,這個理念引人入勝,因為它不僅涉及記憶被銘寫而獲有的持久性,還關乎記憶如何從人類心智外化為一種「可反復使用的文本」的書面化「存儲」或「檔案」,可供長期調用。同樣明確的是,書寫早在西周時期就以這種方式被使用,史牆盤銘文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另外,如我們經常提及的那樣,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已是第二手材料,其原始文獻書於竹帛且被存儲在西周宮廷檔案之中。最後,我們也可以把五經的形成視為一種「文化記憶」的特定實現,它們得到早期帝制中國及其太學和圖書館機構的審定、形塑及維護。…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May 17,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晨起聽見的是蟬鳴而非鳥叫
晨起面對一張煙盒紙,提筆寫:
「歌唱是本能,唱歌是本事。」
空氣在顫動,應是空調吹出的風
樟樹杵在窗前,濃蔭
由數不清沉默的葉片構成
數不清的光斑在竭力擴展
各自的勢力范圍…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17,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然而,這並非表明讀者可以脫離文本和作者,實現完全自由。在劉若愚看來,讀者作為自我深入文本把握到的時間觀歸根結底屬於詩人。「通過由語言結構創造的世界,詩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也使無數的讀者能在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裡重新創造詩中的世界。」詩人創造出流傳於世的詩歌,使之獲得時空自由。當讀者以自我姿態把握詩歌,其所創造的文本世界本質上是詩人奠定下來的。讀者只是以替身角色再現詩人對時間的情感處理。「把作者置於理論的中心,而在欣賞者身上產生的道德效果和快感效果,則成了由於作者情感的自然流溢而碰巧獲得的副產品。」劉若愚將視角轉向讀者,其目的在於反證詩人自我的先在性,強調抒情主體、讀者和個體詩人相一致。
周策縱也強調詩人自我和讀者自我面對時間的一致性。他認為中國文學批評強調創作的直截了當和閱讀的即刻無間,體現了對短促時間因素的體認,這種審美傳統可稱為「當下」:…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09 玻璃與草
我一面聽唱片,一面看書
格拉斯的歌劇,格拉斯的小說
他們是兩個人。音樂的Glass
我稱他玻璃;文學的Grass,草
《愛因斯坦在海灘》,最簡約
結構,像一幅玻璃幕牆…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May 1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
ContinueAdded by OVEPI on May 17, 2025 at 7:00am — No Comments
在上述分析中,陳世驤把詩中的情感主體視為現實中的寫作主體,即詩人就是抒情主體。這提示了中國抒情傳統的一個基本預設,即文本必為真實的個體詩人所作,且文本中抒情主體的聲音和詩人的聲音是一致的。如在分析《九歌》的「生命化的時間和空間」之前,陳世驤認為「承認《九歌》是個人心靈的創作,以及看重這個節式各部分的契合內聚及其統整,是我們所必須強調的」。又如《四時詩》存於《陶淵明集》,但《全晉詩》列入顧愷之《神情詩》。對此,陳世驤以該詩對仗工整、時間表現過於平板、浮面,宣稱「乃淵明所不屑為的」,而歸到了顧愷之名下。若不拘泥於真實作者,大可不必下此判斷。但給出這種判斷,恰恰說明陳世驤重視個體詩人及其所帶來的意義確定性。…
Continue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