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9)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工具化重新擡頭,詩歌在許多時候變成聊天、寫信、留言板、記事、煲粥、罵人,便條、流水賬等日常便器。又一典型案例是余秀華《狗日的王法》,余秀華對中國流派詩歌網副主編王法不滿,衝動為滿口汙穢。“……裝腔作勢的王法,虛情假意的王法/不學無術,鼠目寸光,小肚雞腸/仗勢欺人/狗說,王法是他的同類是狗的恥辱”。即便王法有什麼不是,也不該人身攻訐、潑婦罵街。此事觸及到寫作與接受的倫理,上述文字對於受眾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不尊重與侮辱。如果是因為腦部問題,一時失控,賠禮道歉,尚可諒解。如果是在意識清醒情況下,堅持歇斯底里的宣泄,實在有違道德底線。這些年來,從下半身到垃圾派,詩歌塗滿雞巴、陰道色彩,動不動就是穢言粗語,詩歌淪為即插即用的刀槍,即點即燃的火藥,隨招隨到鞭笞,成為性欲、情欲、意淫、窺淫癖的載體和泄洪口,一副下作的工具化面目。

正是審美靶場的“位移”,當下的新詩、現代詩,業已玩到“無孔不入”的地步。那麼,在寫作的無限可能與可能無限的接受中,如何葆有相關的底線與上限?筆者多年思考以為,張力可能是最後一道閘門。在品級共同體當中,無可諱言,梯度與級差之間存在著緊張關係,存在著動態的擢升與下滑的拉鋸關係。根據伊瑟爾的理論,由於接受閱讀中一種觀點永遠不可能被另一種觀點完全取代,兩種觀點之間,實際體現為級差、梯度關係之間的較量、取捨。那麼前面章節提到的伽達默爾接受的“視域融合”, 作為一種有約束力的綜合理解,以及艾柯關於“無邊與有界”的理論,都隱含著一種無形張力的調節與平衡功能。張力的平衡調節,也就是皮亞傑所言的“同化”與“順應”的辯證統一。絕對的“同化”是對文本的排斥與漠視,絕對的“順應”又會失去獨立接受的根基,因此,在二者之間維持必要的張力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


接受張力產生的原因,在於張力不僅呈現在文本內部,更存在於創作者心理和接受者心理中。讀者在接受過程中,會將文本的張力由靜轉動,將文本的張力內化為既統一又矛盾的心理張力,維持閱讀心理的動態平衡,它們之間構成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互補關係。這也是心理期待與文本間的張力具有先在的意義。【26】有年輕學人耙梳出一些與接受張力相關詞組,例如:伸展、極限;彈性、緊張;暗示、潛在;平衡、不平衡;對立、抵抗等。並且認為張力處於遮蔽與開顯之間,既呈遮蔽的態勢,又呈開顯的態勢。“如果這個理解不錯的話,那麼,審美的張力從性質上來看,它體現為力的圓融狀態,這種圓融因為它本是矛盾調和的產物,因而必然是豐富的,動感的,力度的;但因它實現了調和,因而它必然是統一的、圓融的、和諧的。這種既對立又相關的力,其統一體在審美中具有無窮的魅力。”【27】
 

特別是面對具體文本,不管是標準的古典形態,還是愈演愈烈的後現代形態,張力憑借自身的技術含量,有能力承擔新詩好壞優劣的“篩選”主官。平常那些架構、肌質、語詞、意象、節奏、韻律,都需經張力的推敲,才得以“放行”。魯道夫·阿恩海姆曾指出“任何非同質性的剌激物都會招致張力的出現。”【28】說的是任何陌生化語境,都能為張力提供用武之地。反過來,現代詩中的好詩元素、質素,一直深受張力的鼓舞、“資助”。而那些非詩、或不那麼詩的東西,那些堆積、鬆散、平塗的碎片,那些打著變體跨體旗號、有意或無意稀釋詩意的做法,終究難逃張力的透析與剔除。現代詩文本從定型到抵達受眾視野,要麼順利被納入召喚結構,接受文本質量的晉級嘉獎,要麼早早被擋在門檻之外,自我取消。它們理當主動迎接張力的“驗明正身”。張力,在現代詩接受的分化、離散、震蕩的潮流面前——具有一種平衡的調節“把關”——不僅可能成為現代詩文本內在的、縝密的“管家”,同時也可能成為現代詩接受的、盡職的“守護神”。    

【23】刘月新:《接受张力论》,《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24】陈碧:《试论审美张力》,《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6期。

【2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藤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2016年04月27日 來源:文藝爭鳴)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