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在情動理論成為諸多學科分析熱點的背景下,情動理論仍有頗多爭議之處。檢視斯賓諾莎和德勒茲情動理論可以發現,斯賓諾莎的情動體現的是身體和心靈的被動反應; 而德勒茲把情動概念去背景化,用以構建瓦解權力規訓、恢復生命潛能的通路。德勒茲認為符號是權力流轉的主要途徑,基於情動這個觀測點,他在文學場域中捕捉到眾多能夠有效瓦解權力的方式,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文學理論,把文學創作帶入政治斗爭場。
生成文學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上明確指出,一些譯者把斯賓諾莎以拉丁文寫成的《倫理學》中的affectio 與 affectus 作同樣的譯法,均譯為affection,德勒茲認為這麼做「是災難性的」。斯賓諾莎「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原則上他總是基於一定的理據,[……]因此,我用『情動』對應斯賓諾莎的affectus,用『情狀』(affection) 對應 affectio」 ( 德勒茲,《德勒茲》3)…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ly 22,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體系是巴門尼德所創始的那樣類型的體系。實體只有一個,就是「神即自然」;任何有限事物不獨立自存。笛卡爾承認有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實體;固然,甚至依他講,神在某個意義上也比精神和物質更稱得起實體;
因為神是創造精神和物質的,要想毀滅它們就能把它們毀滅。…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斯賓諾莎(Spinoza,1632—77)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他在生前和死後一個世紀以內,被看成是壞得可怕的人,這是當然的後果。他生來是個猶太人,但是猶太人把他驅逐出教。基督教徒對他同樣恨之入骨;盡管他的全部哲學貫徹著「神」這個觀念,正統信徒仍舊斥責他講無神論。萊布尼茲受到他很多益處,卻對這一點諱莫如深,小心避免說一句稱頌斯賓諾莎的話;關於他跟這位異端猶太人私交的深淺,他甚而竟至於扯謊。…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4,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2. 倫理區別於日常道德:實在(real)的維度
從斯賓諾莎到列維斯特勞斯
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拉康就開始閱讀斯賓諾莎(1632—1677)的《倫理學》。他將這部作品的提綱掛在臥室的墻上,並在上面標示出箭頭,以體現斯賓諾莎所設想的幾何架構。斯賓諾莎通過歐氏幾何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將“善”和“理性”等同起來,而社會性自我則是認識的障礙。在斯賓諾莎看來,唯一有用的事物就是能夠提升我們的欲望和思想能力的事物,這些事物同時帶給我們幸福感;悲傷是惡,而愉悅只存在於認識的進步中。拉康稍後說悲傷是道德上的懦弱,聯接著人類基本的激情(passion)之一,即“無知”的激情。…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16, 2017 at 8:02pm — No Comments
「正是通過欲望,斯賓諾莎找到了感覺的起源和基礎。」(107) ①僅僅從上面的文字把握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很容易滑入心理學領域。塞格沃斯和格雷格認為,斯賓諾莎情動理論的一個關鍵詞是身體,「首先,身體的能力永遠不會被單一的身體所界定[……]其次,『認知身體』的『未完成性』與當今的相關性要遠遠大於330 年前斯賓諾莎寫完他的《倫理學》之後的那個歷史時期」(塞格沃斯、格雷格 21)。
情動和身體由此成了互為支撐的存在,情動理論的提出「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努力,旨在配置一個身體和它的情動/被情動、它正在進行的對世界的情動構成,以及世界和身體的此性」(21)。在斯賓諾莎的視野里,情動是一種力,身體是這種力的暫時性顯現和特定時刻的形式。身體即情動,情動在身體的互動與變換中流動。…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ly 24,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從現實來看,黑格爾主義的歷史哲學能夠為戰後的蘇聯進行辯護,這符合彼時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但是,隨著冷戰中東西方陣營的勝負日趨明顯,這種辯護受到了挑戰。總之,一種總體性的歷史辯證法籠罩了戰後歐洲知識分子的全部心智,我們只需看看在以強調個人絕對自由而聞名的薩特筆下,個人行動最終在有機群體中形成了總體化的歷史動力,就可以了解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梅洛-龐蒂也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黑格爾是所有哲學所實現的偉大事情的源頭……他開啟了一種探索,詳細探索了如何將非理性整合進一種擴大了的理性之中,這仍然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任務……解釋黑格爾就是我們的世紀中解決所有的哲學、政治和宗教問題所采取的立場。」…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29,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情動(法語:L'affect;拉丁語:affectus/adfectus),是斯賓諾莎哲學中的概念,由伯格森、德勒茲和瓜塔里進一步闡述,強調身體或具體體驗。情動這個詞在心理學和其他領域具有不同的含義。
斯賓諾莎《倫理學》中,情動,是與感覺和情緒相關的精神身體狀態,有三種主要類型:快樂或歡愉( laetitia )…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8,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這樣,我們可以從affect(情動,或者情感行為和情感變化)的角度來界定一個人。一個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情感變化,我們可以從情感,情感運動,情感變化的方式來確定一個人的存在。我們甚至可以說,人是一個情感存在,一個始終在發生變化的情感存在。人的存在就是情感活動,…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6,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不過,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解決笛卡爾的自因問題只是第一步。德勒茲真正要面對的是建立了完善哲學體系的黑格爾。如果說笛卡爾的問題是世界之根據,那麼黑格爾的問題則是主體,「實體即主體」正是黑格爾哲學的全部原則。黑格爾將斯賓諾莎放置在理性主義傳統中,認為斯賓諾莎雖然解決了上帝存在的根據問題,但並沒有展開自因的自我運動,即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的另一面——世界的否定性的辯證運動。黑格爾批評斯賓諾莎主義是「無世界論」,即「一個堅持上帝存在,堅持唯有上帝存在的哲學」,由於「斯賓諾莎並沒有把上帝界說為上帝與世界的統一,而是認上帝為思想與形體(物質世界)的統一」,因此他的體系「只是認這世界為現象,並沒有現實的實在性」。也就是說,現存的世界並沒有「反映」絕對精神。依此視之,在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中,只有普遍的、未特殊化的東西是實在的,主觀的、個體性的東西並沒有實在性,「只有神是唯一的實體;自然、世界用斯賓諾莎的話來說只不過是實體的變相、樣式,並不是實體性的東西」,故而是「無個體性的」。…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ne 1, 2025 at 2:30pm — No Comments
在德勒茲所勾勒的單義性哲學傳統的脈絡中,一直到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單義性這個概念才真正趨於完善。
在斯賓諾莎看來,上帝是唯一實體(substance),實體擁有無限多的屬性(attribute)。而世間萬物亦各自擁有著自己的一些屬性,這些屬性同時構成為此物的本質。這兩個命題合起來便是:每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屬性在表達(express)著上帝。通過“表達”,上帝或者說永恒無限,直接體現在諸物的存在之中。正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註: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荷蘭人,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斯賓諾莎其次也提出在行動的力量和被感染/影響的力量之間的一種對應關係。這同樣適用於心靈和身體:心靈之思考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外在理念的接受性(receptivity);身體之行動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其他身體的感受性…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9, 2024 at 5:00am — No Comments
《倫理學》最末兩卷分別題為《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最有趣味。我們所遭的事在多大程度上由外界原因決定,我們相應地受到多大程度的奴役;我們有幾分自決,便有幾分自由。斯賓諾莎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相信一切不正當行為起因於知識上的錯誤:適當認識個人環境的人,他的行動作風就英明得當,遇到對旁人來說算是不幸的事,他甚至仍會快樂。斯賓諾莎不講忘我無私;他認為在某個意義上「自利」,特別說「自我保全」,主宰著人的一切行為。「任何一種德性,我們不能設想它先於這種保持自己存在的努力。」但是賢達的人會選擇什麼當作自利的目標,他的想法與一般利己主義者的想法是不同的:「精神的最高的善是關於神的知識,精神的最高德性是認識神。」情感若是由不適當的觀念產生的,叫「熾情」;不同人的熾情可能衝突,但是遵從理性過生活的人們會協和共處。…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固然死後人格殘存這事情是妄念,但人的精神中仍舊有某種東西永恆不滅。精神只有當肉體存在時才能夠想像什麼、記憶什麼,但是在神內有一個觀念將這個或那個人體的本質在永恆的形式下表現出來,這觀念便是精神的永恆部分。對神的理智愛被個人體驗到時,它就含在精神的這個永恆部分中。
福祉由對神的理智愛而成,它並不是對德性的報償,而是德性本身;不因為我們克制情欲,所以我們享有福祉,倒因為我們享有福祉,我們才克制住情欲。
《倫理學》用這些話結尾:…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1995年,伊芙·塞吉維克的《控制論褶皺中的羞恥:閱讀西爾文·湯姆金斯》和布萊恩·馬蘇米的《情動的自治》兩篇文章發表,宣告了20世紀西方學界的情動轉向。當今幾乎所有的人文領域都涉及對情動(affect)問題的討論,梅利莎·格雷格和格里高利·塞格沃斯在《情動研究讀本》的導論中總結了情動理論的八個主要研究方向,即技術哲學、生命技術、性別研究、精神分析、政治研究、語言研究、情感史批評和科學哲學,展現了情動理論跨學科和多維度的特點。情動理論幾乎與所有主流范式相對抗,它不僅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和主體性哲學,而且不與同樣反對傳統哲學的各種後現代范式(結構主義、語言符號學以及精神分析等)為伍。正因如此,它為當今的批判理論家提供了全新的武器,喚醒了被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機器刻意壓抑的身體與生命。…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26,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斯賓諾莎並不像斯多葛派,反對所有的情感;他只反對「熾情」這種情感,也就是讓我們自己顯得在外界力量之下處於被動狀態的那些情感。「某個情感是熾情,我們對它一形成清晰、判然的觀念,就不再是熾情。」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這可以幫助精神得到控制情感的力量。「凡清晰、判然地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者,愛神;愈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愈愛神。」由這個命題,我們初次接觸到「對神的理智愛」,所謂智慧便是這種愛。對神的理智愛是思維與情感的合一:我認為不妨說,就是真思維結合把握真理時的歡悅。真思維中的一切歡悅都是對神的理智愛的一部分,因為它絲毫不含否定的東西,所以真正是整體的一部分,不像那種在思維中彼此分離以致顯得惡的片斷事物,僅在外表上是整體的一部分。…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因此,強度的運動就是情動。情動是受影響能力不同的物體/身體相互遭遇時的狀態變化。此種相遇會造成兩種後果,身體與外物要麼融合,要麼相互排斥,前者產生快樂的情動,後者產生痛苦的情動,兩者都是激情。情緒(emotion/feeling)與情動在當今的研究中常被混為一談,但德勒茲曾指出兩者並不相同。情動是在更加根本的層面運作的,此一層面無法被認識和掌握,就像某種有待加工的粗糙材料;情緒則是經過社會加工後的產物。兩者的關係借用康德的語言來說,就是所有情緒總是伴隨著情動。正如紅外線與紅色並不對立一樣,非觀念的情動與觀念的情緒並不衝突,情動暗示了情緒的強度界限。從這個意義上看,斯賓諾莎是首個對主體概念提出質疑的哲學家。德勒茲指出:「斯賓諾莎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將其視為一定量的強度。」生命就是充滿強度的情動。…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ne 6,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多樣的情感形式誕生於身體的感觸經驗,因際遇不同,情感總在悲苦與快樂間變化流轉,這種情感的流變即是「情動」。本文從斯賓諾莎的相關論述出發,結合尼采、德勒茲等人的觀點,旨在探究情動與身體、力、欲望、生命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情動作為存在之力或活動之力的變化,表明了情感與身體的力量的密切關聯,重新勾勒了人作為情感主體的生存樣式,其中既有對笛卡爾身心二分的批評,也有與結構主義者、福柯和阿爾都塞的差別。在情動、權力意志、欲望機器的親密譜系中,身體和心靈並未彼此分離,生命之力盡管以各異的形式呈現,卻總是發出持續的呼喚:讓我們堅持一種快樂的唯物主義倫理學。
一
斯賓諾莎(Baruch de…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萊布尼茲(Leibniz,1646—1716)是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但是按他這個人來講卻不值得敬佩。的確,在一名未來的雇員的推薦書里大家希望提到的優良品質,他樣樣具備:
他勤勉,儉朴,有節制,在財務上誠實。但是他完全欠缺在斯賓諾莎身上表現得很顯著的那些崇高的哲學品德。他的最精湛的思想並不是會給他博來聲望的一種思想,那麼他就把這類思想的記載束置高閣不發表。他所發表的都是蓄意要討王公後妃們嘉賞的東西。結果,便有了兩個可以認為代表萊布尼茲的哲學體系:他公開宣揚的一個體系講樂觀、守正統、玄虛離奇而又淺薄;另一個體系是相當晚近的編訂者們從他的手稿中慢慢發掘出來的,這個體系內容深奧,條理一貫,富於斯賓諾莎風格,並且有驚人的邏輯性。杜撰所謂現世界即一切可能有的世界當中最善的世界這一說的,是流俗的萊布尼茲,…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4,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我曾經認識一些教友派信徒,他們真可能深切、由衷地講出這樣的話,因為他們講得出來,我對他們很欽佩。但是,人在表示欽佩之前必須確實知道,這不幸是如理所當然地深深被感受到了。斯多葛派哲學家當中有些人說:「哪怕我一家人受罪,對我有什麼關係?我照舊能夠道德高尚」,這種人的態度大家無法接受。基督教的道德信條「要愛你們的仇敵」是好的,但是斯多葛派的道德信條「莫關心你的朋友」卻是壞的。而且基督教道德信條諄諄教誨的並不是平靜,而是甚至對最惡的人有熱烈的愛。這信條無可反對,只不過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太難,真心實踐不了。
對這種災殃的原始的反應是復仇。麥可達夫聽說他的妻子兒女被馬克白殺了,當時他決心要殺死這個暴君。…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