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4)

陳冠學《田園之秋》十月十一日

通常寫日記,是記錄作記者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環繞著作記者本身四周圍的人與物的種種。這本日記寫的是我自己的生活,十分單純,幾乎每日都是一樣的。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實在也沒什麼好記的,即使記下來,總是千篇一律。這是實話。不過,我自己卻覺得每一個日子都很新鮮,永遠有著嚐不盡的味兒。這其中的關鍵是生活者的心活著,只要是心活著,日子就是怎樣重複都是活日子;否則,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著死了。田園的生活確是每日同是一樣的,這一點在我覺察過來之時,令我吃驚,我怎會在無盡的重複中覺著不曾重複呢?一種同一的味道怎能對同一的舌頭產生永遠新鮮的刺激或感覺呢?我所驚訝的是人的心靈與感官的差異,這個差異可真大啊! 

這個令我想起了糖果之於兒童,若兒童對於糖果會起厭倦,就不再是兒童了。田園的日子,像一粒粒的糖果,對於我永遠是那樣的甜!…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 2020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雷頤:一個時代的“閱讀史”(2)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有關社會思想著作開始受到重視。上世紀80年代的“韋伯熱”使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著作成為閱讀熱點。“法蘭克福”學派也於此時在中國大規模“登陸”,《單向度的人》、《愛欲與文明》、《逃避自由》等都暢銷一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自1990年代末開始、至今仍在出版的“西方現代思想叢書”尤引人注目,迄今已出《秩序自由主義》、《道德的市場》、《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等15種。而在1980年代很少被提起、甚至鮮為人知的哈耶克在90年代後期也開始受到關注,其主要著作《法律、立法與自由》、《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等全都翻譯出版。無論贊同還是反對,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本本都引起激烈爭論卻也十分難得。

 …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November 1,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旅遊體驗誌 (36)

1 我喜歡出發。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 

2 我想一個人旅行,可以不帶相機,也不要帶上手機,但一定要背上幾本書,在花海里,草叢旁悠然品味,閑淡時光里徜徉書海。 

3 世俗的紛擾,生活的瑣碎使人精疲力盡,黑夜下,撕開那張面具盡是怠倦的容顏,無神的瞳孔,我迫切想逃離這周遭被鋼筋混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每日在車水馬龍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可是,我卻邁不開步伐,怎麽也走不出那個圈。 …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塞林格:獻給愛斯美(下)

他蹲下用桌布蒙著全身,只露出眼睛憋著嗓門說:“一對桔紅色的眼睛。”

“請原諒。這是我的小弟弟查爾斯。按他的年齡說也聰明極了。”愛斯美深情地說,“他非常懷念我父親,父親特別驕寵他,可是不久前,父親在北非戰場被殺害了……”原來這姐弟倆是戰爭孤兒。我的心不由得一沈。我靜靜地聽她講述,一邊低頭看查爾斯。他發現我看他,就把頭倚在椅子上假裝睡著了,那安詳的樣子像小天使一樣可愛。隨後,他又把舌頭伸出來老長做出鬼臉。“快別那樣!”姐姐的喊聲還沒停住,他就蹦起來,用小拳頭打了我胳膊一記,尖聲道:“這面墻對那面墻說什麽了?這個謎語請你猜!”我佯裝仰天思考,接著便用被難倒的表情表示認輸。



“墻角見!”他歡快地喊出這句妙語,哈哈笑著,樂不可支。…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金悅磊·博物館里的食物歷史學家(下)

目前,她正在寫一本關於新奧爾良街頭食物歷史的書,主要研究奴隸中的女性和來自歐洲的新移民在新奧爾良當地食品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她希望探究那些居住在新奧爾良的人,尤其是在政治和經濟上被剝奪權利的人,如何塑造當地的食品經濟。 

對於這一課題研究的思考,萌發於她大學期間在新奧爾良“南部食品和飲料博物館”實習的經歷。她在編纂與美國南方飲食文化相關的文獻材料時,接觸到一本1901年左右出版的克里奧爾食譜。她好奇地一路追尋,開始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挖掘被主流歷史敘事所忽略的民間食物史。

 …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韋叢蕪《我踟躕,踟躕,有如幽魂》

陰風慘慘地吹,

細雪紛紛地落,

這屠殺後的古都,

埋葬在死的恐怖。



繁華的哈德門大街,

此刻已無車馬馳奔;

我,血衣依舊在身,

踟躕,踟躕,有如幽魂。

 …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31, 2020 at 9:45pm — No Comments

艾略特《荒原》一、死者葬儀

“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裏。孩子們在問她:西比爾,你要什麽的時候,她回答說,我要死。”

(獻給埃茲拉·龐德——最卓越的匠人)

一、死者葬儀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October 31, 2020 at 9:43pm — No Comments

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 (8)

結構主義敘事學傾向於抽象地描述“行動”。然而,這種描述無法顯現情節的魅力指數。對於結構主義敘事學說來,“一條龍搶走了國王的公主”“一個竊賊盜走了美術館的名畫”與“一只大公雞奪下了小雞嘴里的蟲子”的敘述意義等值,但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能察覺,這些情節的吸引力大相徑庭。所謂的“吸引力”顯然進入了結構主義敘事學拒斥的心理領域。事實上,結構主義敘事學無法徹底避開心理主義的誘惑。



喬納森·卡勒在《結構主義詩學》之中談到懸念的時候如此表述:“……完全應該能區別什麽是讀故事的願望,什麽是從所謂的懸念(即存在著一個具體的問題)中了解事情的結局的願望,我們之所以要讀下去,並不是為知道得越多越好,而是為發現有關的答案。



為了知道下一步又發生了什麽的願望本身,並不成為架構結構的重要力量,而為了知道一個疑團,或一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才的確會引導讀者將語序組織起來,以滿足我們的願望。”…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31,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彼得·梅爾《品味》紳士戀物有道(中)

他對你自是以禮相迎,不過,他那雙眼睛不由自主就是會朝下瞟一瞟,打量一下你的鞋子。他不會說什麽,但你就是會知道;搞不好這是你生平頭一遭,有別人對你的腳丫子主動有興趣呢。 

他們會請你坐下來,替你把鞋子脫掉。你這雙鞋這時突然間看來可憐兮兮的,還有點破爛!你可別放在心上。這主辦使現在才不關心它們呢!現在吸引他的,是你的腳丫子。在確定這腳丫子有兩隻,大小也大致相同之後,他叫來了他的助理。這助理可能是剛由修鞋部門升上來的小徒弟,也可能是個枯瘦乾癟的老跟班。但不論是哪一種,他一定捧著一本大大的皮面簿子,打開露出空白的兩頁紙面。

 …

Continue

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3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張昕宇《侶行~愛到極致,行到極端》(19)面朝大海  夢的伊始

這次航行是成功的,我和梁紅完成了最初的承諾——在南極結婚,並且活著回來了;這次航行是失敗的,因為有些船員,再也回不來了。 

回想起過去的八個月,我仍然心有餘悸。有好幾次,我處在崩潰的邊緣,甚至動過殺人的念頭,也做好了被殺的準備。再看看依偎在身邊的梁紅,她早已眼噙淚水,“在海上九死一生,但好歹結局圓滿。” 

與大海緣起二十年前,還是小青年的我和梁紅,騎著自行車,從廊坊跑到天津,去赴和大海的第一次約會。記憶里那天的天氣不太好,我們倆站在海堤上,面前的大海的顏色和天空一樣陰暗。沒有無垠沙灘,沒有驚濤駭浪,我們眼前的渤海太過溫柔,甚至沈悶。

 …

Continue

Added by KyrGyz on October 3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楊 牧·疑神(之二十)(下)

霍普金斯斯曾經逆志戒絕詩藝,因為怕分心不得事主,此與皎然黜筆硯的故事很像。後來是耶穌會長老教士勸他放心寫作,才重操舊業,可是終其一生也不輕易示人。他的作品都是死後才發表的。霍普金斯的詩一向不易理解,以其用字冷僻艱深,涵蘊特異之故,唯與神學無關──是文學問題。翻譯霍普金斯尤難,因為他遣辭造句殊為大膽,志在創格趨新,每每逸出常態,所以語言次序可能顛倒相反,非入神揣測是無從領略的。又,霍普金斯愛用單音節字眼,盎格魯.撒克遜本色辭藻,其全稱晦澀而語意拮摋,令讀者一時困惑,一時又覺得驚喜不置。…



Continue

Added by 楊薇 on October 31, 2020 at 1:59a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回顧時如何感知虛構》(6)

垃圾簍又髒又高。我多想要這個蘋果,可以為此花費一整天或是半天的時間。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小心翼翼地放在長椅上,有時如果沒人瞧見我,還會放在外窗臺上。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放,就像把手稿有字的那面朝下放一樣。是偶然嗎?現在沒有想起比較咬過的蘋果和寫了字的稿紙。我頭腦里已經開始作這個比較了,當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放時。如果我不把紙的臉朝下放,又會讓我想起這些句子來,就如我不把蘋果的臉朝下放,又會想起它。很顯然,我把稿紙有字的那一面稱為它的臉,也把蘋果被咬過的那面叫做臉。我作用的那一部分通過不安和過度改變了事物。就這點而言,它是臉,也可以說給了它們另外的表達。給臉總也意味著破壞。 …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30, 2020 at 11:22pm — No Comments

彭凱平: 文化與心理: 探索及意義(6)

西方人不明白中國人談的小我、無我、非我是什麽東西。實際上中國人談的是一個辯證自我的概念。李小龍在去世前接受最後一個采訪時, 美國記者讓他描述一下中國人的基本元素。他說中國人就像水。水無形無狀, 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狀, 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狀。水可以到處流, 但水同時也可以沖破一切。美國人聽了這個描述後, 一頭霧水。實際上李小龍講的就是一種辯證的自我, 即存在矛盾和多樣性的自我。中國人的自我是由時間和空間界定的一個整體性的自我。

中國人對反饋信息的態度與西方人相比也是不太一樣的。一般而言, 反饋的信息有時候與自己的認識一致, 有時候不一致。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如果在第一次實驗給美國學生一個與他判斷不一致的信息, 他第二次做心理測驗時會有一種極化傾向, 會證明你說的不對。例如, 如果第一次測驗說你是一個外向的人, 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並在第二次測驗時變得更加內向,…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9p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8)

這里伯格的運用,是一系列帶有隱喻含義的概念,諸如“中心”、“燈塔”、“安排”等等,意在表明我們視覺所接觸的世界是有序的、被安排好的,而這種安排在宗教的意義上就是上帝,在透視法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那只眼睛。



馬丁·傑認為,透視作為一種現代視覺體制,與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密切相關。隨著中世紀關於光線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衰落,“線性的透視開始象征著光學的數學規則,和上帝的意志之間的和諧關係。



                                                                              畢加索…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艾略特詩選《窗前的早晨》

她們在地下室廚房里弄得早餐盤子叮噹響,

而沿著眾人踐踏的街邊

我知道女仆們潮濕的心靈

正在院子門邊沮喪地發芽。

棕色的霧的波浪把一張張扭曲的臉

從街底向我拋了上來,

從一個穿泥汙裙子的過路人身上

撕下一個無目的的微笑在空中盤旋…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October 30,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旅遊體驗誌 (35)

1 路南石林位於昆明以東公里的路南彜族自治縣,“路南”是彜族支系撒尼族的方言,意思是“長滿黑色石頭的地方”,現更名為:石林縣,多少沾了撒尼族少女阿詩瑪的光,一段阿黑哥和阿詩瑪的傳奇故事,讓這片黑沈沈的石林,有了一股神奇的靈氣。 

2 有時候,在旅行中,你會遇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就這麽簡單的走到一起。

3 旅途中失去的,我們不妨讓其失去,因為它可讓我們少些惆悵;得到的我們不妨少些滿足,因為它可讓我們多些清醒。

4 我在時間的軌跡上徘徊,踏上每一列經過的車。沿途的風景在漸漸遠去,我舉著那快叫思念的車牌,等待著最後一站——故鄉。 

5…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October 30, 2020 at 6:25pm — No Comments

馮唐·到底愛不愛我

早在和小翠見面之前, 就聽過她的種種傳奇:說是典型北京姑娘, 性格豪爽、蔑俗、自在、粗糙。說是祖籍南方, 長相娟秀、高挑、內斂、桃花。說是十四歲出道, 敢喝能喝、敢睡善睡, 艷名飄揚。總而言之, 近幾年北京街面上的各路男女名人、老少另類如果只有兩個共同特點, 第一就是都喝不過小翠, 第二就是都睡過小翠(或是被小翠睡過)。 

如今小翠坐在我面前, 傳奇繚繞不散, 我開始懷疑這些傳奇的真實程度。小翠一身職業裝, 長髮, 黑襪子, 配件搭配精練老到, 話不多不少, 飯桌上的氣氛不濃不淡。如果她不是談笑間喝了三瓶啤酒, 我會懷疑她到底是不是那個傳奇中的小翠。

 

小翠一笑,…

Continue

Added by Pabango on October 30,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藝術攝影靈感 (上)

提要:

1.闡述靈感產生的原因以及它是怎樣融入藝術領域之中的,產生的效果和結論又是怎樣。

2.淺析在攝影過程中本人與“大師們”是怎樣領悟靈感的含義,例舉拍攝實例來證明這一事實。

3.綜上所述內容,歸納總結靈感在藝術攝影中的體現。



一.分析靈感出處,找出成敗原因…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30,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徐 賁·精明的公民是自我教育的公民(上)

1787年9月,參加費城制憲會議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離開最後一次會議時,碰到一位婦女。她問:“富蘭克林博士,你們給了我們一個什麽樣的政府? 共和制還是君主制?”富蘭克林答道,“夫人,是共和制,如果你們能夠守住它的話。”制憲會議只是“制定”了一個共和,而不是“建立”了一個共和國的實體,只有守住共和,共和國這個實體才算建立起來。

如何守住共和?守住什麽樣的共和?又由誰來守住共和?這是每一個被稱為共和國的國家民眾必須回答的問題。他們需要知道,自己要守住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共和?他們在接受一個為自己制定的共和政體的時候,是否已經有知識,已經在民主政治上足夠地精明和能幹,來守衛這個制度?如果要獲得這種能力、知識和智慧,又該從哪里去接受這樣的教育?…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October 30,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2)

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本文在梳理中西方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敘事研究涉及的關鍵概念,歸納出敘事社會學主要的研究進路,並結合相關研究主題,剖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最後,本文嘗試在中國故事這一語境下,指出整合多元研究進路的必要性,並對整合的可能性與方向進行展望。 

 

二、從邊緣到中心

 

盡管自亞里士多德起,故事就已經成為一個議題,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敘事研究並無合法性可言。1935年貝恩…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30, 2020 at 1: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