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656年7月27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公會發佈公告,宣佈永遠開除24歲的斯賓諾莎。並且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和他往來、講話和通信。連對他表示好感,同住一屋檐下,與他距離兩米之內,讀他的著述或書寫的任何東西,都在嚴禁範圍內。
那時候,猶太人是一個沒有祖國的民族,只有在信仰中,才能找到歸屬的城堡。因此,誰攻擊這個城堡,誰就是叛徒。而斯賓諾莎的哲學,偏偏劍挑猶太人信仰的城堡。
斯賓諾莎誕生在猶太商人的家庭。自小,家裏的宗教氣氛非常濃厚,受的是猶太教會教育。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長老曾把他看成是族人的希望。
(Feature Photo:Solidarity by Philipp Schwarz,www.facebook.com/mr.schwarz)
猶太聖典律法的學習,並沒有滿足他的求知欲。他於是大量接觸世俗科學,包括數學、物理、醫學以及進步的哲學,而越來越懷疑猶太神學。
終於,他開始漠視教規儀式,拒絕繁文縟節的飲食規則,大力主張“神即自然”,並非教會所宣揚的,是世界的精神主宰,對於罪業降罰,具有絕對的權威。
教會方面當然暴跳如雷,但又不想鬧大此事。於是,打算用一筆可觀的年金,來收買斯賓諾莎。當時,他的父親剛去世,財產全歸同父異母的姐姐,他必須自己謀求出路。教會的建議,無疑很有吸引力,但他嚴厲拒絕了。
收買不成,有人便企圖謀害他,一樣沒有得逞。無法可施之下,教會只好開除他的教籍,並且咒詛他說:“主將對這個人表示憤怒,使他領受《摩西律書》所載的所有災禍……。”同時把他趕出阿姆斯特丹。
他便在另一個城市海牙住下來。二十世紀偉大哲學家羅素, 在《西方哲學史》裏,形容斯賓諾莎“物質欲望簡單而不多,一生當中,對金錢表現出一種稀有的淡薄。”
無求於人的他,在海牙以磨制眼鏡、顯微鏡和望遠鏡為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研究和著述上。
在孤獨的哲學王國裏,他深深認識到:
“如果我徹下決心,放棄迷亂人心的財富、榮譽和感官快樂,則我所放棄的,必定是真正的惡;而我所獲得的,是真正的善。”
“愛好永恒的東西,可以培養我們的心靈,使得它經常愉快,不會受到苦惱的侵襲。因此,它最值得我們去追求,去探尋。”
多年埋頭研究,他著 作了《倫理學》、《神學政治論》、《政治論》等書,贏得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的友情和尊敬。
普魯士王子魯德威,是個思想比較開明的貴族,熱心提倡學術文化。他聽人介紹斯賓諾莎,便決定在海德堡,為他提供一個教授職位。並保證,如果斯賓諾莎不觸犯公眾的宗教信仰,他有 充分的自由講授哲學。
斯賓諾莎拒絕了這個邀請,他說:“為了避免擾亂公眾所信仰的宗教,我不知道我講授哲學的自由,將被限制在什麼範圍內。”
斯賓諾莎長年累月磨鏡求生,天生遺傳的肺病,因為玻璃粉 末侵入而惡化,終於在1677年不治逝世,年僅44。
人格成就於簡樸
羅素說:“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
自我實現的終極意義,應是自我人格、心靈素質的完成。斯賓諾莎短暫一生,卻成就了光輝人格、不朽心質。他的生命歷練,鮮明見證了紀律法則、專注修煉的能量。
首先,斯賓諾莎看見了自己的生命方向,在於窮究真理。但真理是不會自我呈現的。他必須很努力探尋,才可能將真理接生到人間世來,轉化成文字,和世界分享。這份努力,若缺少紀律的專注,不可能產生豐碩的結果。所以,斯賓諾莎采取了二點策略:
1、欲望簡單:能以最少的物質活下去,就能把自己對外在的依賴,減到最低點,從而保持意志的獨立、意識的清醒,一心不亂;
2、生活簡單:把自己和外界的往來,減到最低點,從而享有完全的自我時間和空間,研究、思考與著作, 專心致志。
這二點自我紀律的策略,雖然只求“簡單”兩字,卻是世上最不簡單、最不容易的事。需要身心靈共融契合,發揮整體的力量。我們平時可以透過“心靈素質學”科技,加強身心靈之間的和諧默契。到了需要規範自己的關鍵時刻,身心靈的力量自能引發。
身體自有智慧
小時候學跆拳道,開始的幾堂課,教練都只是叫我在一角蹲馬步,覺得既辛苦又無聊。於是耍點小聰明,瞄到教練沒注意,雙膝便站直,教練一來,就紮下。
有一回在偷懶,教練來到我背後,我都沒留神,讓他輕輕一推,便叭了在地上。讓大家笑話,實在不好過,還是紮紮實實地紮馬吧。後來逐漸了解到,當我把自己的身體,放好在必要的架勢、樣態裏,很容易地,我的意念就能投注在那架勢、樣態裏,隨時可以出拳踢腿。
從前在鄉下老家,每次感覺到自己好象要生病時,我便在屋前的紅毛丹樹下,把燒飯用的木材,劈成一片片。什麼也別管,劈材就是。意念漸漸都專注在斧頭的揮起、劈下。全身汗流夾背之後,是心靈無限的暢快,小病也忘記了。
原來,人的身體有其限制。此時,我坐在電腦前寫作,就不可 能同時又在另一個地點,親自帶訓練。“除非有兩個我。”我們都常常這麼說。意思是,我們都只有一個自己,一個身體。身體只是一個,就不可能同時間做兩件事。
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站著和坐著;休息和練武。你不妨試試看,同時前進和後退,是多復雜、不可能的事;斯賓諾莎的策略,有他的道理:凡事但求簡單,才方便一心一意,專心致志。
許多學生來上我的“心質學學習法”。
我告訴他們說:“你們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戲院裏和書桌前;同時看完所有想看的戲,又溫習完所有的課本。”
我教他們和自己立約,每天什麼時候,一定準時把自己的身體,交到書桌前。排好要溫習的課本次序,然後,翻開第一本課本所要溫習的頭一面,演練身心靈科技,將自己貫注進去。
要使自我紀律變成事實,就必須讓自己的身體,一個時候,只專注於做一件事;要專注投入一件事,就必須先把身體,放好在必要的架勢、樣態中。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身體放進一件--就只一件--在進行著的活動。別理會心靈在鬧別扭,讓身體先去行動。
身體在其所必要的架勢、樣態裏,自有它本身運轉世事的智慧。慢慢心靈會受到感染,跟上來。心靈跟上來了,身心靈契和,潛能引爆,不需要兩個我,一個我就夠了,當在預定的時間內,獲得所要的結果。
宗教、武術、茶道、坐禪、冥思……的儀式或肢體準備,都是在規範我們,在攀上一切的領悟、超越、美學、倫理等的境界前,我們必須先把軀體,擺好應有的姿態形式,投入必要的行為過程。
用身體理解世界
再和你分享一個專註修煉的工具,是我和孩子上公園時學到的功課。孩子一踏入公園,那讓身體全心全意、沒有保留的奔跑、呼叫、觸動和試嘗,往往使我相信,身體不僅是靈魂的殿聖,很可能就是靈魂本身。
讓我們到公園去,行走。最好赤腳。沒有任何的目的、時限、快慢控制,不和人談話,也不在自己心裏自言自語。沒有完成某一段路程的征服感,就只讓身體順其自然,沒有意念地一直往前行走。
注意力都專註在行走本身。雙腳碰到樹枝、坑洞、起伏的路面 ,每個當下,身體都在應付這些狀況。註意身體應付的情形,但是不要用意念去控制身體,讓身體去碰觸外在的一切就是了。不要理會自己走了多久,感覺累了,還是讓身體繼續走。一旦身體停下來,放松全身,望向最遠的景物,做幾個深呼吸,體驗好象和景物相互感應。(收藏自 21-4-1996南洋商報《超越講堂》專欄)
Comment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