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多樣的情感形式誕生於身體的感觸經驗,因際遇不同,情感總在悲苦與快樂間變化流轉,這種情感的流變即是「情動」。本文從斯賓諾莎的相關論述出發,結合尼采、德勒茲等人的觀點,旨在探究情動與身體、力、欲望、生命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情動作為存在之力或活動之力的變化,表明了情感與身體的力量的密切關聯,重新勾勒了人作為情感主體的生存樣式,其中既有對笛卡爾身心二分的批評,也有與結構主義者、福柯和阿爾都塞的差別。在情動、權力意志、欲望機器的親密譜系中,身體和心靈並未彼此分離,生命之力盡管以各異的形式呈現,卻總是發出持續的呼喚:讓我們堅持一種快樂的唯物主義倫理學。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對身體有特殊的理解。他不單純是從身體內部來討論身體,而是將身體放在和其他身體之間的關係中來討論。這是身體(物體)和身體(物體)之間的關係:「一個物體(身體)之動或靜必定為另一個物體所決定,而這個物體之動或靜,又為另一個物體所決定,而這個物體之動或靜也是這樣依次被決定,如此類推,以至無窮」(斯賓諾莎 57)。「人體自身,在許多情形下是為外界物體所激動」(60)「人身能在許多情形下移動外界物體,且能在許多情形下支配外界物體」(61)。人甚至能被不同的外界身體(物體)所同時激動。在另一個地方,斯賓諾莎更加感性地說到:「我們在許多情形下,為外界的原因所擾攘,我們徘徊動搖,不知我們的前途與命運,有如海洋中的波浪,為相反的風力所動蕩」(149)

這就是說,人的身體總是被外界的身體(物體)所擾攘,所挑動,所刺激。人的身體總是同外界的身體(外界的人或者物)發生感觸(身體並非一種獨立的自主之物,它總是處在一種關係中)。斯賓諾莎就將情感理解為這種「身體的感觸」,正是這種身體的感觸產生了情感。比如,我碰到了一個人,或者我遇上了一件事,就是一個感觸,一個遭遇產生了感觸。這就是情感的誕生。情感誕生於身體的感觸經驗。

這種感觸產生了什麼樣的情感呢?情感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斯賓諾莎說,大體上來說主要有兩種類型:快樂和悲苦。我碰到了一個人或一個物,我感到快樂;我碰到了另一個人或者物,我感到不快樂,我感到悲愁或痛苦。這就是身體感觸引發的情感——大體上來說,不是悲苦,就是快樂。或者說,悲苦和快樂同時兼備,有時候悲苦的比例大,有時候快樂的比例大,有時候二者旗鼓相當。痛苦和快樂這些情緒的變化,「隨人的身體的狀態的變化而變化,甚至常常是互相反對的,而人卻被它們拖拽著時而這裡,時而那裡,不知道他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前進。」

但是,感到快樂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或者說,感到痛苦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呢?快樂或痛苦是這樣的情感:「快樂與痛苦乃是足以增加或減少,助長或妨礙一個人保持他自己的存在的力量或努力的情感」(148)。這是快樂或痛苦的力量實踐,具體地說,「一切情緒都與欲望,快樂,或痛苦相關聯,痛苦乃是表示心靈的活動力量之被減少或被限制的情緒,所以只要心靈感受痛苦,則它的思想的力量,這就是說,它的活動的力量便被減少或受到限制」(148)。相反,只要心靈感到快樂,則它的活動力量,行動的力量,存在的力量就增加。「我把情感理解為身體的感觸,這些感觸使身體活動的力量增進或減退,順暢或阻礙,而這些情感或感觸的觀念同時亦隨之增進或減退,順暢或阻礙」(97)。這是斯賓諾莎和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反覆宣稱的,情感和身體的力量密切相關。快樂的時候,身體之力增加;痛苦的時候,身體力量受限制,就受到貶損。這種力量的增加也可以說是一種主動,主動的心靈是沒有痛苦的,只有快樂。在主動之中,在施與之中,在對他物(身體)的施與力量中,能感受快樂。快樂、主動、施與和活動力量的增加是一體的。反過來,被施與和受影響,悲苦,被動和活動力量的減弱是一體的。一旦處於受影響的狀態,身體就會無能為力,毫無肯定性,「代表著我們的奴役狀態,易言之,這是我們行動力量的最低級狀態」(《斯賓諾莎》 224)。

(作者汪民安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載於《外國文學》2017年第2期,第113-21頁。)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